作为一种职业,皇帝的福利是世上最好的。论房子,是天下最大最豪华的;论妻子,是天下最多最漂亮的;论伙食,是天下最美最可口的。就是死了,也不许天下人忘记他们曾经在这个世上鱼肉过百姓,还要额外获赠一个世上用词最精妙的称号,俗称庙号,用以供后人铭记。说起庙号,这可是个中国的土特产,是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死去的皇帝们时追尊的名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给皇帝们起庙号那可是个大学问,譬如,太祖、高祖代表开国立业,世祖意喻发扬光大,武帝表彰开疆拓土的显赫战功,献帝是夸赞聪敏睿智。至于太宗,一般指继开国皇帝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在祭祀时郊祀以祖配天,宗祀以宗祭于明堂配上帝。一般而言,皇帝们常说的列祖列宗中的“宗”就是指太宗,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历史上的若干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都是工作业绩突出、百姓口碑良好、承前启后作用显著的皇帝。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原本的庙号就是明太宗,他对内把明朝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首开皇帝守边的先河,二十多年间兢兢业业,把大名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外六次攻打蒙古,又派郑和七下西洋,让大明在全世界出了大名。死后,大臣们尊他为太宗,说起来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他的英明可以照射到身后三十年,却照射不到一百年。当大明王朝进入16世纪20年代时,他的不肖子孙——明世宗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老爹脸上贴金,硬是把他老人家的庙号改为成祖,引起了整个朝廷不小的震动。
这件事还得从那场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说起。1521年,明朝最贪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结束了他放荡不羁的一生,到阴曹地府见自己的列祖列宗去了。他拍拍屁股走了,可是却留下了一个大难题给别人。这个难题就是他因为一生过于贪玩,而没抽出时间生儿育女,造成皇位的突然空缺。好在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先生是个不让子孙操心的好祖宗,他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就规定在嫡长继承制之外,追加了一条兄终弟及。当时的宰相杨廷和遵循这条原则就开始了海选。海选过程是这样的,正德的爹是弘治,弘治一辈子只有一个老婆,所以产子不多,一共两个:长子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次子三岁时不幸夭折,不得已再往上追溯到弘治的爹成化帝那里。成化帝早期的许多儿子被万贵妃勇坠胎药干掉了,最后侥幸存活的弘治成了长子,次子是在安陆府做兴献王的朱祐杬。朱祐杬死得早,所以只生了两个儿子,其中长子也是早早夭折(由此可见皇帝子女们的成活率有多低),次子就是朱厚熜。所谓生得早不如生得巧,于是踩了狗屎运的朱厚熜就成了最适宜继承皇位的人选。杨廷和和张太后讨论后,决定委任正德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王朝第十二任君主嘉靖皇帝。
有了新皇帝,原本明朝可以就这样平平安安发展下去,可惜朱厚熜的父亲不是明宪宗的长子,他本人即位前承继的是父亲的藩王爵位,所以他入承大统的身份就是藩王,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由此引发了“大礼议”事件。整个事件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才宣告结束,前后差不多接近20年。
事情的开端始于嘉靖皇帝登基后的第五天,他本人比较孝顺,下令大臣们议论该给自己父亲朱祐杬以什么样的礼仪加以祭奠。根据职权划分,这件事应该由礼部负责。礼部尚书毛澄认为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朱厚熜父亲被封到安陆做了藩王,早已脱离直系成了旁系,属于小宗。朱厚熜既然不能成为堂兄正德的儿子,就要做弘治的儿子,即所谓“继嗣不继统”。按照这个逻辑,朱厚熜就和正德皇帝成了亲兄弟,都要叫弘治爹,而自己的父亲朱祐杬反倒成了自己的叔叔。他的母亲蒋氏建在,但从此不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婶婶。
表面上看,这是一干爱咬文嚼字的书生们吃饱了撑的找事,但事实上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权力示威。宰相杨廷和是三朝老臣,当时权倾朝野。而朱厚熜只是个十五岁的初中生,在杨廷和看来少不更事,所以想借此告诫他谁才是明帝国的老大,以后听话点。所谓让他重新认爹只不过是个幌子。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尚书毛澄联合六十余名官员上疏:嘉靖同志应该以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及妃为叔叔和婶婶,“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王妃为皇叔父母”。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仗着人多,用六十多人逼朱厚熜一个人单挑,进而举手投降。朱厚熜虽然年龄小,但皇帝的脾气还是有的,他当即一口回绝,打回到礼部重新讨论。但是毛澄等人坚持己见,杨廷和干脆从后面跳了出来,要求朱厚熜服从礼部。双方互不让步,一场旷日持久的顶牛开始了。
虽然杨廷和一伙人多,但大臣们不是铁板一块,他本人专权这么多年,难免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七月,一个名叫张璁的新科进士为了讨好当今皇帝,利用自己在礼仪上的丰富知识,递交给朱厚熜一份《大礼疏》,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观点。为了增强说服力,他还把汉哀帝、宋英宗等人抬出来力压杨廷和等人。看到有人支持,朱厚熜自然很高兴,宣布要尊自己的生父为“兴献皇帝”,生母为“兴献皇后”。
杨延和是政坛上的老江湖,他立即干净利落地与礼部尚书毛澄联合创作了一篇《崇祀兴献工典礼》,自称是万世不易的经典,而且要求文武百官必须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否则就是奸臣小人。然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把张璁贬到南京。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单兵作战,他还拉上了弘治皇帝的妻子慈寿皇太后。朱厚熜也不示弱,拉上老娘兴献王妃蒋氏出来应战。蒋氏威胁,如果让儿子叫弘治爹,她就马上拉上儿子回安陆,不当这个皇上了。恰巧老天爷这时也来凑热闹,好端端的皇宫里突然失火,烧了不少房子。杨延和借题发挥,得意洋洋地说这正是天老爷对违反礼教的一种惩罚。天子号称是天的儿子,现在杨廷和搬出朱厚熜的老子——老天,朱厚熜自然无法反驳,只好暂时屈从了对方的淫威。
火灾过去不久,朱厚熜接着旧事重提。杨廷和见很难迫使他屈服,于是退了一步,同意称前任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皇帝”。朱厚熜虽然可以认亲生父母,但是称呼的时候必须在前面加上“本生”二字,而称呼伯父弘治皇帝的时候前面要加“皇考”两个字。看到对方让步了,朱厚熜就坡下驴,也做出让步,追尊其亲生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这样既实现了加称“皇考”的目的,也还保留着“本生”二字。这意味着,朱厚熜的父母不是一对,而是两对,朱祐杬夫妇和弘治夫妇都是他的爹娘。双方皆大欢喜,马上签字画押,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
此时,另一个人出现了。公元1523年11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提出,应循名考实,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这当然是朱厚熜最乐意听到的,就立即召集大臣们讨论。结果,二百五十余名官员抱着二百五似的傻劲一致跟皇帝做对。宰相杨廷和看到朱厚熜不听自己的,就以辞职威胁,没想到这位小皇帝立即同意。然后招回张璁,不断提拔,一直做到宰相。杨廷和历经三朝,在江湖上混了几十年,没想到栽在一个小屁孩手里。
少了最大死对头,朱厚熜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就于当年,正式颁布圣旨,弘治仍然还是自己的伯父,而朱祐杬仍然是自己的亲爹。大臣们当然不干,7月15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吏部待郎何梦春向全体大臣发出号召:“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随后,他们一共二百多人集体在左顺门外跪下,大喊朱元璋和弘治皇帝的称号。大臣王元正德反应最激烈,一边用哭亲爹的嗓门嚎啕不止,一边抡起拳头对宫门捶个不停,不知道得还以为窦娥伸冤呢。朱厚熜没想到事态如此严重,开始派来太监规劝,结果被骂了回去。盛怒之下,他一不做,二不休,调集锦衣卫将这帮哭丧的大臣们全部逮捕,为首的八人戍边,四品以上的官员罚工资,五品之下的一百八十多个官员被打屁股。这就是有名的“左顺门事件”。
打这以后,朝中的大臣们基本老实了,没人再敢要死要活地和朱厚熜唱对台戏。此后,他得寸进尺,为了让父亲可以享受明堂配天的殊荣(只有太宗可以享受此殊荣),但又不能把明太宗朱棣降级,否则就是亵渎祖宗。他采用逆向思维,给朱棣升了一级,成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起在郊祀配天。就这样,明太宗就变成了明太祖。此后,他还对父亲的陵墓进行扩建,前前后后一共46年,成为一座显赫的帝陵——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