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幸福的问题以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其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幸福和享受享福,更好地生存。
上文已经提到,如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得幸福,这一问题的答案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因为获得幸福和享受幸福是人生的根本追求,人类行为所指最终都是生存幸福。迄今人类所积累下的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一切探索、认识、适应和改造的经验、知识,归根到底,或直接、或间接,都是为人生根本追求服务的。也就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以及哲学知识都属于如何维护与延续生命和更好地生存,即如何获得和享受幸福的知识;一切人生经验,都是如何维护与获得生存幸福的经验。
美国人尼古拉斯·怀特在《幸福简史》的前言中说:“幸福的历史可能会表明,它与和人有关的一切事情相关,甚至于和人有关的一切存在物相关。对幸福的概念和幸福的历史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似乎都会进入无边的区域。”
所以说,如何获得幸福和享受享福的问题答案是一个最广大、最庞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展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系统。
另外,我们将要探讨如何获得幸福和享受享福的问题时,一定不要忘记当前各种媒体,尤其是图书市场上以如何获得和享受幸福为题材的,花样与数量都相当可观的作品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大多数只是围绕着幸福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教人们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看待事物的角度,来顺应或对付幸福的相对性,从而获得和享受幸福,如《幸福在你心中》、《教你如何获得幸福》之类。但可以说,如何获得和享受幸福的问题已经讨论得不少了。
因此,在如何获得和享受幸福的知识和经验中,我们这里只是挑选应该得到重视而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人们已经有所认识,但还缺乏全面、深刻认识的、注重涉及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几个问题拿来共同切磋。
上文还曾经提到,一个人一生幸福与否,其可能性被遗传基因决定大约50%;后天环境条件决定大约25%;剩下的25%决定于个人的后天行为。
其实,以上说法至多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一辈子的机遇偶然性很大。再有,遗传因素、后天遇到的环境条件和个人的后天行为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遗传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后天的行为,因此也就影响到后天的环境条件。比如天生肢体残缺的人通过后天异常的努力,可能取得人生的辉煌成就,但是绝对做不成美国职业篮球赛NBA的顶级明星。这是先天遗传因素制约后天行为的结果。
出生在南非并且成长在南非的文化氛围中的人,与地道的北京人一起学京剧,效果一定不同。这是后天的环境条件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和后天的行为。
同样,后天的行为也能改变环境条件和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比如,有的体坛上的世界级骁将,由于生活不检点,有的吸毒,有的乱搞男女关系等,造成声名狼籍,就此消沉下去,失去了继续发挥体育天赋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例如下面是2011年12月4日法新社发自巴黎的一篇电讯:
“一些在职业生涯中受困于各种不良嗜好的一流体育明星:
足球明星乔治·贝斯特:他很可能是首位既登上头版头条又登上背页头条的超级足球巨星。无休止的聚会作乐以及对杯中之物嗜好日深,显然使他走上了下坡路。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贝斯特英年早逝,终年59岁。为了纪念他,贝尔法斯特机场改名乔治·贝斯特法斯特机场。
高尔夫明星泰格·伍兹:2009年,泰格·伍兹驾驶的四驱车撞上自家的一个消防栓,其形象随之无可挽回地一落千丈。有消息称,车祸是他妻子埃琳·诺德格伦猛击后窗玻璃引起的。随后,原因明朗了。本月晚些时候就将满36岁的伍兹曾有至少12名情妇。他的婚姻解体了。
斯内克明星亚历克斯·希金斯:这名北爱尔兰人外号‘飓风’,因为他打球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他两度赢得世锦赛冠军。然而,在1982年夺冠后的若干年中,他的妻子、荣誉和风采都逐渐消失,因为他越来越沉溺于酒精、赌博和毒品。晚年他破产了,而且被诊断出患有喉癌。2010年,他被发现死于他所居住的位于北爱尔兰的一处老年公寓之中,终年61岁。”
有的体育明星则得益于对自己的言行多有检点,行事严谨得体,长久享誉体坛,可能为人类的体育事业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目标都是追求幸福感,但是有的目标高远、有的鼠目寸光,结果迥异。
新的科学成果证实,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遗传基因由于环境条件和个人行为所导致的突变,并且这种突变的结果能遗传给后代。比如一个人,他的前辈世代都生活在热带气候地理环境中,由于某种原因,他个人则从小就长期生活在高纬度的寒冷环境中。他所携带的适宜在热带气候中生存的先天基因将有若干部分产生突变,以适应寒带气候环境的生活,并且这些产生突变的基因有可能遗传给他的后代。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永远都在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的表现。
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青少年及以前时期的后天环境条件,一般地说,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谈如何获得幸福与如何享受享福、更好地生存时,也是应该并且只能把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自己的后天行为,从而影响先天遗传基因的表达和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作为生存得更好的主要途径或方法。
如何获得幸福和生活得更好的总体指导原则应该是科学、适度和可持续性。
科学,首先,指符合自然规律和人间义理;其次,指高效率和避免盲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或损失;
适度,就是注重遵守中道原则:既反对任何形式的纵欲,也不能陷入试图做到无欲无求的假、大、空的自欺欺人的臆想之中;
可持续,是科学、适度地追求幸福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追求幸福的人生百态中,经常出现的短视或“寅吃卯粮”的现象是可持续思想的反面教材。
一、努力提高和完善精神境界
《检察日报》2008年4月1日登了作者李维明的《一本书的重量》一文。
书中说的是作者的一位“上大学时痴迷于英语”的朋友,在校偷了图书馆一本《英语常见错误100例》为其名的书。于是,从那以后,他这位朋友:“整天处于极度恐慌之中。老师叫他,他误以为借书不还事发了;同学们背后议论什么,他也认为与这事有关;他甚至再也不敢去图书馆,有时碰到那位图书管理员,他的心跳也会突然加速。他那顽固失眠症(以后经常困扰着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他的成绩也从此不断下降。”
毕业后,这个朋友到了工作单位第一件事是“很珍重地把那本书从邮局寄还给母校的图书馆,署名:一个有愧的学生。”
20年后,这位朋友与作者说:“那本书的价格是3角8分,物理重量大约不超过250克。但他还书后,竟然像卸了千斤重担后一样轻松。”
2008年台湾的《心灵小品》期刊上登了作者叫何美莲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是颗幸福的种子》。
文章首先描述由于“当年乍然遭遇”使得双目失明的同学,“平静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命运的情形。
当别的同学不理解遭不幸的同学的心情而主动劝慰他的时候,遭不幸的同学却不等劝慰的话说完,就连忙摇着手,微笑说道:“不!不!我觉得自己是颗幸福的种子呢!”他接着说:“这是对我的一种考验……造物主虽然关闭了我的双眼,但是他也为我开了另一扇窗,一扇心灵的窗。”
作者接着说:“从他平和恬淡的叙说口吻中,还是可以观察出来,如此重大的生命改变留在他身上的并不全然是阴影,挫折和痛苦对他所造成的影响,反而是如层层阴霾中,隐隐闪现的阳光——或许不是光芒耀眼,然而却更显现出温煦和珍贵。”紧接着,作者因事论理,说出自己的人生观:
“境遇顺遂时,接纳自己的些许与生俱来的缺失,固属不容易。当逆境来临了,接纳因环境改变导致的身体或心理方面的不便、不舒适,甚至巨大痛苦;或者接纳因紧随着环境变化而来的必须面对的周遭其他人的不体谅、不了解、异样眼光甚至怪罪指责所造成的个人内心折磨,其实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更应该是一项艰巨的课题了。此时,我们要坚定地‘接纳自己’——正视自己的人生。日日月月、随时随地,全然接受自己内在的一切,顺或逆、成功或失败、挫折或喜悦……终究,生命之河过处,自己的人也会如那一颗在水流湍急处打转、琢磨得棱棱角角的石块,渐渐地沉静落实,圆融柔和了。也终会为自己创造一方无限宽广、可以任意自由翱翔其中的天地。”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沟沟坎坎,甚至巨大的冲击。唯有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精神主导着前途。
正像古老的中国,在腐朽没落、羸弱无能的清王朝把持下和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与掠夺中,千疮百孔、气息奄奄,被讽喻为“东亚病夫”。然而,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在接受现实、正视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大无畏和永不馁的民族传统精神,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精诚义勇、前仆后继,终于把诸列强驱而逐之,把贫困落后的旧中国打造成了一个可以说是无愧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这一事实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主观能动性的可贵。
台湾《讲义》月刊2010年7月号登载署名为何飞鹏的文章《别人付薪,我学本事》,很有深意,摘要介绍于下:
“台湾财经和教育界典范人物”李模先生,在日本侵华时离开家园的时候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当时在税务机关当临时工谋生,从收文的工作做起。李模的想法却是:我通过干工作学本事,居然还有人付给我薪水,太便宜的事了!
于是他“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并不断扩大工作范围,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兼了七项工作。”
文章作者何正鹏先生“在刚工作不久,正为工作繁重所苦”的时候,在李模的回忆录《奇缘此生》中了解到李先生的这种想法和经历,“顿感振聋发聩”。对李先生观点的认同变成何先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的理由”。从此,何先生“想法改变了,我不再抱怨接受新工作、新任务,我把新工作视为新的学习机会,新的学习可能,我高高兴兴地接受,努力迎向新的挑战”。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以前视为痛苦的事,不再痛苦……我变成老板最信任的员工,也成为单位中最依赖的战将。”
这个事例说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才是把握人生的关键因素。
2010年9月21日《检察日报》登载作者为赵盛基的文章,篇名为《800万马克写成的书》,书中介绍成书的原因和经过:
“布特欠夫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妻子爱慕虚荣,总嫌丈夫挣的钱少,争吵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1994年布特欠先生时来运转,在喝完闷酒回家的路上买的彩票竟然中了800万马克的大奖。
“获奖当天,夫妇俩发出了200万马克的红包。之后,他们买名车、别墅、游艇,吃大餐……极尽奢侈。后来,他们不但花完了巨奖,还欠了债,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夫妇俩痛定思痛,决定写一本书,一来赚些生活费,二来警示后人,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这本书的名字叫《从金钱到眼泪》,讲述了他们醉生梦死的经历。经发行,就成了德国当年的畅销书。”
最后作者说:“金钱能让人富有,也能让人疯狂;能让悲剧变成喜剧,也能让喜剧变成悲剧;能改变人生,也能摧毁人生。”
笔者认为这位作者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精神境界的高低才是决定能驾驭钱,还是被钱驾驭的关键。钱是死的,唯有人是可以提高或颓废的活物。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把握好自己所走的路的方向。
下面是一个与上面类似的例子;
2010年10月26日的《新京报》转载了一则英国媒体的报道,大意如下:
英国一位男面包师,现年58岁,名叫西斯·高夫。其妻路易斯在一家公司当秘书。
路易斯于2005年在报摊上买了一张彩票,中900万英镑。于是二人置房购车,过上了阔日子。
高夫“立即辞去了面包师的工作”,“迷上了赌马”,“花天酒地甚至包养情妇”。
“……两年后,高夫与妻子的婚姻破裂。”
“……不幸的是,他遇到一个骗子,后者以做生意等名目,骗取了高夫剩余的逾70万英镑。”
“走投无路的高夫开始后悔彩票中奖。去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表示,‘我的人生原本是精彩的,我爱我的妻子,但那张彩票摧毁了我的一切……’”
“最终,高夫因为一直在酒吧过度饮酒,心脏病发导致死亡。”
是彩票还是金钱害了高夫?都不是,是自己品质不高的灵魂,急待提升的精神境界才真正是高夫悲剧的根源。
这些事例说明,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看问题的高度和不断探索看问题的角度的科学性及正确性,也可以说精神世界的变化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归根到底是以精神世界为主的事。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灵魂,人体的主导。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对客观存在的认识、理解,直接制约着人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幸福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比如欧洲修道院(conyent)中的修女们,之所以能安于生活在常人认为是枯燥、单调、寂寞难耐的修道院的环境里,是因为她们独特的社会经历及接受了宗教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主观精神世界中形成了对修道院的生活有着确切无疑的、虔诚的正面性理解,因而修道院中的生活在她们的精神世界中、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是朴质平静、寡欲祥和的生活,给她们带来的是幸福的体验。
那些片面信仰“及时行乐”和“跟着感觉走”的热衷于摇滚音乐表演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精神世界被轻蔑义理、放纵人欲,疯狂浮燥的社会潮流所塑造,修道院的生活对于他(她)们来说,就无异于地狱。
修女和有些摇滚青年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的路径如此不同,源于他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差异。
现时中国社会中在商界、文艺界或体育界等社会层面进行极力拼搏、一心想出人头地、取得成功的人,由于社会经历和知识增长或其他什么原因,彻底改变了自己原初的想法,改变了原来的价值观,远离自己习惯打拼的商品战场,轻蔑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成果,撒手得之不易的财富,规避一切社会联系,深居简出,倾心做个默默无闻的居士或干脆遁入寺庙,诚心诚意地过起地道的僧侣生活来;有的捐出家产、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地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对追求幸福的方式做重大调整的原因,都是由于主观精神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判断的转变。
《意林》某一期中曾登载过由王悦翻译的一个外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