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笔者以上所论证的结论:“追求好感觉是一切人最高或终极的行为取向”也可以说“人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感而活着”,敢说是绝对的。不仅是各个人种、各个民族、勤快人、懒惰人、积极进取天天向上的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人、就算是精神病人、植物人……可以放心地说,凡属人类,没有不以追求幸福感为其生存目标的。就连自杀的人,也是以追求幸福感(或躲避痛苦感)为目的,并且自杀的过程中也追求尽量感觉好些、痛苦少些。
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生物生存规律的,伟大的学者达尔文先生曾说:
“如果把一切有感觉的生物所具备的感受加起来——究竟是痛苦多呢,还是幸福多呢?依照我的意见,幸福无疑是占优势的,虽然这点是很难证明的(文下黑线为原文所有——笔者)。”
“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之形成,按照一般规律来说,是为了享有幸福。”
这些话是很值得深思的。
归总前文,最终结论:
获得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幸福感,是人生意义的核心。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来显示人的生存意义:
说明:
(1)这里所谓的生存意义包括个体人、整体人类,也可以延伸类比地理解为所有生命体的生存意义。
(2)纵标的单位在人们的观念中显然还未形成。幸福和痛苦程度何为极限也不好界定。所以暂为趋于无穷的箭头表示。
因为只是示意,异型幸福和潜意识幸福也只能归于一般幸福之中,这里暂没办法另行区别表示。
(3)横轴原点是生命感觉形成的时间(这里是婴儿出生的时间)。向右方向本不应以无限延续的箭头来表示。但具体到这个图表,是示意一个出生仅十几个小时的婴儿的生存过程。时间单位取“小时”。再者,想到将来基因工程能否达到无限延长寿命,尚属不可知之数。
(4)显然,一生中,第一象限中的图形所占的面积越大,则经历幸福越多;第四象限中图形的面积越大,则经历的苦难越多。
文章写到这里,必须要澄清的是:
作为人生哲学,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之后,一定要接着回答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正像人人都爱财,还要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取得财富。
由于自古以来,对于幸福的定义始终没有能够达成应有的共识,所以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方面,直到存在主义,只能达到如下水平:
人,总是被欲望不停地驱使着,不能停止地为满足欲望而奔波。至于奔波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有如下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
叔本华曾经说:
“肉体既是意志的客观化形式或具象化的意志,所以只要肉体生存着,即有求生意志的存在,它时时燃起熊熊的烈火,努力地在现代中显露它的姿态。因此,圣者们那种平静愉悦的生活,乃是不断克服意志而产生的成果。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出来,在外结成这种果实的土壤里,必须不断地与求生意志战斗,因为世上任谁也不可能获得永恒的平静。”
这是在强调求生是人类的最高需求。又说:
“人物活动的动机是为了生存而努力,但生存确保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什么呢?人们并不了解。因此,促使他继续活动的是,如何才能免除或感觉不出生存的重荷,换句话说,就是努力从倦怠无聊中逃脱出来,即平常所谓的‘打发时间’。”
本文经过翔实论证,明确地回答:人的欲望、人的意志最终所追求的就是好感觉,即幸福感。彻底完结了人生哲学一定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与以生存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部分西方思想界,在人生哲学中,一定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上的分歧是:
我们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即在对待人类社会传统道德或义理方面,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这样:人间的传统道德或理义,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和不断完善着的。应当反对对人类历史文明持虚无主义的思想,反对蔑视此前人类所积累下的一切道德成果的观点。
以生存主义为主要代表的部分西方思想界,则反是。他们首先极度仇视以基督教道德为首的,此前西方一切带有维系社会稳定的、非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道德。
下面我们将进入对人生哲学一定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这里重点需要辨明的就是,一定要避免用孤立、偏面、简单庸俗的观点来看待,人的最高或终极追求是幸福或人就是为追求幸福感而活着的问题。不然,将可能有悲剧性的后果,我们也将陷入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一切生物都是“跟着感觉走”,即通过追求好感觉和躲避不好的感觉来实现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这的确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是还有另一条真理:随着生命体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到了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和完备的人类,已经具备了复杂的思维能力。有了“自我”和“超我”层次的高级意识,可以很好地、更全方位地认识、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更好地生存。
比如,通过喝进很苦的药汤来治病;用刀子刺破身体“种牛痘”以防病;为了帮助或回报亲属或他人,宁可痛苦地抑制自己的情志、牺牲可以满足自己欲望的条件,等等。
从表面上看来,这些行为与追求好感觉和躲避不好的感觉,即“跟着感觉走”的生命生存规律相违背,实则是人类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沉积下了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的生存方式或美德,也是符合本体自身长远和根本利益的。
可以这样肯定:人格越完善或文明程度越高,“超我”和“自我”的意识层面就越占主导地位;反之,“本我”的低层次意识越占主导地位,即越容易“跟着感觉走”,也就是所谓的“动物性”越强。
也可以说,使“本我”恣意妄行的、只顾自己及时行乐的、崇拜生存哲学、强力意志的,是文明程度低、人格欠完善的标志。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动或倒退。
《诗经·豳风》中有这样的诗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匪者,非也。意思是怎么样砍伐掉树呢?没有斧子是砍不下来的;怎么样娶到媳妇?不通过媒人是娶不成的。
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须要与其他人发生联系。所有人都在以追求到幸福为目的地活动着。其中,有人希望你幸福并帮助你追求幸福;有人与你是无关痛痒的关系;有人在感觉到你的幸福威胁着他的幸福……
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资源有限,不能轻易满足所有人的幸福需求。为了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生存和幸福所需,还必须有人去付出劳动和时间、精力。
每个人付出多少和如何分配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等等。
所以,人类社会要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文化熏陶……来培养、教育人们和谐相处和增强利他思想意识;还要有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以至强制机构……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保护生存与幸福的资源。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只考虑自己的体验,一味地只顾自己“跟着感觉走”,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少数人只顾自己的生存和幸福,那必将碰壁;如果让这种唯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泛滥,多数人都我行我素,那社会必将乱套,结果是谁也别想得到幸福。
上文引用《诗经》中的古诗想要说明的是:古人早就明白,不是想要把树柯拿下,马上就可以实现,因为树柯还有求生和抗拒破坏的能力;同样,不是你想娶哪个人为妻就可以直接得到其人。因为包括你要娶的人、她的亲属、你的家庭、社会公权、村规民俗……都可能与你娶妻这件事有关联。你必须处理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顺理成章地把事办成。
东方人喜欢用联系的思想看问题,“集体主义思想”强些;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的国家移民很多,个人冒险成功的文化影响很大,“个人主义思想”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