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却以为,人性难题并不是太难解决,关键在于探寻的路子对头不对头。此前探究人性,大多仅仅试图从总结、归纳和提炼世人的繁杂多变的行为表现中去发现规律、获取真理。这样做,属于单纯地走归纳法的路子。把重点仅仅放在探究人的繁杂多变的外在表现上,是片面、烦冗、又困难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同时注重走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路子,把人的表现和人性形成的原因结合起来研究,并且把重点放在人性形成的原因上,比如追问下去——人性是由什么决定的?也就是什么原因决定着人性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成的结果?决定人性的东西就更根本。自然规律已经表明,根本性的东西就简单、稳定、不容易“发生转换”。
本文就是要通过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逻辑方法,以翔实的解说和论证来揭示,幸福的问题、人性问题和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是一脉相承、三位一体的问题,并且着重阐明了幸福的问题和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两个问题。故此,从根本上结束了自古而今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无休争论。限于篇幅,笔者对于人性问题的观点,虽然在本书中已经能够初见端倪,但是人性问题同样是个老大难问题,深邃而难缠,所以只好另行阐明。
为什么说幸福的问题、人性问题和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问题,并且需要放在一起交叉地进行探索呢?
主要是因为第一,这三个问题本来就相互纠缠;其二,古今达人,尤其是西方人对这三个问题交叉地进行了几千年的不断探索,虽然积累了不少可贵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不但没有探索出世人共识的结论,而且积累下来很多带有“三位一体”性质的包袱,遗留下来太多的绊脚石。所以,不首先清除这些包袱和搬掉这些绊脚石,把几个关键的难点解释清楚,就别想能够孤立、又不失中肯地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尽管笔者一向忌讳烦琐哲学和兜圈子讲话,但是企图三言两语、直接轻易地说出明确、中肯、根本性的答案,那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俗语有“饱暖生闲事”之说。近些年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急速提高,在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小康的社会环境里,社会大众思考和谈论人性问题、幸福的问题与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尤其“时髦”。但同时,了解这些问题也确实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譬如在《中国青年》2011年第23期中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那样睿智又经历丰富的耄耋老人也曾经饶有兴趣地对采访他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说:“我想探究人性,探寻人类的幸福之源”,由此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大力发展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逐渐从客观物质世界向主观精神世界转移,学术界专门注重研究人性、幸福和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的人也明显多起来。尤其是早已先行的现代欧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者们,力求用生理学、心理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甚至高等数学等知识,从宏观,如人与其他动物的外在情绪表现;到微观,如人与其他动物在细胞以至分子层面的生理—心理的运转机制,凡涉及这些问题的诸方面都有详细的、很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由于研究人性、幸福和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必须涉及的学科过于庞杂,尤其要求研究者本身必须尝尽人间的苦、辣、酸、甜,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过长期艰苦的理论探索历程。再者,这些问题既十分重要又万分难解;专门研究这些也是很不实惠的差事,只花钱而不进钱。所以虽然不能傻、但必得痴的人,才选择专注地研究这些费力不讨好的问题。当然,在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以研究这类问题作为公职的则另当别论。把研究活动作为取得薪酬的职业或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环节,那一般地说,钻研的劲头儿自然就不如“好之者”或“乐之者”;从上文所述可得知,对“好之者”或“乐之者”的要求又太苛刻,所以至今在广度和深度上,关于这类问题的知识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现在中国是全民谈论幸福和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但是,社会上常见有人谈论到“什么是幸福”和“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等一系列问题时,答案往往是混乱的。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关于幸福的问题和人究竟为什么活着等问题,是谁也说不清的问题。
不只是中国人,我们看看西方的学者们是怎么判断这类问题的:
荷兰现代著名学者弗里斯:“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推崇幸福,但它还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描写幸福却又发现无从描写?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答案还是因为没有答案?有些写过幸福的人甚至认为这是个不该探索的主题。例如,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切斯特顿写道:‘幸福犹如宗教,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永远不要对它加以理性的阐释。’他宁愿不再深入探索,因为他觉得没有答案。”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我们在地球上的情况是不可思议的……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和为何到这里来。”
《叔本华》一书的作者,英国人克里斯托弗·贾纳韦却说:“人生是无目的的。”
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对这类问题仍然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是这类问题确实难缠;另一方面与西方人错误观点的长期影响,和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之富足的中国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术界的专家们,对西方人的错误观点却屡屡亦步亦趋,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近些年,翻译出版了很多外国的、有关此类问题的专著;我国学术界专门谈论这种问题的书籍也不少;国内不只一家很有影响的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所组织的,由西方名校回来的心理学博士或博士后们和国内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以至文艺界的学者们主讲的,以幸福或人为什么活着等为题材的《讲坛》、《讲座》、《公开课》之类常有;尤其是一些综合大学里的人文学科或研究机构,针对这些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投入了宝贵的人力和财力。可是大众们仍然在不断地探求“什么是幸福”、“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也就是说,媒体和研究此类问题的专业人士们忙活了许多年,但是,并没有出现得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结论。可见,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讨途径,都是很应该认真地检讨了。
这些问题被前人钻研和探究了几千年,其结果却是一个深浅难摸、正误不辨的现状。这种结果,与以往物质条件差、科学技术水平低,尤其是信息交流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也是有关系的。现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对爆炸式的无限增长的知识信息,其情势几陷窘境。所以,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人们虽然已经越来越觉察到,这类问题是牵涉每一个人生存的深层次的重要问题,有着理解和指导人生的重大意义,但是大多数民众缺乏沉寂下来的心绪,也难有足够的时间,更可能对有关的专门知识了解不足,再加上一些专业人士无意中的误导,最后只落得吵吵嚷嚷、“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文人们谁情愿傻傻呼呼、踏踏实实地去做研究这类问题的赔本儿的买卖,而不去走“经济捷径”?因此,当今中国图书市场上流行的关于谈论此类问题的书籍,常见的只有两个面目:其一是对西方人玉石杂糅的结论直接地翻译传达,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式的讲解;其二是老生常谈,无休止地翻弄着前人的陈词滥调。
我们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这样,在反复咀嚼前人的陈货,和追随或附庸西方人的难堪的过程中低效益地反复、长久地流逝着。
笔者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尽力全面地吸纳、综合、梳理历来有关幸福论和人生哲学方面的其他各主要观点,融通相关学科的精粹成果,再添加上新的体验和思考,然后尽量用通俗、简明的方式,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直接揭示问题老底,挖掘出已经隐藏了几千年的问题的最终核心,以之呈献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后来朋友。既节约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结束为探讨这些问题再继续不断低效率地投入大量社会资源。
亦期盼能够以之实现,笔者为人类探索此类问题的思维成果得到提升而尽一己之力的夙愿。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愿与有共同爱好者切磋共进。
敬祈不耻下顾者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