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1:用一颗至诚的心与别人交流
与别人交往中,不要以为别人看不穿你的心思,你心里在想什么完全可以从你的表情和语气中表达出来。只有拥有一颗至诚的交流之心,对方才会愿意和你交朋友,和你继续交流下去。
由于说话态度不同,语言既可以成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强有力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刺伤别人的利刃。社交时,用真诚的态度,会招人喜欢,易于被人接纳。入情入理的话,一方面显示社交者坦诚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示出尊重对方并为对方着想。这样无论在交易原则上,还是在人的情感上,都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共识,促使合作成功。
松下电器公司还是一家乡下小工厂时,作为公司领导,松下幸之助总是亲自出马推销产品。在碰到杀价高手时,他就说:“我的工厂是家小厂。炎炎夏日,工人在炽热的铁板上加工制作产品。大家汗流浃背,还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制出了产品,依照正常利润的计算方法,应当是每件××元承购。”
对手一直盯着他的脸,听他叙述。听完之后,展颜一笑说:“哎呀,我可服你了,卖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总会说出种种不同的话,但是你说的很不一样,句句都在情理之中。好吧,我就照你说的价钱买下来好了。”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真诚的说话态度。他强调自己是依照正常的利润计算方法确定价格的,自己并无贪图非分之财之意,同时也暗示对方无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使对方调整角度,与其达成共识。
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必须秉持着一颗“至诚的心”,不要流于巧言令色、油嘴滑舌之辈,并根据时间、场所和对象的不同,而将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说话”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融入群体之中。
罗马诗人帕利里亚斯·赛洛斯说过:“当别人真诚地对待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真诚地对待他们。”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并全面分析双方的利弊得失,说话真诚,语气亲切随和,不卑不亢,入情入理,这是成功打动对方的绝窍所在。
技巧2:避开那些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如果在公众场合谈论他人的隐私,不但会让人失去面子,还会阻碍彼此交际活动的进行。
每个人都有隐私,都有自己不愿公开的秘密。隐私权也是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在与人交往中,隐私更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揭人隐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禁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那些涉及别人隐私的问题。
一次,李强与朋友一起吃饭时,朋友给他介绍了同桌的一位个体户。彼此寒暄了几句后,无意中李强就问起他最近进的一批货是什么价。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个体户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进货价都是保密的。答复他吧,不可能;不答复他吧,彼此刚认识,好像不太好。
正在他不知所措之时,个体户问他:“你能保密吗?”一听他相信自己,李强一拍胸脯保证说:“能,我最能保密了!”
那个体户笑了笑说道:“很好,我也能保密。”在他这种俏皮的答话中,李强才得以避免了尴尬。
人们多半的谈话过失是由于欠缺考虑或无知引起的,揭别人隐私的行为也是这样造成的。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人专门以揭人短、探人隐私为乐趣。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喜欢探人隐私的人不但不招人喜欢,而且自己也常常吃亏。有些大公司的秘书一般都是几个月一换,因为做经理的不愿秘书对他的底细知道得太多。所以,我们不仅不要去打探他人的隐私,即使对方要告诉我们,我们都要尽量避开,以免将来给自己惹麻烦。比如有些私营公司经常都会有一些黑账,假若哪个员工老是喜欢打探这些问题,很快就会有一个被炒鱿鱼的下场。
有的人什么事都喜欢打听,他们最喜欢知道别人的私事及秘闻。有时为了增加谈资,有时仅仅是一时好奇,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问个究竟。如果是对对方的关心,还会让人对你有所好感,但若不是,就会十分令人讨厌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有着很强的杀伤力。
随着生存压力大,社交圈子小等原因,很多白领到了适婚的年龄仍单身,大龄青年似乎就成了“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过度关心”。经常会被人问道:“你为什么还不结婚啊?”“什么时候喝你的喜酒啊?”
结不结婚,是个人的问题。但有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样子,有的人还喜欢偷偷打听“她长得还不错,怎么还不结婚啊?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这种问题严重地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
在日常交际中,具体地说,我们应避免如下隐私类话题:
(1)女士的年龄;
(2)工作及工资情况;
(3)家庭内务及存款;
(4)夫妻感情;
(5)身体状况;
(6)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
(7)不愿意为人知道的其他隐私。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我们很自然地会产生逆反心理。如再遇到那种什么事都不放过的“查户口专家”,被问者的厌烦之情会更加强烈。
什么事都想问一问会使自己变得浅薄而又庸俗,试想,一个喋喋不休、喜欢探问别人私事的人,怎么可能会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你想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思考30秒,看看这个问题是否会侵犯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有可能侵犯到,要尽量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十分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非常良好的印象,为更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巧3:谈话时,用眼睛交流表示赞许
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学会在与对方进行言语交流的同时,也要用眼神与对方进行交流以表示赞许、尊重等情感。
人对于他人的凝视会产生情绪反应是有着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当我们凝视的目光投向某个人的时候,对方的心跳就会加速,同时会有一种使人感到兴奋的激素注入血管。这个生理上的反应和人们坠入爱河时身上发生的生理反应是相同的。热恋中的人们一般都喜欢深情地凝视对方,因为他们都知道“眉目传情”的魔力。相反,对于那些相互猜忌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频繁的眼神交流却是一种不怀好意的侵犯。
世界上有些民族恐惧波斯猫,他们觉得波斯猫的蓝眼睛能看透人脆弱的灵魂。在某些文化里,和人进行频繁的眼神接触会被当成是在行使巫术;其他一些文化则把频繁的注视看作是威胁或者是不尊重的表现。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些政治家在参与外事活动之前,往往会翻阅有关对方文化中身体语言含义的书。
但是在大多数的文化里,适当的眼神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在不牵涉儿女私情的职场上,有分寸的眼神接触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中心发现,眼神接触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者要求两组异性志愿者进行两分钟的随机交谈。对于一组志愿者,要求他们数一下对方眨眼的次数,以此诱导他们与对方进行频繁的眼神接触。对另一组志愿者则不提任何诱导他们进行眼神接触的要求。
接下来的询问表明,那些被要求数眨眼次数的志愿者都反映说,觉得对方十分尊重、喜欢自己,虽然对方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他们,只不过是数了数他们眨眼的次数。
一个学者曾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在倾听别人谈话时,用眼神对对方表示赞许十分重要。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学者的经历:
有一次他给大约几百人做讲座,其中一个女子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子的外表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学者还是不由自主地注意上了她,好像这个讲座是专门给她一个人讲的似的。
为什么学者会这样认为呢?学者发现,在整个讲座过程中,这个女子的视线几乎没有一秒钟离开过他的脸。即便是在他陈述完一个要点,作短暂的停顿时,她依然如饥似渴地凝望着他的脸,看来是对学者的讲座十分感兴趣。
对这样的凝视,学者忍不住有些沉醉其中了。女子专注的态度和满意的欣赏,刺激学者回忆起很多本来已经淡忘的材料和问题,以至于都超出了时间限制还在那里滔滔不绝。
讲座一结束,学者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去找那个十分欣赏自己讲座的新知己。他迅速地穿过离座的人群,追赶到他的“粉丝”身后,一连说了好几声“你好”,对方就是不回头,依旧匆匆忙忙地奔向大门而去。
学者很是无奈,只好轻轻地拍了一下女子的肩膀。这回她停住了往前赶的脚步,转回身来看到是学者,脸上露出十分不解的神情。学者连说了好几个抱歉,说发现对方听讲座的时候特别认真,想请教她几个问题。
“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的讲座中让你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部分?”学者问。
“坦率地说,我没有怎么听清楚。”女子很直接地说。“你在讲台上的时候,走来走去的,一会儿看这、一会儿看那,我听着十分费劲。”
学者先前的那颗热情洋溢的心一下子变得冰凉。
这个女子其实是有一定的听力障碍的,她并不像学者认为的那样,对他的讲座十分感兴趣。她之所以不断地用眼睛看着学者的脸,唯一的原因是她试图通过学者的面部表情来帮助自己理解。
不管怎样,她听讲座时认真的态度还是给学者留下了十分良好的感觉,要是学者不那么执著地刨根问底,让真相沉埋,事情本来会非常完美。
眼神接触除了能表达尊重和好感外,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频繁的眼神交流能给人留下干脆利落的形象。比起感性的人,那些思想深刻的人更能迅速地整合自己所捕捉到的信息,他们善于从他人的眼神看透其内心深处,他们不会因与他人对视而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眼神接触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女人受到他人更多的目光关注的时候,容易对看自己的人产生较为亲密的情感。但男人被更多的关注时,有些男人会产生自信、自豪感,有些男人会产生明显的敌意心理,有些男人会产生一种被威胁的感觉,甚至还有一些人怀疑那些看自己的人是同性恋,他们试图勾引自己。
我们要懂得适当提高自己与人眼神接触的频率,并在眼神接触的过程中试图分析交流的寓意,已达到最好的交流效果。
技巧4:真心重于金银,真心换得真心
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结识几个真正的朋友,我们必须向别人交付出我们的真心,也只有用真心才能换得真心。
真诚在字典里的意思为:真实、诚恳、不虚伪。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交到真诚的朋友,希望他人能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但在我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真诚之前,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真诚、对朋友真诚。毕竟,真诚地与他人交往,才能真正地看到一个人的为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十几年前,都曾获世界首富殊荣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是听说过姓名,而不曾认识,两人之间甚至还有着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顽固、抠门,靠投资发财,不懂运用时代的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而已,靠先进的科技赚了一大把钱罢了。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为数不多的莫逆之交,巴菲特曾多次公开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了,而盖茨则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导师。
这种转变始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首次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而主讲人就是巴菲特。他对此很是不屑,随手就把请帖丢到了一旁。盖茨的母亲看见了,微笑着劝儿子说:“我倒是觉得你应该去听一听,巴菲特有今日的成就,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或许恰好可以弥补你身上的不足呢。”盖茨觉得母亲的话有理,便决定认识一下这位长他25岁的前辈。
在会议室,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十分傲慢地说:“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是捧着自己的一颗真心来结交巴菲特的,当然他没有与巴菲特针锋相对,而是很真诚地鞠了一躬,“我是来向前辈您学习来的,请多多指教。”这一举动完全出乎巴菲特的意料,他心里不由得对盖茨顿生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特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说,一个听,彼此聊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都热衷于冒险,都敢于犯错误……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言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居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