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工作一网打尽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儿的笑话,这是极为严肃的话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有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又忙又赶,熬夜、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用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大多数的时候,你是不是都无法专心,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要不就是想要这个,但又觉得那个也不错,贪心地想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正是很多现代人共同的写照:一心数用。在这里却有大部分人已经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手脚并用同时完成很多件事情。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形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了人们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
美国作家杰夫·戴维森形容“狂乱湍流正席卷着当今每个人的生活”。引用着名的趋势预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着作《未来冲击》一书中所说的一句话:“人们将成为选择泛滥的奴隶……”太多的选择也同时威胁着人们的心灵空间,带来更大的焦虑,令人觉得时间与自由受到剥夺。太多的选择让人们分心。一心数用的结果就是:你不能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思考、不能交谈、不能运动、不能休闲……甚至是一家人团聚,也要提前预约。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选择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却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正如托夫勒所言,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般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那么,你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了。
首先你要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以后再说;
其次你要学会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它们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吗是谁让你昏睡不已是你,不是别人。所以,是你要对它们负责,而不是要它们来对你负责。
工作不是生活唯一
西方有一句俗活说:“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极大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生活;但在实际上,不管我们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唯一内容和支柱。一旦失去工作,我们不仅会在物质上垮掉,同时也会在精神上垮掉。而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又会使我们时时感受难以解脱的束缚,经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因而会产生深刻的无力感与无奈。
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自在惬意的生活。可是,结果总是两头不讨好,往往得到了这个,就得失去那个。很多人的现状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可能出在把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上。其实,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把它当回事,就会把自己弄得一团糟。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两者应该尽可能地区分开来。倘若混淆界限,让工作占去一部分生活时间,弊大于利。
工作永远也忙不完,完成了A任务,还有B任务、C任务……何时是个了结况且,有些工作不可脱离其他岗位的配合而孤军奋战,甲废寝忘食,势必连带着乙丙丁等陪绑。如此联动的结果,将使他人被迫地牺牲休息的权利。偶尔这样,倒还可被接受,如果长期如此,往往会怨声载道,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与工作狂为伍。如果是普通员工,除非上司命令加班,否则下班之后即应转换角色,尽情享受生活乐趣。如果身为上司,除非任务十万火急,否则,不但不要强求下属加班或带任务回家,自己也不要搞疲劳战术。工作实绩与工作时间未必成正比,延长工作时间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摸索工作规律,寻求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方是明智之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会休息才会工作,会工作才有效率。
家庭不是一人世界,非工作时间却埋头工作,把家人晾在一边,怎能尽到为夫为妻为父为母为子为女的义务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正该是家人团聚、休闲、共享天伦之乐的好时光,却有一两位家庭成员因工作缺席,岂不令人扫兴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史蒂夫是一个对工作很勤奋的主管,差不多每天都在马拉松式地工作着。不单个人如此,甚至要求下属和他一起共同进退。其中一个叫吉姆的下属。也是抱着“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的态度。直至有一日,吉姆的儿子跌伤了脚,一点皮外伤固然不碍事,但儿子对他的态度却仿佛陌生人,若即若离,并拒绝接受他的安慰,使他感到十分可悲。
这件事让吉姆受到很大打击,他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错过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于是,他和上司史蒂夫商议,寻求解决方案,而大前提是:“以工作效率来评价我的能力,而不是以我逗留在办公室的时间作为准则。”
工作与生活是两回事,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工作上,不管你从事何种行业,你演的只是职务的角色;而回到真实生活里,你要演的才是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精彩的事物,值得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而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生活、失去自己。
多给心灵一点时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每个人活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空间。
我们终日被工作日程表所束缚,上面记满了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它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中心,而在稍微放松时,又被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健身场所、娱乐中心所淹没,这看似忙碌的下面也掩盖了现代人害怕无聊寂寞的事实,我们几乎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再也不给自己的心灵放假了。
爱琳·詹姆丝曾经是美国倡导简单生活的专家。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投资人和一个地产投资顾问,在努力奋斗了十几年后,有一天,她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呆呆地望着写满密密麻麻事宜的日程安排表。突然,她意识到自己对这张令人发疯的日程表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的生活已经变得太复杂了,用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塞满自己清醒的每一分钟,这简直就是一种疯狂愚蠢的生活。就在这时,她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开始摒弃那些无谓的忙碌,多给自己的心灵一点时间。
于是,她开始着手列出一个清单,把需要从她的生活中删除的事情都罗列出来。然后,她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她取消了所有电话预约。她停止了预订的杂志,并把堆积在桌子上的所有读过、没有读过的杂志全部清除掉。她注销了一些信用卡,以减少每个月收到的账单函件。通过改变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使得她的房间和庭院的草坪变得更加整洁。她的清单总共包括八十多项内容。
爱琳·詹姆丝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太复杂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拥有如此多的东西。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被诱导着,使得我们误认为我们能够拥有一切东西,我们已经使得自己对尝试新产品都感到厌倦了。许多人认为,所有这些东西让我们沉溺其中并且心烦意乱,因为它们已经使得我们失去了创造力。”
“因为受习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你每天有多少活动是不得不勉强去做的追求舒适的习惯和烦琐的例行公事是否让你的日常生活落入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陷阱其实减少那些程式化的活动,并不会因此减少快乐的机会。”
“习惯驱使我们去做所有这些日常琐事。我们总是担心如果不去做,就会失去某些东西。其实,也许我们的确会失去什么东西,但是这没什么不好,我们还是好好地活着。还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得更潇洒了,因为我们再也用不着试图去做所有的事情,看看那些对人类的艺术领域、音乐领域、科学领域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如毕加索、莫扎特、爱因斯坦,这些人都生活在极为简单的生活之中。他们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主要领域,挖掘内在的创造源泉,因此,获得了丰富精彩的人生。”
人生负重有时候是因为我们额外地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有所追求,是积极向上,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我们陷入了为忙碌而忙碌的怪圈之中。为了不承担懒惰、消极的恶名,或者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消费享受,我们把自己支使得团团转,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心态。
忙碌的人们,该清醒一下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总有些东西需要放下。摒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要让自己迷失方向。贪婪导致人们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可用于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上。
闲暇之余,你不妨拿出一张纸来,列一个表,把自制的娱乐方式和娱乐项目列出来。想想野炊或野营,做点手工艺,锻炼一下身体或种点花草,甚至读书、画画、写文章……都挺有趣的。虽然这些娱乐活动很简单,但它会让你感到开心。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所有的伟大思想都是在散步中产生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行为就能让你感到轻松舒适,散步就是其中最简单,也是最廉价的一种。
当面对工作的负荷,再也无力应战的时候,当遇到烦心事,思绪混乱的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独立的安静的环境,不妨去公园逛逛,欣赏姹紫嫣红……这时你会突然发现:天是那么湛蓝,云也分外洁白,这个世界真的好美丽,而这时自己也会拥有一份好心情!不妨撑起一把小花伞在雨中漫步,在青石板小巷里欣赏雨中美景,那细雨会把你的坏心情冲洗干净……
舍掉一些无谓的忙碌,时常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不但会使你疲惫的神经得到适时的放松,也会使你乏味平淡的生活得到调剂和点缀。
绝不做工作狂
据日本专家统计,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工作狂”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中国也增加了至少4成。
以前,在许多国家,“工作狂”均被认为是褒义词,或至少不算是贬义词。不少人(其中多数是企业老板、单位领导)还觉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为企业或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为同事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故多数“工作狂”往往被评为“先进典型”,成了“骨干”或“红人”。
实际情形真是这样吗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丁二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研究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我们应如何从一个人对于实际工作的热衷程度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判断。有些人不管是星期天或休假日,都不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中断,就会如同酒精中毒的酒鬼一样,立刻陷入心神不定的状态里,甚至说话也走了样。乍见之下,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们是热衷工作的人,或称之为“工作狂”,事实上,这种人的内心里,无不隐藏着极端复杂的心理秘密。
人的生活大体上可以分为工作、家庭和其他的社会交往三方面,世上每一个人无不将全部的精力用在这些方面,并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给予适当的分配,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一旦某些方面发生欲求得不到不满足的情况时,这三方面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那么,人的精力分配就会发生改变。
至于那些一天到晚忙于工作的人,大体上是因为家庭或其他社会交往中发生了问题,所以产生欲求不满的现象,这样一来,他就把这股精力全部贯注于工作方面,而且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例如有些人夫妻之间感情不和睦,或者不断为子女的不争气而苦恼万分,为了要忘却这方面的不如意,他只有热衷于某种工作,借此减轻内心的不安和苦闷,这种举动是一种防卫机制,也是逃避现实的方式之一。
凡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唯有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将心里那股失衡的狂热合理化起来。
相反,如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即所谓的家庭主义者,则往往是由于工作和其他社交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所致。
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工作狂的收入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财富,他们会说获得财富是他们努力的基本动机之一,因为在某一个层面上,财富的积累是自我事业成熟的一个体现。在每个项目结束以后,他们总会离开满是烟头的工作室,走上街头疯狂购物,觉得不断地挑战自己,又很会享受金钱,就是一种幸福。
工作狂的工作压力很大,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完美,但在这份固执的执着中,他们的生命透支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了。焦虑、烦躁、不安渐渐成为侵蚀他们健康的重要“杀手”。
你做事OR事做你
要分清是“你”在做“事”,还是“事”在做“你”,工作的“主人”与“奴隶”是截然不同的。
你一天平均工作几个小时8小时、12小时,还是夜以继日、无休无止地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拼命工作,是为了将来可以“少干活”或“不必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整天游山玩水,过着享乐的日子,所以现在才努力工作。但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工作,因为他们无法从工作中自拔,离不开工作,他们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完全无法让自己停下来。
如果你属于前者,那说明你还正常;但如果是后者,恐怕你已经对工作着魔,并犯了工作上瘾的毛病。换句话说,你已经变成了工作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