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哪只黑猩猩发表演讲或写文章论述动物权利问题,但它们有许多特点可视为“简化版的人性”。它们懂得制造不仅仅是使用简单工具。很多人在电视里见过这样的场景:黑猩猩折取草叶或细枝进行加工,伸进白蚁巢穴引诱美食上钩。黑猩猩有感情,会为亲属的死亡感到悲伤,群体中其他的成员会慰问死者的兄弟。它们有自我意识,照镜子时知道里面那个家伙不是哪里来抢地盘的陌生黑猩猩,而正是自己;甚至还有移情能力,懂得设身处地揣测其他生物的想法,并据此做出自私或无私的行为。科学家成功地教会一只黑猩猩认识阿拉伯数字,它还会将数从0到9按大小顺序排列,并能记住多达5位的数。有的黑猩猩经过语言培训后,能听懂几千个英文单词,并能借助键盘等工具“说话”。黑挥猩与人类幼儿在智力上的相似程度,显然比外表的相似程度更高。
基因组测序研究在媒体里热闹地反复出现,让这样一些数字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人与果蝇共享60%的遗传信息,与老鼠的相似度是80%,与黑猩猩的相似度约为985%。仅仅15%的差异,就决定了一个在笼子外面、一个在笼子里面;一个办奥运会、一个在树上跳来跳去;一个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数到9就很了不起;一个可以长成奥黛丽·赫本那样,一个全身披满黑毛;一个大讲“人生而平等”、一个在医学实验室里受折磨。直立行走、复杂语言、科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这些人特有的东西,其根源都可追究到这15%。而在这15%中。又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差异,在黑猩猩与人之间划出了界限?
美国科学家已于2003年绘制出黑猩猩的基因组草图,但还不够精确和完整。在将黑猩猩与人这样的近亲进行比较时,很难说哪些基因差异是真的差异,哪里只是数据误差。在2004年5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群来自旧大陆的第三类黑猩猩宣布,他们完成了对普通黑猩猩第22号染色体的测序。来自德国马普学会、日本理化研究所和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说,他们联合进行的这次测序,所得的数据足够精确,适用于与人类基因组进行可靠的比较分析。
人类有23对染色体,黑猩猩有24对——大猩猩也有24对,例外的是我们而不是黑猩猩。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对应人类第21号染色体。对比显示,两者DNA序列上对应区域间单个碱基(遗传信息的“字母”)之间的差异为144%,即“单碱置换”差异。这个结果基本上在意料之中,平息了以前的一些争论。这次测序的错误率是每一万个“字母”错误不到一个,因此比较黑猩猩与人的两条染色体时,由数据误差而产生的差异,在全部“字母”差异中不足1%。
但对比的结果更多的是意外。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中,都有大片大片的“垃圾DNA”,它们不编码蛋白质,不会对生理功能起什么作用。以前人们猜想,人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可能大部分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垃圾地带。也就是说,在真正起作有的基因中,两者的差异更小。然而这次研究显示,DNA序列有用部分的差异,并不比无用部分更少,至少在这条染色体上是如此。科学家检查了231个被认为起作用的基因,其中83%存在差异,影响到了它们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是氨基酸分子构成的长链),不过微小的差异不一定影响到蛋白质的功能;有显着结构差异的基因占20%,有47个。黑猩猩的基因组总共约有30亿个碱基,第22号染色体上约有3300万个,占总量的1%左右。由此看来,如果基因差异在各染色体上分布均匀,那么人与黑猩猩可能有几千个基因存在显着差异。寻找决定人与黑猩猩之差别的关键基因的工作,将比预料的更困难。
比较还显示,两条染色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插入/删除”(INDEL)差异。“插入”是指一段DNA出现在一个物种的DNA里却不在另一物种的DNA里,“删除”意思是某一物种的DNA有一个片段丢失了,INDEL是两种差异的总称。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和人类的第21号染色体,INDEL差异的DNA片断多达68万个。大多数片断很短,只有不到30个“字母”长,但也有的长达54万个“字母”。INDEL差异导致人类21号染色体比黑猩猩22号染色体多40万个字母,这意味着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染色体可能更长。在两者独立进化的过程中,黑猩猩的染色体损失了更多的DNA片断。
窥测局部带来的新发现,使科学家更加迫切地希望拥有准确而完整的黑猩猩基因组图谱,将它与人类、其他大猩猩等其他近亲的基因组进行比较。人与黑猩猩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也许并不是多少个基因的小小差异简单的累加,但对基因差异进行比较是不可缺少的基石。例如,负责此次测序的科学家正计划研究两个与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NCAM2和GRIKl,人类身上的这两个基因包含的一些大段DNA序列,在黑猩猩的版本中是找不到的,有关分析将为研究人类脑部功能带来新线索。
此前,科学家对一个在语言能力方面有遗传障碍的人类家族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个称为FOXP2的基因对运用语言至关重要。它使人类可以灵活地控制嘴和喉部肌肉,发出复杂的声音。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人和黑猩猩身上有两个氨基酸的差异。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黑猩猩的原因。而语言的产生与运用,是人类有效传递信息、积累知识、创立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FOXP2可能不是唯一的语言基因,更多有关的基因以及它们对人类脑部进化的影响,还有待发掘。
人与黑猩猩的相同与不同,现在只是学术问题。将来的研究是否会带来伦理问题,尚不可知。如果把黑猩猩归入人科(或者把人归入黑猩猩科),是否要承认它们具有一定的权利?捕捉、囚禁、医学实验,许多行为加之于人是可怕的罪行,加之于黑猩猩却充其量只会在特定情形下违反动物保护法。如果用更亲近的眼光去看待黑猩猩,需要做出什么改变呢?而且这不仅仅是人类做出一些物质利益上的牺牲就能做到的事,有时还要面对更艰难的选择。比如许多医学研究要用到黑猩猩等灵长动物,有的要在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身上观察新药的效用和毒性,有的要寻找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或相关基因。为了保护黑猩猩的权利,我们需要禁止这类试验吗?但如果这样,而又没有别的替代方法,我们反过来又如何向人类自己交待呢,难道说是把黑猩猩的权利置于医学研究的需要之上、从而让人蒙受更大的痛苦和风险?
当然,这是一些比较遥远的问题。更实际的困境在于,包括黑猩猩在内的类人猿数量正在迅速减少。在西非的原始森林里,栖息地破坏、传染病和非法捕猎使黑猩猩和大猩猩居住的洞穴数量在过去20年里减少过半,以这个速度发展下去,30年后黑猩猩可能会灭绝。在寻找人与黑猩猩的基因界限时,我们也该确定一下自己的行为界限。否则,当第三类黑猩猩的两门兄弟都灭亡时,再没有那么富于感情的物种能够安慰我们。
袋狼
袋狼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他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就灭绝了,仅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尚有分布。有人认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袋狼是食肉有袋类中最大的一种,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750毫米,尾长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厘米。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盛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1888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2868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最后一只袋狼,是于1933年死亡的。
兔类
兔类属于兔形目、兔科动物。共有9属40种,分布于欧、亚、非及美洲。体型较大,体长超25厘米,体重超过400克,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型种达7斤,耳长,基部耳缘相连成管状,后肢长,尾短,很明显;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以兔属,有20种。
兔类的基本习性
夜食性:家兔具有昼静夜动的特点。白天无精打采,闭目养神,采食量很少;夜间精神旺盛,采食、饮水增加,约占全日的70%以上,因此在晚上要喂足草料,饮足水。有条件的饲养户可在深夜加喂一次。
嗜眠性:家兔在白天常闭目养神,呈静伏或睡眠状态。这时除听觉外其他刺激不易引起兴奋。根据这一习性,饲养员在保证正常喂料、饮水及日常管理工作外,应保持兔舍及周围环境的安静,白天尽量不要妨碍家兔睡眠。
胆小性:兔系胆小动物,遇有敌害时,能借助敏锐的听觉做出判断。突然的声响、生人或陌生的动物,如猫、狗等都会使家兔惊恐不安,并影响周围家兔。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动作要尽量轻稳,同时防止生人或其他动物进入兔舍。
喜洁性:家兔喜爱清洁干燥的生活环境。潮湿污秽的环境,易造成家兔传染病的寄生虫的蔓延。所以在兔舍设计及日常管理中,要保证圈舍清洁干燥,冬暖夏凉,通风良好。
独居性:家兔虽有群体,但很差。群养时不论公、母及同性别的成年兔经常发生互相争斗现象,特别以公兔为甚,对新购进的更要引起注意。因此,成年兔要单笼饲养。
啃咬性:家兔的第一对门齿是恒齿,出生时就有,永不脱换,而且不断生长。家兔必须借助采食和啃咬硬物,不断磨损,才能保持其上下门齿的正常咬合。因此,在养兔中要注意笼舍的建设,尽量使用家兔不爱啃咬的材料,以便延长兔笼的使用年限。另外要经常给兔提供磨牙的条件。如把复合饲料加工成硬质颗粒饲料,或者在笼舍内多投放树枝或木棒供兔啃咬,以利门齿的磨蚀,促进饲料的咀嚼和消化。
穴居性:穴居性是指家兔具有打洞并在洞内产崽穴居的本能行为。这一习性,对现代化养兔生产来说无法利用。不过在笼养的情况下,需要给繁殖母兔建好产仔箱或窝,让母兔在箱(窝)内产崽。但是在建筑兔舍时,必须考虑到家兔的穴居性,由于选材不当或设计不合理,致使有兔在舍内打洞造穴,给饲养管理带来困难。
食粪性:家兔的食粪性是指家兔吃自己部分粪便的本能行为。这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家兔有益。通常家兔排出两种粪便,一种是粒状的硬粪,在白天排出。一种是团状的软粪,在夜间排出。家兔排出的软粪时会自然弓腰用嘴从肛门处吃掉,稍加咀嚼便吞咽,每天所排的软粪全部被自己吃掉,只有当家兔生病时才停止食粪。所以在管理上要注意观察舍内是否有软粪,如发现软粪,应及时对家兔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减少损失。
在我国至少有8种分布,它们是:
草兔,尾背黑色,分布于长江以北。
灰尾兔,臀部灰色,见于西部高原。
东北兔,背部黑色,腹一般为白色,分布于东北森林中。
华南兔,尾背浅棕色,分布于长江以南,南至台湾省。
雪兔,耳尖黑褐色,冬毛白色,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及新疆北部。
海南兔,尾背而黑色,腹面白色,分布于海南岛。
西南兔,尾背面暗棕色,杂有白毛,腹面灰色,分布于四川、陕西。
塔里木兔,见于新疆。
家兔的祖先是穴兔,原产于地中海地区。
鹈鹕
我国古人曾记述过这样一种鸟:“遇水泽即以胡盛极、戽涸取食,故曰淘河,俗名淘鹅”。意思是说,这种鸟“在水中可以用盛水的东西连鱼带水一起盛起,然后把水淘干并吃掉剩下的鱼,俗名叫淘鹅”。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一种鸟怎么会用能盛水的东西捞鱼呢?原来这种叫淘鹅的鸟的盛水用具并非身外之物,而是长在颌下的一个大喉囊,它们就是我们所要讲的鹈鹕中的一种——斑嘴鹈鹕。还有一种叫白鹈鹕。
鹈鹕是一种大型的游禽,属鹈形目鹈鹕科,又叫塘鹅。在世界上共有8种,大多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斑嘴鹈鹕,鸟如其名,在它的嘴上布满了蓝色的斑点,头上被覆粉红色的羽冠。上身为灰褐色,下身为白色。而白鹈鹕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福建一带,它们通体为雪白色。二者均为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
鹈鹕,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的是嘴下面的那个大皮囊。鹈鹕的嘴长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是它们存储食物的地方。鹈鹕和鸬鹚一样也是捕鱼能手。它的身长125~150厘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个黄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闲暇时它们经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涂抹这种特殊的“化妆品”,使羽毛变得光滑柔软,游泳时滴水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