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和阿拉斯加棕熊相比的是北极熊,生活于北冰洋附近,游泳能力强,并可随海冰远离海岸。北极熊主要食海豹,是肉食性最强的熊。北极熊和棕熊是仅有的跨州分布的熊,其他的熊有4种分布于亚洲,一种分布于北美洲,一种分布于南美洲。这几种熊体型均小于北极熊和多数棕熊,且除了大熊猫以外,均以黑色为主,亚洲特有的几种熊胸前还有月牙形的白斑。
亚洲的熊中最着名的当属大熊猫,其分类地位多有争议,过去有人将其归入熊科,有人归入浣熊科,有人将其和小熊猫一起置于熊猫科,或者自成一大熊猫科,现在研究表明大熊猫确实和熊的关系比较接近,应该归入熊科。大熊猫在史前曾经是我国南方动物区系的重要构成,但是现在分布局限,是濒危动物的代表。大熊猫食性单一,仅以几种竹子为主食,偶尔也会吃动物性食物,由于竹子营养较少,大熊猫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进食和休息,类似于树袋熊。
亚洲另一种食性比较特殊的熊是南亚的懒熊,主要以昆虫为食。
东南亚的马来熊是体型最小的熊,身体比其他熊瘦弱,爬树技术高超,喜欢吃昆虫和果实,也捕捉鸟类和啮吃类等小动物。亚洲黑熊是典型的杂食性的熊,植物构成了食物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偶尔也会杀死较大的动物。
亚洲黑熊是我国最常见的熊,但仍然属于珍稀物种。
北美洲的美洲黑熊可能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一种熊,广布于北美各地,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美洲黑熊虽然以黑色为主,但也有很多其他色型,包括深褐色、红棕色甚至白色。
南美洲的眼镜熊因有类似大熊猫的黑眼圈而得名。眼镜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森林中,也出现在较开阔的地方,善于爬树,在树上筑巢。
豪猪
豪猪又名箭猪。大概由于它的外形似猪,满身长着如箭头一样的刺的缘故,所以给它起名叫箭猪又叫刺猪。它虽然名字叫“猪”,而且与猪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但豪猪与猪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不是一个家族,猪是偶蹄类动物,而豪猪为啮齿类动物,应该说豪猪与老鼠是近亲。
豪猪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尼泊尔、锡金、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等地。有关豪猪的形态和习性我国古书中早有记述,如《本草纲日》中记载:“豪猪处处深山有之,多者成群害稼,状如猪而项颈有刺,鬣长近尺许……”
豪猪的身体强壮,看上去却有些笨头笨脑,体长55~77厘米,尾长8~14厘米,体重10~14千克。全身呈黑色或黑褐色,头部和颈部有细长、直生而向后弯曲的鬃毛,背部、臀部和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黑棕色和白色相间的纺独锤形棘刺,这些刺中间是空的,由体毛特化而成,容易脱落,有的尖端还生有倒向的钩子,像一根根利箭,非常坚硬而锐利。全身的棘刺都以3~5枚一排生在体表厚厚的“肉鳞”弧形面上,并以5枚一排的居多,刺下的皮肤上生有稀疏的白毛。头部的形状有点像兔子,但耳朵很小,听觉和视觉都不很灵敏。上门齿略微弯曲,而且垂直向下,下门齿露出的部分极长,具有1对前臼齿。腿较长,前足和后足上都具有5趾,脚底下较为平滑。尾极短,隐藏在棘刺的下面,尾端的数十个棘刺演化成硬毛,顶端膨大,形状好像一组“小铃铛”,走路的时候,这些“小铃铛”互相撞击,发出响亮而清脆的卡嗒、卡嗒的声音,在数十米以外就能听见,常常使凶猛的食肉兽类也不敢靠近。
豪猪为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洞内睡觉,晚上出来觅食。豪猪的巢洞虽是自己挖掘修筑,但主要是扩大和修整穿山甲和白蚁的旧巢穴而居。其巢穴的构造复杂,通常由主巢、副巢、盲洞和几条洞道组成。盲洞的洞道较小,是遇到危险时避难的场所。洞口一般有两个,有时多到4个,开口于外面,必有一个开口于杂草之中,这是危险时逃跑的洞口。这种构造复杂的洞穴,是有效地防御敌害的最好办法。
平时豪猪身上的棘刺贴附于体表,当豪猪遇到敌害时,会迅速将身上的棘刺直竖起来,由于肌肉的收缩,使身上的硬刺不停地抖动,如同颤动的钢筋,互相碰撞,发出“刷刷”的响声,同时嘴里也发出“噗!噗!”的叫声。当捕食者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吓得赶快逃跑。如果猎食者在这种刀枪林立、怒不可遏的情况下,仍不听警告继续向豪猪进攻,那么豪猪就只好调转屁股,以屁股对准入侵者,并且倒退着使臀部上的长刺刺向猎食者,与敌害作殊死的决斗。
它以背部和臀部朝向入侵者,使全身的棘刺竖立起来并急骤地颤动,将身体倒退着向对方撞击。有时,它还能将背部的硬刺靠肌肉弹动的力量,一枝一枝地射出来,如同开弓放箭一般,只是这些箭射出后的力量很小,没有杀伤力,也许仅仅是吓唬敌人而已。不过,一旦被这些棘刺扎入皮肉,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大多数食肉动物都深知它的厉害,轻易不来招惹它,只有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或者那些无法捕捉行动敏捷的动物的衰老或伤残的食肉动物,才不得不向它发动进攻,结果不可避免地被刺得皮肉溃烂或者眼睛失明,甚至丧命。在自然界中,只是偶尔才有经验十分丰富的豹或猎狗,伺机将它踢翻,使其柔软的腹部朝上,才能将其制服。
食蚁兽
分类属于贫齿目动物,所谓贫齿是指无齿或少齿的动物。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中美和南美,南至阿根廷热带森林中。
在南美洲有三种食蚁兽:大食蚁兽,小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
大食蚁兽体大如猪,身长可达13米,高09米,体重约30~35公斤。大食蚁兽的尾巴特别大,下雨天和大热天可以竖起来当伞用,晚上铺在地上,可当现成的绒枕头。大食蚁兽是唯一行栖地面生活的食蚁兽,主要居住在热带草原和疏林中,尤其是水边低洼处和森沼泽地,更是它喜爱的乐园。
大食蚁兽拥有鲜明的肤色,漆黑而密布长毛的尾巴,强劲的前爪,颈部和背部被鬣状短毛,脚有五趾。它每年春天开始交配产仔,每胎产一仔。胸部长有六个奶头,一般哺乳期为7个月。大食蚁兽对子女的照料是非常用心的,几乎所在整个哺乳期间,它都含辛茹苦地看管着幼仔,生怕别的动物伤害它的爱仔。因此,大食蚁兽总是把幼仔驮在背上,形影不离,一直守护到母兽下一次妊娠时为止。
小食蚁兽像狗那么大,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尾长约45厘米。毛较短,耳朵比较大。前肢的中间3趾有锐爪,第三趾特长,第一趾有小爪,第五趾无爪。后肢也有五趾。但是更为有趣的还是它的尾巴。这条尾巴不仅能缠绕,而且能起支柱作用。每当遇到危险时,它便以尾巴支持后部,半身挺起,宛如一副三角架。一边用前肢来威吓入侵者,一面由嘴里发出一种特殊的哨声,以此达到保卫自己的目的。小食蚁兽是一种既能树栖、又能地栖的动物。白天黑夜都可出来活动。在食蚁兽的家庭中,它是富有适应能力的食蚁兽。
二趾食蚁兽的体形较小。最小的只有松鼠大,大的也不超过半尺长。全身披有浓厚如丝一般的黄色皮毛,故又有“丝毛食蚁兽”之称。
食蚁兽结构上的特征,是与其捕食昆虫的一系列活动相联系的。头骨长而大致呈圆筒状,颧骨完全,长的鼻吻部有复杂的鼻甲。齿骨细长,无齿。蠕虫状的长舌能灵活伸缩,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粘液,用于粘取众多的蚁类。这些发达的腺体位于颈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长着强而弯曲的爪,其余各趾缩小。地栖的大食蚁兽用指关节及弯曲的趾行走,而小食蚁兽,即二趾食蚁兽和环颈食蚁兽完全或部分过着树栖生活,步行时,前肢靠带弯爪的内向趾背着地。食蚁兽体型大小相差悬殊,小食蚁兽大似松鼠,不过350克,而大食蚁兽重达25公斤。大食蚁兽全身有长而粗的毛,尾部多下垂的长毛,而其他树栖种类身上和尾部的毛均较短,且尾有抓挠能力。
食蚁兽用有力的前肢撕开蚂蚁和白蚁的巢,用长舌捕食,囫囵吞下,靠胃部变厚的幽门磨研。所有食蚁兽在地面活动时都显得缓慢而笨拙。树栖的两个属,前掌趾爪用作抓挂,以双肢交替前进的方式沿着树干运动。小食蚁兽完全树栖,并在高树觅食;环颈食蚁兽,体重3~5公斤,以树栖为主,也常在地面活动,它们都是夜行性动物。而大食蚁兽则完全是地栖者,且主要为昼行性动物,当遇到危险时,以后肢站立,用尾或背作为支柱,形成稳定的三脚架姿态,用掌爪与对手厮打。虽然头部毫无防御装备,但强有力的前肢和非常锐利的巨爪是富有威力的“武器”。
大食蚁兽的身长可达7尺,春天生产,通常是单胞胎,幼兽出生后由母亲背着到处走。一般的食蚁兽没有牙齿,但袋食蚁兽却有52颗牙齿,比除某些鲸外的任何哺乳动物都还多,但它们也是用长长的尖嘴伸入到蚁穴中,并用带粘液的舌头去吃白蚁。它们食量很大,一天能吃20000只,故被称为食蚁兽。目前已被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金猫
金猫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属于猫科,学名为Profelisteincki。分类属于食肉目、猫科。
金猫比云豹略小,体长80~100厘米。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耳朵短小直立;眼大而圆。四肢粗壮,体强健有力,体毛多变,有几个由毛皮颜色而得的别名:全身乌黑的称“乌云豹”;体色棕红的称“红椿豹”;而狸豹以暗棕黄色为主;其他色型统称为“芝麻豹”。
金猫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多在树洞中休息。独居,行动敏捷,善于攀爬,但多在地面行动。活动区域较固定,随季节变化而垂直迁移。食性较广,小型有蹄类、鼠类、野禽都是它的捕食对象。繁殖季节不大固定,多在春季发情交配,孕期2个多月。每胎1~3崽。2~3岁性成熟。寿命15~18年。金猫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金猫听觉很好,是猫类中外耳活动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微小声音,仿佛是“活雷达”,它性情凶野、勇猛,故有“黄虎”之称。在广西民间,竟有“黄虎”能够跳上虎背,将虎的脖颈咬断的传说,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有一种名叫婆罗洲金猫,这种动物对生物学家而言属于颇为神秘的物种。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谁在自然界亲眼见过这种猫科动物的活体,它一度被认为已然灭绝。没人知道它的习性,对它的一切研究成果仅来自于保存在欧洲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五张皮和两副头骨!
1992年,婆罗洲的猎人偶然捕获到了一只成年雌性婆罗洲金猫,被送到当地的博物馆时,它已濒临死亡。尽管“结局”令人悲伤,不过这为生物学家们第一次提供了近距离观察这种动物的机会。
1998年12月,BBC野生动植物杂志首次公布了婆罗洲金猫的活体照片。这只动物被称重、测量身长、拍照、身体检查并做了除虫处理后放回了大自然。乍看上去这个短期的小囚徒颇像亚洲金猫,于是有人怀疑或者它只是亚洲金猫在这个海岛上体型较小的亚种。但对92年的样本的血液做了基因分析后,人们已确认它们属于新的种类,而且毫无疑问是已濒临灭绝婆罗洲金猫。
婆罗洲金猫的个头和家猫差不多大,约53~67厘米。它们的毛色分两种,大部分的婆罗洲金猫毛色呈栗红,上面隐约点缀着黑色斑纹,它腹部和四肢内侧的毛色是较浅的黄棕色,毛皮上还有些黑色的小斑点。还有一种是灰色,数量应该较少。婆罗洲金猫的耳尖较圆,耳后毛色渐深。眼角内侧上部各有一条深色条状斑纹向头顶延伸,形成一个“M”字。下颚下方的颜色近白,并有两条浅棕色的条纹在面颊后方交汇。婆罗洲金猫的尾巴颇长,尾尖渐细,尾巴内侧有浅色的条纹,到了尾尖毛色见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细小的黑点。
据推测,婆罗洲金猫主要的栖息地可能位于岛上多石的丘陵地带,那里靠近浓密的热带丛林。不过也有记录表明森林以及河边也有婆罗洲金猫出没,过去的三个样本即从那里捕获。
另外一种叫亚洲金猫,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里。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及东南亚一带,包括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苏门答腊群岛等地。在国内主要集中在陕西及长江以南各省区,包括西藏。
亚洲金猫要比它们的非洲亲戚漂亮。金猫属于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身体总长约116~161厘米,其中尾巴就有35~56厘米。金猫也有不同的毛色,在我国它们也因毛色的多变而得到不同的别名:全身乌黑的称“乌云豹”;体色棕红的称“红椿豹”;暗棕黄色的则被人称为“狸豹”等等。它们的眼睛又大又圆,耳朵短小而直立,当然还不能忘了脸部漂亮的斑纹:两眼内角各有一条粗粗的白或黄白色条纹,面颊两侧还各有白色和深色相间的条纹相衬,十分美丽。
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一般身高约32米,重可超5吨。尽管历史上亚洲象的分布地较广,现在大象活动的范围只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主要生活在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的森林和附近平原及灌木地带。
亚洲象和非洲象不同,它们大部分都栖息在林地。东南亚也是家养大象的故乡,大象为了工作而接受训练。
亚洲象分布在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和阔叶林中游荡。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领,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要以竹笋、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为食。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或冒犯其尊严的挑衅者有自卫、报复行为。孕期大约为600~640天,每胎产1崽,8~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平均寿命为50~70岁。
野生亚洲象现在已经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中,役象很多。我国亚洲象尽分布于缅甸、老挝相邻的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捕杀,破坏十分严重。在其分布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捕杀野象的偷猎者,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亚洲象全身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成年雄性亚洲象肩高约24~31米,重约27~5吨,雌象体形稍小。同非洲象相比,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前额较平。
亚洲象的象鼻是鼻子的延伸,顶端有一手指状突出物非常敏感而灵巧。大象使用象鼻呼吸、闻味、喝水(吸水后放入口中)以及携握物品。只有雄性亚洲象长有象牙。
在早、晚及夜间,亚洲象会外出觅食,它们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它们会在炎热的白天休息。如果可以找到,亚洲象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亚洲象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源。一般来说,大象每天要用16个小时来进食,每天喝30~50加仑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