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不自愿失业的存在。此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摩擦的与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悖。
——宏观经济学之父J.M.凯恩斯
通过完全自由的竞争,充分就业的强大趋势将始终存在。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
——J.M.凯恩斯
名言解读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经济低迷,企业扩大招工的意愿不足。今明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被浪费的现象。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充分就业并非就是人人都有工作。因为失业可以分为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正常经济发展情况下充分就业率应该是就业率在95%以上。
充分就业实际上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描述为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今天,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
在经济学的范畴中,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就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而充分就业也是维持一个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我国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事实上,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就业形势已经急剧地恶化了。
在中国就业难除了跟市场人才需要的饱和有关外,也跟企业“效率工资”有关。所谓的“效率工资”是指即使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企业也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而宁愿裁掉一部分员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成本降低了,一部分员工被裁掉之后,企业的工资支出减少,导致成本降低,企业有可能渡过难关;第二,由于留在企业的员工感激企业在困难的时期提供岗位给他们,导致工作效率提高。
另外,如果企业降低整体员工的工资,就可能导致企业员工的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优秀员工的积极性被降低了,他们会认为,不应该降低他们的工资而应该把企业不优秀的员工的工资降低,而相对不优秀的员工由于本来就低的工资又被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整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所以在面临像经济危机或者企业内部的原因而造成的经济不景气时只有进行裁员,这就造成了失业的不可避免性。所以,在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之前,为了不至于因为被裁而失业,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拼搏,永不懈怠。只有在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能够去选择闲暇。
故事佐证
有媒体曾经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2001年,家住姜堰市北园新村的奚日祥、陈珍红夫妇双双失业。家里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工作没了,生活也就没了着落。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夫妻两人也是破罐破摔,生活处境每况愈下。当他们所在的北街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推荐夫妇俩分别参加了姜堰市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免费保安培训与微机培训。随后,社区为他们推荐了三四个岗位,后来终于安定下来,夫妻俩分别在该市保安公司做保安、超市做售货员,每个月加起来有1300多元的收入。
对社区里的“零就业家庭”,姜堰市的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都会开展与援助对象“一帮一”、“一对一”服务。自市政府促进充分就业以来,社区134户“零就业家庭”268人全部重新上岗。那么,这个社区里的零失业是不是就是“充分就业”?
毋庸置疑,这是充分就业。但充分就业并不就是零失业。因为就一个社会来说,有些失业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