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她的孩子,虽然有些调皮,但是很惹人喜爱,昨天还好心地帮我推女儿的婴儿车。
--她母亲去了戒酒中心,半年前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两月前那老头去世了,留下一大笔遗产,她母亲建议朱迪搬去她的大房子住,只要朱迪答应,她就可以得到这笔钱的十分之一。
朱迪的生活看上去比很多人幸福多了,可她为什么仍旧抱怨不断呢?
原来,朱迪不光喜欢抱怨家庭,她见什么抱怨什么。凡是和她聊上几句的人,很快就会从开心的状态跌入谷底,慢慢地,大家都纷纷躲着她。因为喜欢抱怨的人,把抱怨当成爱好,只要她愿意,抱怨呼之欲出。
抱怨就像病毒,不但让人讨厌,而且还会传染。
莎拉组织了一次“妈妈旅行”,从主题来看,这是给一群生了孩子的已婚妇女的旅行。她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放松心情,聊聊时髦的话题,感受一下惬意的生活,谁知道,这次旅行竟然变成了一次“抱怨大会”。
抱怨的话题从一脸凝重的莱克西开始:“天知道我的老公会不会介意我没有打招呼就外出旅行,不过一个整天在外喝酒应酬,不认得自己家床垫的男人,他有什么资格呢?”
坐在旁边的米兰达说:“我老公宁可抱着iPad玩游戏也不愿意听我说上一句话!他真应该和电脑结婚。”
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每个人似乎都有一肚子怨气,大家结成阵营,纷纷加入到抱怨的行列:
“我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十二年来除了坚持不断地让我丢人之外,没干过一件超过两星期的事情。”
“我的婆婆从来不帮忙看孩子,她宁可花一整天时间染个与年龄十分不相符的黄色头发,也不愿意单独照顾孩子一小时。”
“我们单位领导是个小气鬼,而且是个专业白痴!”
“我的同事都是小人!”
……
活动的组织者莎拉最后不得不以家里突然有急事的借口,仓促结束了这次灾难般的旅行,但她发现一个问题,除了她自己,其他人在抱怨完之后竟然兴高采烈地交上了朋友。但莎拉认为,万万不能与“垃圾人”在一起,她不想成为垃圾桶。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破窗效应”。如果一扇窗户破了,你没有及时去修补,另外一扇窗户也会很快被打破,逐渐会有更多破窗户产生。不论是一件坏事还是一个坏习惯,在它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及时阻拦,等到它成长壮大形成一股风气,变成一种习惯,想要纠正过来就变得很难。
抱怨就是这样一种坏习惯,它在无形中影响你的健康,破坏你的安宁,让你变得讨厌和消极。如果莎拉没有及时地逃离抱怨,而是任由自己也加入抱怨的圈子,那么她很快也会成为一个“垃圾人”。
问题是,人们为什么总爱抱怨呢?
有一项调查显示,人们一旦听到别人过得不如自己,心理上会平衡很多,抱怨的情绪也会随之降低。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愤愤不平地说他这个月只发了3000元的奖金时,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他自己不但没有奖金,反而扣掉了500元基本工资,这个人就会立即停止抱怨,转而安慰起别人来。此时,他的内心也从极度不满变成了“偶有窃喜”。
从这种心态的普遍性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人们之所以爱抱怨,就是看不到他们自己比别人过得幸福。相反他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觉得他人都生活在天堂里,自己却身处地狱。
你看身边那些苦大仇深、喋喋不休的人,他们每天都在抱怨:我的老板根本不器重我,他就是偏爱那些会拍马屁的小人,那些高升的人多么让人羡慕;我事事不顺心,就是因为没有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我没有一个厉害的老爹;如果我的太太能宽容一点,我们的婚姻至于走到今天吗?
哦!他们的生活真是不顺极了,所有的坏事像是专门找上门来。如果想让他们开心,必须得让他们得知那些值得羡慕的人过得很不如意,不然他们的心理永远不会实现平衡。与此相反,有一些人则是超脱的,他们相信一些能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静的东西,或者说信仰,因此他们永不抱怨。
在电影《阿波罗13号》中,飞行指挥官吉姆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如何安然返家,总有一些变化会给你拯救自己的机会。”前提是,不能抱怨,也不要恐慌,保持冷静和信心,你才能抓住这些变化。
我有一位朋友,他现在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每天非常忙碌,偶尔也会遇到不顺心甚至一些极为棘手的问题。但他说:“我认为不管开心与否,哪怕一些是巨大的打击让我痛苦异常,我都抱持一种看法,它们是人生不同的回报,蕴藏着一些关于生活的道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侧面让我感知到,它们无比珍贵。”
正是有着强大的淡定的心态,去平和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钦佩,成为了一位拥有众多崇拜者的知名人士。
态度--抱怨成为他们的应付工具
经过长达10年的调查和对3万多名年轻人的了解,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30岁左右的群体加入了抱怨的大军。他们就像干燥的木柴一样,一丁点的火星落上去就会点燃怒火,形成冲天的怨气。
人们不害怕辞掉自己的工作,却在抱怨自己找不到新的工作。有的人一份工作能做两年多,有的人只能做几个月或者几周。然后呢?失业以后他们在做什么?失业以后他们是否认真地做过总结,并且汲取了上一次工作不成功的教训,在下一次的求职中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在课程中,有一位名叫莱尼纳逊的参与者对我说:“我经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工作,我需要的到底是态度,还是选择呢?每到最后我都选择了态度。心情不好我就辞职,心情好时我就工作,遇到麻烦我就不停地抱怨,盼着事情赶紧改善。”
莱尼纳逊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他认为这已经成为自己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使他快乐不起来的工作态度。这很麻烦,人们一旦把某种很坏的习惯当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他已完全认可了它的存在,而且把它正当化了。他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甚至还引以为傲,上升到一种价值观的高度。
那么,莱尼纳逊的上一份工作是怎么失去的呢?老板把他叫去办公室,宣布他正在负责的业务是一个赔钱买卖,否定了他最近一个月的努力,让他抓紧去寻找新的业务。仅此而已。老板没有过多地苛责他,只是在最后告诉他:“如果再这样下去,公司就要赔很多钱,而你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听起来是一种严厉的警告,但是,谁没有听到过类似的警告呢?除非你自己拥有一家公司,你就是老板。所以,这并非是很大的打击,相反,它就像被蚂蚁咬了一口。
可是,莱尼纳逊接下来的反应是极端的。10分钟以后,他在推特上发布了消息:
“我决定辞掉这份工作,我认为老板就像屎一样,他不懂什么是广告。”
消息发出去之后,莱尼纳逊就收拾东西离开了,直到他走出公司大楼,老板才听说了这件事,惊讶得合不上嘴巴:“我为什么如此倒霉,招到了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员工?”
回到家以后,莱尼纳逊又到网上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宣告了他对公司的控诉,解释了自己为何辞去工作。在他讲述的原因中,公司被描绘成了一家恐怖的“黑社会集团”,老板则像黑手党的头子,毫无人性。他还说:“这份工作中的我,与真实的我有太大的差距,这不是我要成为的那个人,也不是我的理想。”随后,这篇文章像病毒一般传播开来,也传到了老板的眼睛里。
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在一天内他收到了780份回应,其中接近600个人把他捧为英雄,有不到100个人嘲笑他是个懦夫。他的主帖充满怨气,引来的评论也像怨气的徒子徒孙,变成了一个人们发泄怨气的平台。
显然这很不正常,2013年,在我们做的“大学后生活”的调查中,结果精确地向我们显示,最近五年来,年轻人的怨气更加深重了。有70%的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上干不到两年时间,还有90%的人向我们反映,他们觉得生存太艰难了,环境太差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也有问题。
是金融危机造成了这一切吗,就像迪马面对的一样?的确,今天的年轻人在毕业后面对的是一个被经济紧缩摧毁了的就业市场,很多人还背着巨额的学生贷款--压力很大,但这种缺乏严谨对待的辞职趋势和对工作莫名其妙的抱怨仍然让人摸不到头脑。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意味着他们“不想工作”,而非“解决问题”。有好的机会当然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呢?
我们迎来了对企业没有忠诚的一代,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总是寻找借口的群体。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许多企业家在实际管理中的教训。有位经理人对我说:“保罗,我就像在管理一些释放怨气的虫子。”
没错,人们应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理应得到梦想中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能将抱怨作为一种释压的工具,而应该全力跨越路障,不为自己找种种借口。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快乐。
回顾--每天与“抱怨”的对话
消除抱怨的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每天靠警告自己活着,也不可能喊着口号--“我不能抱怨”--开始每一份工作,直到嘴巴因为能量耗尽实在张不开了。我们需要一些有效的实用的办法,也可以说是沉默的办法,不需要太大的动静,就能消灭心中的“抱怨母体”。
你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个“每日回顾”课程。在每天晚上临睡前,拿出半个小时开始这个简单的流程。你要思考一下自己这一天的经历,就像写一个简短的回忆录一样,把当天的情绪变化记录下来,再进行一次客观的分析。
今天,我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今天,我最强烈的不满是什么?
今天,我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今天,我得以实现的计划是什么?
今天,我无法忘记的遗憾是什么?
今天,我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得到改善与提升的地方?
今天,我有没有一些脱离平和心态的动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
在你回答与分析这7个问题时,你就得到了一个针对这一天的全面的情绪报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
今天,我抱怨了没有?
今天,我为什么抱怨?
那么,是我还是其他人的责任?
最后,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你要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进行批注,写上“已解决”或“未解决”,并进行针对性的工作--把未解决的事项重点记下来,对第二天提出改善的要求,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督促自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这些缺点改正。
重要的是,当开始了这个每日总结的课程以后,你就拥有了一个每日都会帮你制订、修改和提升计划的高效运转的思维习惯,你的决心和意志力会有着强有力的提高,你也会变得勤于思考和乐观积极。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消除抱怨
意识:你要及时意识到自己或他人在抱怨,而不是沉溺其中一无所知。
转移:你要及时地将话题转移到轻松的事情上,或者把注意力从抱怨的空间转移出来,暂时不去思考它。
转化:尽快想办法转化负面情绪,化解抱怨带来的伤害。在必要时你要让步,而不是只追究别人的责任。
调节:在自己抱怨或听到别人的唠叨时,即便已经摆脱了抱怨的环境,你的心情也多少会产生些许不快,尽可能调节一下,为自己找点积极、轻松、乐观的事情去做,听一听音乐和进行休闲阅读也是值得推荐的方法,这有助于调节你低落的心情。
◎团队情绪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情绪会如何变化,那一个团队的情绪呢?由一群人组成的情绪又是什么?
总的来说,“团队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波动性--就像人的情绪一样,团队情绪也总是在波动。有时候人们斗志激昂,干劲十足,有时候则集体萎靡不振。
正向感染--很显然,假如团队的情绪是正向感染的,人人都很积极,我们的团队就能够产生优秀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