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习惯,我们应该尝试改变、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尝试用不一样的心情去看这个世界以及周边的人和事。勇敢走出习惯、走出理所当然、走出过去的生活,用新的思维模式去看自己,看这个世界。
6.理性有时是限制你的枷锁
理性是人们在正常思维状态下,遇事不慌,并且能够了解和分析出一种操作处理事物的方法。老一辈的人常常说:“做事情不要没脑子,一定要靠理性去思考问题。”但是有些时候,恰恰是理性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可能幻想着自己是百变金刚,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但是在受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便把失败变为一种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觉得一辈子已经成型定位了。那你为什么不去摆脱这种所谓的思想呢?也许自己面临的困境只是一时的,只要你不放弃自己,那么就一定会战胜挫折。
巴雷尼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结果成为了残疾人,母亲对此十分伤心。按照别人的认定,巴雷尼这辈子永远都没法康复了。但是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如果让孩子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肯定会受不了打击和挫折。于是,她走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孩子的手说道:“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够用自己的双腿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就像铁锤一般敲击在巴雷尼的心口上,他扑倒妈妈的怀里,哇哇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时间,就陪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和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作为母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还发着高烧,但是他仍然坚持下床帮助巴雷尼走路。妈妈的汗水如黄豆般大小,她用毛巾擦完后咬着牙帮儿子完成了一天的练习。
母亲的榜样深深地影响了巴雷尼,即便是残疾人又如何,只要自己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得到。秉持着这样一个思想,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带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巴雷尼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耳科神经学的研究中,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巴雷尼和其母亲都没有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如果一直守着“残疾”这个概念不放,或许就没有巴雷尼如今的成就。有时候,思考问题不能用理性来解决,它可能变为一种枷锁。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没有用理性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像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等等,他们这些人身残志坚。
在残奥会上,很多运动员们都展现出他们不理性思考问题的一面。有一个运动员,他没有了双臂,但是却能够在水中畅游自如,最后获得了冠军。还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运动员在骑自行车的项目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在常人眼中,一般理性的思考是,没有了双手还怎么去游泳?只有一条腿怎么去骑自行车呢?这些运动员们,心中一直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人生暗淡无光,他们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自己的辉煌,只是过程比别人艰辛很多。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有能力的,但是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对自己产生怀疑,先前发奋图强的热情和欲望都被理性给秒杀,从此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内。有时候,我们需要不理性的思考问题,不要被很多假象给迷惑住,要勇敢地摆脱理性限制。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十分的恩爱,他们每天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对夫妻和往年一样,都会酝酿美味的葡萄酒。这一年,他们的酒快酿好了,妻子到地窖里打开酒缸一看,结果气冲冲地跑到丈夫的面前,大声质问道:“好啊,你居然在地窖的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
丈夫惊呼:“绝对不可能,一定是你看错了。”于是便去酒窖查看,结果打开酒缸后发现里面有一个男人,他生气地说道:“你居然藏了一个男人在酒缸里!”
于是,原本恩爱的夫妻就闹了起来,甚至是打起架来。有一位智者瞧见了,便问夫妻两个原因,夫妻两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智者听后,他拿起一块石头把酒缸给砸碎了。葡萄酒流光了,结果酒缸里什么都没有。其实,夫妻两人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倒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理性思考过的问题往往是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惑,不求真相就开始打杀,实在不划算。夫妻两人先入为主,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对待问题的,殊不知正是理性束缚住两人思想。我们的爱情和婚姻里,时常会出现假象来考验双方,所以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不要认为自己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如此会伤害彼此的心灵,得不偿失。
就拿娱乐圈来说,每天都会在新闻报纸上看到某某明星的绯闻,可是这样的信息又有多少的是真实的呢?绝大部分都是被外表所蒙骗。
理性固然重要,但是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要理性地去处理,偶尔感性一下,会显得更加人性化。不被正常的思维给套住,这才是生存之道。理性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肯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种可能等着自己去选择。
7.不要以为“随大流”就不会错
从众心理就是随大流,它是指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自身的知觉、判断等出现于公众相等的行为方式。很多时候,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希望随大流。大家怎么认为,我就这么认为;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样真的就万无一失,保证不出错吗?
其实,有时候随大流也会出错。留心一下周围随大流的现象:某一门课程不好学,大家都觉得是课程太难,从来不从自身找问题;别人说转专业,在没有分析自身情况后自己也跟着转了专业,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人们追求创新、追求标新立异,想要成为一个鹤立鸡群、不同凡响的人,就不能随大流。只有突破常规,才能卓尔不群,引人注目。
1925年的4月15日,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内,杂货店主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父母为此十分开心,给她取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
玛丽特6岁那年,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家人去教堂做完礼拜回来,在路上,玛丽特一边走,一边回想着今天牧师所说的内容。正想入迷,突然被一群孩子们的笑声给打断了。
玛丽特远远瞧见,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这些孩子和玛丽特的年龄差不多,有男孩有女孩,他们就像是一群小鹿,在来回地追逐,时不时还笑出声来,那是一种真正的开心。玛丽特不由地停下了脚步,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他们走远。回到家中后,玛丽特的心总是无法平静,她的童心被唤醒了,使她一心想着玩乐。
玛丽特的家庭生活与她的年龄十分不相称,在成长过程中,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许多的见识,但是也早早就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如今才发现,她和其他的孩子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和无聊。一想到自己失去了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多的游戏,她便觉得委屈,于是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我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经常出去玩游戏呢?我什么我就要一直待在家中?我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开心。”
父亲非常亲切地说道:“孩子,你做事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什么事,你就想去做什么事。不要因为怕与众人不同,最后随着大流走,你需要自己决定问题,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去领导群众,但是不要随波逐流。”
玛丽特无疑是聪明的,听了父亲的话后,她立刻恍然大悟。她幼小的心里住着一种名叫“成功”的信念,怎么可以与别的小孩子那样整天就知道玩玩乐乐呢!想着想着,心里的委屈也不见了,她深深地明白,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为了将来她能够有一番作为。从此以后,玛丽特就把父亲的话当作终身奉行的准则,直到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玛丽特能够成为女首相,这与她不随大流的思想息息相关,如果幼年时她只知道玩耍,不去学习知识,那么她就会和别人从同一个起点出发,拥有一个大流的人生。如果一个人随波逐流,也许会给自己带来乐趣,但是却无法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功。相反的,只有打破过去,才能让自己成为领导大流的人。
对于随大流现象,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心服口服;第二,口服心不服,主要是表面服从,违心从众;第三,完全随大流,没有服与不服的问题,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从大众的心理,而一味的从众只会束缚自己的才能,失去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我们不能做一根“墙头草”,风往哪边就往那边倒。我们需要培养和提高自我独立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问题仔细分析,不要把别人的答案当作自己的答案。
有一天早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面徘徊,望着栅栏里面的大白菜直流口水,奈何就是进不去。这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阳光照耀着大地,在不经意中,山羊看到自己的影子,它的影子被拖得越来越长,于是它就想:自己如此高大,一定会吃到树上的果子,吃不吃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山羊看到不远处有一片果园,果园里面结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果子,于是它就朝着那边的果园奔去,当它到达果园的时候,已经是正午了,太阳就顶在头上。这时候,山羊的影子缩成了一团,它又想:哎,原来自己还是那么的矮小,吃不到树上的果子,还是回去吃白菜好了。
等它跑到栅栏的时候,太阳已经西下,山羊的影子又被拉得很长很长。于是它又想了:自己干吗又要跑回去呢?它很是懊恼,凭着自己这么大的个子,吃到果子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山羊的从众完全是盲目的,它认识不清自己,完全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造成人们随大流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比如群众压力,在群体中,由于个人标新立异,那么就会被别人所排斥,于是缺乏安全感,这种从众压力来自于群体。再比如,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人,随大流的程度也不样。一般来说,它有性别之间差异,通常而言,男性从众心理少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心思是敏感的,如果有别于常人的话,会显得别扭,甚至是害羞,于是便不想突出自我。此外,性格差异和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有些人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那么这一类人的随大流心理强于自信、外向的人。文化程度的高低也是随大流的因素,文化程度高的人,其随大流的心理会小于文化程度低的人。因为高文化的人往往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不愿意与他人相同,另外,其见识也比他人多,眼光看得比他人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