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抱朴子》中指出:“热的食物伤骨,冷的食物伤肺。热不要烫嘴唇,冷不要冷得冰牙齿。”就是说每日进餐不要吃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筋骨;也不要吃冰凉的食物,不仅损伤牙齿,还会造成脾胃损伤。《抱朴子》还指出:一餐中若有冷食和热食,应该先吃热的食物,再吃冷的食物。对于冷热食物的选择应遵循自然气候的原则,冬季不要吃过冷的食物,夏季不要吃过热的食物。总之,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夏季人们不要贪食冷饮,吃些热的东西出点微汗对人体非常有益。《黄帝内经》说:炎热夏季贪食冷饮而汗出不畅的人,到了秋天容易患上风虐。饮食之道要因人而异。中国人现在需要的不是“补”而是消耗,不要想的是每天要吃什么,补什么。其实人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运动锻炼,缺的是如何杜绝垃圾食品,养成良好的养生观念,树立“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健康意识。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千真万确的养生真理,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的方法
这里谈的是“吃”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进餐时的情绪、进餐的方式、进餐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这些都至关重要,因为“吃”的方法不对,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1.进餐情绪:这是饭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因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兴趣。据报道:江西一位妙龄女郎患神经性厌食症,终日靠吃水果过日子,看到别人进餐时,自己却躲在屋里喝开水。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控制之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所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津津有味。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正如古人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事实证明,任何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机会,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那么,又怎样使人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呢?首先,要“以乐侑食”,据《周礼·天宫·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王君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进食环境,即安静、整洁,让人看了舒服。若环境喧闹、脏乱、嘈杂,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
2.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还生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正常成人每天约分泌唾液1.5L,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转变成麦芽糖。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就可以懂得细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起化学变化,吞下去后必然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引起打嗝。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牙齿不好,细嚼慢咽更为必要。古代名着《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日本医学家从实验中证明,细嚼30s便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失灵。其试验方法是: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质放入试管内,把吐出的唾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取样化验,观察其变化,开始没有发现什么,但当把混有唾液的试管反复摇动30s以后,再观察时却发现里面的致癌物质的毒性80%~100%都已消失。同志社大学的西冈教授,根据这一试验报告的方法,让大家对含微量致癌物质的食品添加剂、农药、食物霉菌、烧焦的鱼肉,分别进行试验,结果完全一样。这一试验表明,人们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使其毒性失灵。不过,食物进入口内,必须细嚼30s以上,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咀嚼时,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因此,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
二、现代人对饮食的诠释
1.总吃太饱就会折寿
摘自《生命时报》:三五好友相聚,不断上桌的烤串和啤酒,可以持续到三更半夜;宴请的酒席一吃就是两三小个时,其间不停落筷吃到肚圆。美国《洛杉矶时报》8月24日刊登的瑞典最新研究,提醒那些在饭后揉着肚子、扶着腰、打着饱嗝的人们,哪怕是短期暴饮暴食,带来的健康灾难都无法挽回,不仅体重几年内会一直上升,对全身的伤害甚至会持续很多年。许多人都有吃撑的经历,“吃了吗”,这句国人打招呼时最常说的客套话,足以说明人们对吃的重视。“谁能不吃饭呢?只是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好才带来了问题。”中国老年协会营养与食品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张湖德教授说。记者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所有人都有过吃撑的经历,更有人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吃太撑的时候。人们吃多的场合,则多见于以下几个。第一是自助餐。食物选择丰富,再加上抱着要吃够本的心态,让不少人戏称为“饿得扶墙进,吃饱扶墙出”。第二是商务宴请,因为持续时间长,干坐着太没意思,只能不停吃,不知不觉就多了。第三是朋友聚会,有酒有肉加上心情大好,最后肚皮就圆滚滚的了。第四是工作太忙吃得太急。从开始进食到大脑接到饱的信号需要20min,很多人通常用不了10min就解决一顿饭,这种情况也容易吃撑。第五是压力太大,许多人饮食不规律,只有在较为放松的晚上才能好好吃顿饭,非常容易吃撑着。吃太饱带来百种病:美国曾有项实验证明,老鼠如果每天减少30%的食量,就能延长30%的寿命。而人如果在年轻时经常吃撑,其危害甚至会影响两代人的健康。之后,澳大利亚专家的研究进一步得出结论:如果人类时常保持两分饥饿,其寿命将增长20%~30%。所以说,寿命是自己从嘴里省出来的。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远古时代,胃除了消化外,还发挥着储备的功能,吃饱一顿饿三天也没问题;而现在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如果一个人的胃每天能容纳1斤的食物,只需填充一半,就足够其一天所需了。否则,只会让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
肥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说,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其后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无数科学研究证实,肥胖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达到上百种,非常可怕。”
胃病:张声生说,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此外,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d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极易发生胃穿孔、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肠道疾病: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
疲劳: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癌症: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肾病: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急性胰腺炎: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之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八分饱”从细嚼慢咽开始,“常吃八分饱,延年又益寿”一点不错。这“饱”的尺度到底如何拿捏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七八成饱”就应该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胃里没满,但这口不吃也无所谓,这种肚子不胀、不打嗝的意犹未尽状态其实是最健康的。”现在,很多人不把自己眼前的吃完不停筷,或是不到吃不动了不停筷,其实这时早已超标了。长期让自己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如果有人说控制饭量只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研究热量与衰老超过50年的悉尼大学教授亚瑟·埃弗瑞特这样告诉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的记者,“无论是谁,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减少食量,因为我们不会像豹子那样每天奔跑,所以压根儿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
2.人一生要吃60t食物
有人做过计算,人一生吃进去的食物大约为60t左右,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不仅用来建造和维护我们的身体,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供给我们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尽管每个人吃掉的食物都是60t,但每个人的吃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每天吃的多一些,有些人每天吃的少一些;有些人吃的杂一些,有些人吃的单一一些;有些人喜欢吃天然的食物,有些人喜欢吃加工程度高的食物。
那么,属于我们每个人的60t食物,究竟怎么吃才合理呢?每餐进食要适量,有人开玩笑说,一个人一生能吃下去的食物,它是个定数,就是60t。如果你每顿都吃得很饱,每天都比别人吃的多,那就意味着你会比别人早吃完这60t食物,当然吃完得越早,生命就结束得越早。如果你每天能控制一下食量,吃个七八分饱,那么,你就会比普通人多吃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看起来有些调侃之意,但细细回味,也有些道理。中国民间素有“少吃香,多吃伤”“饥不暴食,渴不狂饮”、“食多伤胃,酒多伤身”“好饭莫饱,饭后莫跑”“饮食贵有节,锻炼贵有常”“要想身体好,吃饭莫太饱”“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的谚语。《寿亲养老新书》有言:“尊年之人,不可顿饱。”《黄帝内经》亦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孔圣人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可见,古人早已发现吃饭过饱对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