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据刘备说,自己本是高祖刘邦后代,但他比自己认来的祖宗相差太远了。不过,即使是“废物”,碰上了好运气,也能当上残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国众多皇帝里面,他成为皇帝的那条路就很滑稽,做上皇帝后,他的行为更是与人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遗嘱,更是让蜀汉政权生不如死。三国时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遗嘱自然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典型了。
1、大意失荆州
如果不是关羽把荆州弄丢了,刘备大概还能多活几年。但关羽把荆州一丢,刘备就再也不能多活了。他愤怒!荆州之地对他来讲太重要了,就这么丢了,换作是谁,都不能心平气和。况且,一个当年发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兄弟死掉了。他肯定不遵守承诺跟着去死,但必须要做点什么。
荆州在三国时无论如何都是一战略要地,占据荆州(主要指治所江陵城及周边地区)具有以下战略意义:第一:向北可以威胁襄阳(乃至攻占之),如果运气好,就可以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第二: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东吴地区的安全;第三:可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第四: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曹魏的联系,今后即可传檄而定南方四郡。
但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当初,刘备却是借来的。208年11月,东吴大将周瑜率领大军于赤壁击败曹操,又逆江西进,占领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门户夷陵),包围江陵,与曹仁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该年12月,刘备趁江陵大战,周瑜无暇南顾之机,率部南下抢占四郡(长沙、桂阳、武陵、零陵)的地盘。这可够无耻的了,但无耻的还在后面。第二年年末,曹仁抵挡不住周都督的进攻,从江陵撤退,江陵被周都督占领。这月末,刘备把自己升为荆州牧,周瑜将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盘分给刘备。210年12月,刘备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孙权,要求管理荆州,其实就是借。周瑜早就看出刘备这个人不是好东西,建议趁此机会扣留刘备,以绝后患。但不巧的是,这年末,周瑜病死,孙权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鲁肃接管周瑜的部队,负责整个荆州地区。鲁肃向来对刘备有好感,就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同意。还是这个月,鲁肃退至陆口,将荆州长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区(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全部移交给了刘备。
他借完荆州后,就再也没有还的心思,并派出大将关羽镇守荆州。有借有还,天下一理。但刘备是坚决不还的。而孙权一直想要回荆州,于是,两方的矛盾产生了。
尤为严重的是,刘备对关羽太过于信任了。他信任这个好哥们,但这个好哥们却以“刚愎自用,骄傲大意”的性格把荆州给丢了。最后还不得不去死,这就给我们后人一个很不好的印象:传说中神勇无敌的关于居然是个弱智。
刘备当然不承认哥们是弱智,他打着一心要为哥们报仇的旗子准备出兵讨伐孙权。出兵前,许多人都劝他等丞相诸葛亮回来商议一下,但他等不及了。直到两年后,他才走上这条所谓复仇的道路。
2、刘备之死
刘备在当时要出兵攻打孙吴时,精神状态很差。孙权听说他要来攻打自己,就遣书请和,刘备大怒,坚决不同意。正当他要出师时,他另一个好哥们张飞被部下杀死的消息传来,他伤心的死去活来。这更是坚定了他讨伐孙吴的决心,并且,在精神状态已经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是,让他走上这条路的并非是关羽的死。一个能做出那么大事业的人,一定是个冷血动物,他如果有真情,也不过是他真心的百分之一而已。关羽之死不过是让他找到了一个讨伐孙吴的口实而已。
真正让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是当时的形势。自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已经形成。而在这三国力量中,魏最强,其次是吴,西蜀最弱。但此时蜀汉刘备刚刚称帝,上下一心,士气旺盛,正是一个出征掠地的有利时机,作为枭雄的刘备,对此是不会没有举动的。但选择谁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刘备可真是考虑了很久。先伐魏国,一点都不现实。以弱攻强是蠢人才能做出来的举动,另外,曹操刚死,他儿子曹丕当政,此人并非是安邦定国之才,刘备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了。
那么,他把心思转到了孙权身上来,此人也是当世无二的英主,并且占据江东,民心归附。并且又袭占了荆州,力量日益强大,这不能不让刘备更加忧虑与担心。如果真能灭掉孙吴,占有大半个南中国,再加上西蜀力量,然后北伐取魏,刘备在称帝后雄心骤然膨胀,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倾全国之兵亲自带队东征孙吴。
如果我们记性不差,就会记得诸葛亮当年为他策划的《隆中对》,诸葛亮让他联孙抗曹。当然,刘备的野心是主因,而关羽的死对他来讲,的确是个大打击,可并不能成为他这样“愤怒出征”的最主要原因。刘备如果真的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就不会有三足鼎立之一的雄主所为,也更不会一直等他做了蜀汉皇帝,关羽被杀两年后才去讨伐孙吴。
我们更应该记得他摔阿斗得赵云人心的故事,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出意气用事的事情来呢。
不过,他太高估蜀汉的实力了,更高估了自己。刘备在三国时期就是一个饭桶的代名词,如果说,曹操是一个老财主,孙权是一个开商店的,那么,刘备就是一要饭的。用可怜的泪水争取到了最大利益,最终能与老财主和开商店的人平分秋色,不知道老天帮了他多少忙。
但他的确是个成大事的人,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对他有所称赞,如果一个人当不成象样的男子汉,那就去做一个象样的太监,刘备的成功之道就是太监所走的路。
刘备的皇帝之路无疑是成功的,靠着脸皮厚,肯下功夫在别人脸色下行事,最终获得了一个皇帝的工作。但讨伐东吴,他却败的一塌糊涂。不但带去的将士损失惨重,连他自己也只剩下了半条命。当他带领残兵败将退到白帝城时,大限已到。这一年是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
他把诸葛亮找来,对他说出了下面这段话,这段话足足争议了几千年。
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识是说,你比魏国的曹丕厉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愿。如果刘禅可辅,你就帮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吧。
刘备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不但在场的所有大臣吃惊,就连诸葛亮也险些吓趴下。主动来让外人接受自己的皇帝之位,这可是明目张胆的愚蠢,或者是主动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刘备没有那么良好的节操,他不可能把江山送给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听这话眼泪立即就下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说:“臣安敢不竭股眩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旦!”刘备点了点头,又对身边的刘禅说:“你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许多人都对这段话有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于说出这样的话;第二种观点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让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动弹不得,只能是为刘氏的江山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第三种观点认为,刘备是想试探一下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当时脸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脑袋。但这种观点显然不靠谱,像诸葛亮那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是想夺刘备江山,何必要急在一时?第四种观点认为,刘备的话原本是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中再选一个当皇帝,而并非是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认为,刘备绝没有想把江山让给诸葛亮的意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刘备即使是被东吴打傻了,也不能说出有违君臣大理的话来。他曾口口声声要复兴刘邦的汉室江山,而刘邦当年曾与大臣们相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他不会不知道。即使是称王,都要被击,更何况是皇帝呢。
另外,在当时帝制时代,刘备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气度,把刘氏江山交由他人。中国帝制时代几千年,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主动把皇位让给外人的。
那么,这些观点里,恐怕也只有第四种观点让人有些信服。而刘备为什么要让诸葛亮从其他两个儿子里再选一个当皇帝呢?许多年来的观点都认为,因为刘备认为刘禅是个饭桶,没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刘禅真是这样的吗?
3、刘禅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确认。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刘禅是个混蛋皇帝,那显然是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刘备身边也有小人,那个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战而降。当时的形势不得不让刘禅做出被后人捉到把柄的事情,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苟全求活,他选择了后一种。但这也并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的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忘恩负义。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那个歇后语上了,当初,赵云从乱军中把他救了出来,但后来在追谥前朝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偏偏忘了追谥赵云。这是大恩情,而刘禅却把它忘的一干二净。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但事实却是,他不追谥赵云,其实是继承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封了四个,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并未在其中,但后来,姜维他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刘禅欣然接受,追谥了赵云。
第四,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妓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有些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当时就跟旁边的人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没心没肺到这个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
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刘备临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道遗诏,在这封诏书中,刘备对刘禅说,丞相曾说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说,诸葛亮也不是那种拍马屁的人。他们说刘禅的“智量”“甚大”,总该不会是自欺欺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能作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如果不从时间上来讲,有这么几件事也完全可以证明刘禅非庸劣之辈。
魏国大将夏侯霸因受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这位逃人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入绝地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和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下狱处死。
同样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这到底是谁给他出的主意。但如果无法得知,那应该就是刘禅的所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精致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难道是刘备的遗嘱中另有玄机?还是诸葛亮另有苦衷?
4、何以不交权?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理后开始显出了生机。而当初刘备托孤说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表面上是告诉他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辅佐刘禅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扯淡。首先,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其次,诸葛亮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来。
事情也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刘禅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是,“辅佐”一词与“取代”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从刘备死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
而诸葛亮的解释,或者说后人为诸葛亮开脱的解释是什么呢?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又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在朝政上一无是处。况且,诸葛亮根本就不给刘禅实践的机会,即使是再等一万年,刘禅也不可能对朝政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