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瑷、柳奭亲属皆赦之。——《通鉴》卷208
她留下了政治遗嘱,但等于没留下;她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嘱,但的确留下了让后人感慨万分的那句话: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一个人临死前能放下一切才是真的放下,她明知道自己的遗嘱已经对后人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已经改朝换代,因为在唐帝国的男权社会,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她什么都没有了以后。
其实一个帝王在为子孙计的时候,往往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她的政治遗嘱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深刻的哲理故事来看待。
1、逼宫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日,已卧病在床20天的大周皇帝武则天被一阵叫喊声吵醒了。此时,她虽然已经八十一岁,但神智依旧很清醒,她一醒来,立即招呼侍奉在旁的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但两人并没有回答她,代替这两个忠实信徒的是一大批士兵,为首一人就是当朝宰相张柬之。
对政治极为敏感的武则天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还是问了一句:“谁在作乱?”
张柬之向前,回道:“是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将其诛杀。因事前怕走露风声,所以未向陛下奏闻。”他说完,就偷偷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武则天,这位女皇的确是老了,脸色很难看,闭着眼睛,似乎听到的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已。
张柬之才继续说道:“臣等在宫中用兵,真是罪该万死。”
这话真是虚伪的让人想吐,他带来的不仅仅有五百羽林兵,还有太子李显,武则天所依靠的最忠实的信徒张氏兄弟已经被诛杀,这个时候,武则天还有什么能力治他的罪呢。
武则天心中冷笑,慢慢地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太子李显。这倒让她十分惊讶,因为李显这个人生性懦弱,是李氏皇族中最合格的饭桶。她几乎是半惊讶半讥讽地笑道:“是你小子啊!”
李显浑身就是一哆嗦,事实上,她母亲对他的了解比他自己还要深刻的多。他根本就不敢来,当时,张柬之派人去东宫迎他。他吓得浑身发抖。他的女婿对他说:“先帝以神器付给殿下,殿下却横遭幽废,人神同怒,已经有二十三年了。今天北门羽林诸军与南衙众宰相都同心协力,以诛杀二张兄弟,恢复李唐社稷。希望殿下立即到玄武门,绝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李显开始哆嗦,结巴起来:“二张实在可灭,可是皇上身体不好,不要惊吓了她。请众位暂且停止行动,日后再举。”
前来迎接他的李湛实在听不下去了,无论如何,李氏家族出了这样一个窝囊废,让任何人都无法平息怒气。他略生气地说道:“诸将把命都拿出来保卫国家,殿下却想让大家白白送死去。难道日后,皇上的病就能好吗?如果您坚决不做,还是您自己跟将士们说去吧。”
李显见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才出来。被他女婿强行抱上马,到了玄武门,斩关而入。武则天能在床前见到这个站在造反人士中的窝囊儿子,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李显还在母亲的床前哆嗦时,武则天淡淡地对他说:“既然两个小子(二张兄弟)已经死了,你就回东宫吧。”
李显转身就要走,被同来的司刑少卿桓彦范拦住了,并对武则天说:“太子怎么能再回东宫呢!先帝把爱子托给陛下,他现在年纪已经一大把,却还在当他的太子。您难道不知道吗?当今天意民心都在思念唐朝。群臣不忘太宗、先帝之德,所以才奉了太子之命诛杀贼臣。希望陛下传位给太子,以上顺天意,下遂民愿!”
武则天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么多年来,她时刻在防备李氏的反击,为了笼络众臣,她可谓是用尽千方百计,但还是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最不愿看到的情形。
当她看到自己当初最信任的宰相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也在时,更是心如刀绞,她看着李湛说:“想不到你也背叛朕。过去我待你们父子可不薄啊!”
她说的是实情,所以,李湛惭愧地低下了头。武则天不管他,又把眼睛看向了宰相崔玄。她笑了:“他人都是由别人推荐上来的,你却是朕亲自提拔上来的,竟也参加这种事!”
崔玄的嘴上功夫要远比李湛高:“臣下这就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啊!”
此人不知是安了什么居心,大概是想把武则天气死。但武则天不中计,慢慢地把眼睛闭上,她的时代结束了。她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疲倦,累了,也该好好歇息了。
这一年是公元705年,一年刚开始,而武则天时代已经结束。
2、遗制
逼宫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武则天下诏,由太子监国,大赦天下。第三天,武则天最有前途的女儿太平公主来了,母女俩谈了很久。可惜的是,历史对这次谈话并没有半点记录。在这个时候,两个人说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李氏复活已成定局。最后,太平公主依武则太内的意思写下了她在皇位上的最后一道手诏,下令皇太子监国。
诏书读起来让人心酸,大意是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也不想怪罪任何人。当初,我以一单弱女子之身,承蒙先皇顾命,我亲理万机,已经二十三年了。幸运的是,老天保佑,在这二十三年里,四海升平。在位期间,我日夜辛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惟恐哪一件事没有处理好。由于久亲政事,勤倦成劳,最近以来,终于染上疾病。我之所以宠信张氏兄弟,是因为他们能为我提供康复之丹药,并无其他。但他们竟怀豺狼之心,还好皇太子当机立断,将二人诛杀,这是大好事。如今,我无法以病体处理国事,就将重担交给太子吧。我将在宫中养闲高枕,等着死神的来临吧。”
第四天,太子李显即皇帝位,这一天,已经死掉二十三年的李唐王朝复活了。这一天,武则天从长生院被迁到上阳宫。是被迫的!这是她数十年来第一次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标志着一代女皇的政治生涯从此划上句号。
这一天离她躯体的死亡还有二百六十三天,或许,她的心早已经死掉了。在这二百六十多天的时间里,她是在病床上度过的。李显与太平公主等李氏子孙和朝中百官每隔十天就到上阳宫来问候她一下,大概,这是对垂死的武则天来讲是最大的安慰了吧。
在这二百六十多天的时间里,这位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二十三年时间的女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呢?
也许,她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在回忆。她由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步一步地爬上主宰天下的女皇帝的位置,而她做出的政绩也让她很欣慰。
也许,她想了许多。尤其是那些背叛她的文臣武将,她对参与逼宫事件的那些人都不薄,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自己。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其实,她在后期对待大臣和李氏成员上,没有一件事是做错的。她并不是败给了那些大臣子,而是败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的英明神武让大唐的名号深入中外人心,即使是在李治统治时期,这一影响也未能消除,更何况是来路不明的她呢。
她虽然继承和发展了李世民的事业,但终未能消磨掉他对唐帝国的影响。这就是李世民的伟大之处,他的精神不因为任何事情而消逝,这正是武则天失败之处。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皇帝李显和相王李旦还有太平公主顶着凛冽寒风赶到了上阳宫,82岁的武则天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了。
她使尽最后的气力立下了遗嘱,因为她已经不是皇帝,所以称为遗制。这份遗嘱很简单,又很深邃。她说:“去掉帝号,称则太内大圣皇后,葬于高宗皇帝的乾陵里。陵墓上立一块碑,上面不写一字,功过由后人去评说吧。”
同时,她又对曾经的仇人王皇后、萧淑妃两家以及褚遂良、韩瑷、柳奭都所有受牵累的人,都恢复其姓氏和官爵。
交代完这些,她就闭上了眼睛,并且再也不会醒来了。
这是一份充满了无上智慧的遗嘱,武则天的用意是很明显的。李显登基,从而复活了李唐王朝,武氏的宗庙、社稷事实上已被废弃,她曾经建立的“大周”王朝已经宣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就知道,继续保留帝后是有害而无益的。去帝号,称皇后,这就跟李氏拉近了关系;如果还留帝号,就会让李氏子孙联想到“武周”那段地狱般的经历,而增加对武氏的恨意。她即使不想为自己死后被挖尸,也得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
而把自己葬进丈夫李治的坟墓,更是更高的一招。她明白,李氏与她们武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她的努力而完全解除,武氏子孙大都不成器,将来必会被李氏找到借口全部杀掉。如果自己归乾陵,由于是一家人,李氏子孙或许会对武氏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样不但保存了武氏子孙,还保证了她曾经奋斗过的江山不会发生重大变故,也算是给丈夫李治一个很好的交代了。至于对那些仇人的善意处理,也都是为了缓和身后可能加剧的矛盾。
在对历史的贡献上来讲,武则天是个伟大的人物。但对“为后世子孙谋”的问题上来看,武则天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江山被别人要回去的,如同她当初向李氏借江山一样的顺利。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武则天所考虑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3、棘手的问题
武则天登基称帝不久,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这就是皇位继承问题。当然,这件事在其他皇帝那里根本就不算事,因为完全可以按照“立嫡以长,父死子继”的传统选择接班人。但武则天不能。因为她是女人,如果按照传统,那她就等于把辛苦得到的江山又送回给了李氏,可是如果把江山传给侄儿,她又觉得侄子不如儿子亲。由此可知,在帝制时代,女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包括做皇帝。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她还很健康,所以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并且在“正名”的过程中,先封了诸侄儿们为王,享有特权,接着是以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皇嗣”,让他住东宫,这在不知情的人看来,显然是把李旦当成接班人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解。她这种临时性的安排,为了稳定当时的政局,集中精力巩固政权还很有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招就显得十分蹩脚了。
最先挑起事端的不是李氏,而是她的侄子武承嗣。武承嗣自以为在武则天建立大周的过程中,立功不小。又加上武则天对他的加官晋爵,让他的野心膨胀起来。天授二年(691年),他跟武则天建议,废掉皇嗣李旦,立自己为皇太子。但是,武则天对自己的这个侄子的能力很是怀疑,所以坚决不立。
这个消息传出后,朝中大臣惊讶万分。武则天不知道这些大臣都作何想法,于是,她设宴请朝中重臣,试探他们的心思。
武则天一朝的绝大多数大臣虽然都是武则天的支持者。但他们是只支持武则天继承和发展李世民的事业。当武则天把问题抛出来后,这些人就激动了。他们认为,武氏诸王,非天下人心所向,坚决不希望形成武氏自侄继位的政治格局。并且,强烈要求武则天立李氏成员为皇太子。
武则天知道,想要把自己的侄子立为皇太子比登天还难。但没有任何事是能难道武则天的,她后来改变主意不立侄子为太子,是当时宰相李昭德的一段话。李昭德说:“先帝是您的丈夫,太子是您的儿子。您现在坐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怎么可以把江山传给侄子呢?您听说过侄子为姑姑立庙的事情吗?”
但是,立李氏为皇太子更是让她说服自己。这是最明显不过的,李氏当权,自己披荆斩棘、杀人无数,辛苦创立的大周必将灰飞湮灭。
摆在她面前的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题,立子,不妥;立侄,亦不妥。她几乎想的头发都快白了,仍然找不到妥善的办法。
但她不找事情,并不保证事情不找她。圣历元年(698年)春天,武承嗣与武三思又跑来找她,对她说:“从来做皇帝的没有以异姓为嗣的。”意思是说,您姓武,当然要从姓武的人里找接班人了。
她还没有说什么,时任宰相狄仁杰就跳出来反对。这位对李唐王朝忠诚到家的宰相说:“先皇先帝刀枪剑雨中打下江山,高宗皇帝又以二子(李旦、李显)托陛下。今天您如果要把江山移他姓,老天可看着呢!”不等武则天说话,他又晓以利害,“您应该懂得侄子和儿子谁亲谁疏的道理吧,您若立儿子,千秋万岁之后,还有人为您烧香;如果您立侄子,我可从来没有听过侄子为姑姑烧香的事情。”
武则天略带恼火地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一个外人就不要搅和了。”
狄仁杰立即回道:“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皆亲戚,天下事哪一件不是陛下家事!我身为您的子民,又位居宰相,怎么可以不管呢?”
武则天欲言又止,想了一会,就让狄仁杰出去了。几天后,她找来狄仁杰说道:“朕昨夜梦见一只大鹦鹉两个翅膀都折了,卿会解梦吗?”狄仁杰想都不想,就“解”道:“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可复原。”
武则天立即陷入了沉思中。不久,她最信任的大臣李昭德、王方庆、王及善甚至是她宠爱的二张兄弟都上疏请以李氏为储。这些人都是从封建宗法、伦理观念出发,坚决反对立侄,主张立子。武则天真正地认识到武氏诸王是不得人心的,并且,她不想现在跟臣下们因为这样一件事而闹出不必要的矛盾,与她与人,都不好。因此,她打消了立侄的念头,决意立太子。
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以庐陵王李显有病为由,派人接他回京城。该年七月,李显到达京城,狄仁杰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跑进宫里请求见李显。武则天笑道:“我知道你是担心什么,你来看。”
她命人把李显请了出来,狄仁杰立即跪下叩头,声音哽咽。武则天也是叹息不已,说:“我母子二人能团聚,全仗您啊。”狄仁杰顺势说道:“陛下母子团员,家国之大幸事,当今天下悉知,今日在内,臣先亦不知。宫外难免议论纷纷,还以为假。”
武则天知道狄仁杰是什么意思,就让李显出舍龙门,隆重地备礼迎还。朝廷内外一见李显,都知道皇上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已成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