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说谎者常用的方式
说谎者无疑是精于心计的人,他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看用什么样的交谈方式更易使人上当受骗。社会学家研究发现,说谎者经常用以下方式来赢得人们的信任。
1。说自己不行
说自己不行会有许多好处,一是可降低对方的防范意识,二是可让对方产生“此人很虚心”的信任感。因此,高明的说谎者并非总是大吹大擂,而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声称自己“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帮这么一个小忙……”
2。将假话和真话放在一起说
高明的说谎者都知道,在“推销”谎言时,往往是需要讲一些真话的。真话是假话的“广告”,是引出假话的“引子”。例如,明明知道病人得的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在讲了一些病人的真实病况后,却引出一个莫须有的“外国药”,声称此“药”可治此病。这时,病人往往容易受骗,掏出钱来……
3。拉近双方的距离
要让谎言被对方接受,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对方先接纳自己。那么,是尽一切可能去“套近乎”吗?是的,不过那只是低级的伎俩,高明的说谎者一般不会那么直露。据媒体报道,有一位“歌星”在面对媒体时,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小时候如何受苦,他是如何奋斗挣扎,他又是怎样受经纪人的气……一下让大家感到“他也真不容易”,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后来有人揭露,这位“歌星”所言,全是根本不存在的谎言。
4.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
高明的说谎者深谙人情事理,常常会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当然,他亮出的是一个假的“私心”或小的“私心”,而真的“私心”或大的“私心”他是不会说的。比如,一位导游会主动告诉游客,到所谓的“免税店”买东西,他是有回扣,但仅是区区2%,即游客买100元货,他才得2元钱。游客们听了觉得这位导游为人“诚实”,2元钱又的确微不足道,不由产生了信任感,到了免税店大买特买。其实,这位导游说的是谎话,真正的回扣,也许20%都不止。
7.用尽量客观的语言
高明的说谎者往往会“推心置腹”地向你抛售他的谎言。他会很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利弊,对他有什么好处。在谈这件事时,他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用一种极客观的语言,不知不觉之中,就会使人如吃了迷魂药一样昏头昏脑,上当受骗。
8.直接把没有的事说成有
这大概是最大胆、最冒险,也是最省事的一种说谎方式。比如,同一商场中有两家空调厂的产品在竞争。这时,如果甲厂的推销员直接去攻击乙厂的商品,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于是,这位推销员有可能会抛出一则谎言:“他们厂的产品,前几天不是给登报了吗?用户反映他们售后服务不行。”如果你想去查一查报纸,那一定会失望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一些精明的说谎者通常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甚至能自如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掩盖他的意图。我们要熟知说谎者骗人的伎俩,如此才能识破谎言,保护自己的利益。
自相矛盾的话是谎言
说谎者要么编造虚假信息,要么掩盖和篡改事实。如果是编造和篡改的事实,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件事时,难免会自相矛盾,露出破绽。
倘若有个病人患了绝症,医生想掩盖实情,就得另想办法解释病人的症状,当然这些解释是假的。这样一来,医生就得时时牢记着虚构的解释,要不然,过了几天病人问起,会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这是因为大脑首先接受的是真实情况,意识和认识将其印入记忆,它们总会一下子浮出脑海,把编造的事实驱赶出去,而后者的根基却没有如此坚实牢固。真实情况由于是先入之见总会使人蓦地回想起来,排斥后来的虚假细节或篡改过的细节。
如果说的完全子虚乌有,说谎者就没有那么多理由担心说走嘴,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相反的印象与之发生冲突。因此由于谎言完全是自己捏造,全然没有根基,很容易忘掉,除非记忆力超强。
对此常有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成为佐证,而出丑的则都是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的人。这种人的信仰和良知依情况的改变而不同。情况总是不断地变化,因此他们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这些人的见解此一时彼一时,大相径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这也是常有的事。
利用骗子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说谎者的心。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时的朝廷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御史前往调查此事。
御史对这件事是否诬告很怀疑,便邀请告密者一起去岐州。告密者很高兴地答应下来。在途中,御史假称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说着,他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已至此,请您再重写一份吧。否则,我要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可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不是也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吗?”
那人一想不错,就赶紧去重写。他以为反正上封信已经丢失,便不管自己早已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写的,根据想象,凭空又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问题更是与前一封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望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
御史笑笑,立刻吩咐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唐高祖大为吃惊,一气之下杀掉了诬告人。
这件事中,御史是个有心人,他巧妙地找到说谎者的破绽,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大快人心。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光因为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并且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便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也无法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本来说辞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出现漏洞。
轻易说出的承诺和秘密多是谎言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面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在系里信誉扫地,校领导也对他失去了好感。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许诺的人或许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他许诺的事,但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实现不了。一旦遇上某种变故,本来能办成的事没有办成,诺言也就成了谎言。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承诺一些他们将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这种想法容易让人们许下承诺,但如果要求他们马上兑现,他们就要打退堂鼓了,而且他们一旦做出承诺,就会感到时间的压力,并且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许下的承诺。
现在的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让人们预先安排好未来的时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很多承诺往往无法兑现。所以,看上去人们总是喜欢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承诺。而实现不了的承诺就是谎言,诺言与谎言也就只有一步距离。
同轻易许诺一样,脱口而出的秘密往往都是谎言。凡是会说“你不要告诉别人,我只告诉你……”的人,对其他的人也一定会这么说,所以很容易泄密。再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因为他们会冲动地想把某种秘密告诉别人,所以才会特别强调“不要告诉别人”、“我只告诉你”。
一个人若知道他人不知道的秘密,要其隐藏在心中并不容易,通常都有“告诉别人”的冲动,其理由如下:
第一,因为自己一人保守秘密,负担太重,所以想借泄密的方法卸下心中的重担。
第二,把自己知道的独家秘密向他人炫耀的幼稚性格。此外,也有向特定人物泄密,以博得对方欢心的欲望。
当别人向我们诉说秘密时,当然不好意思拒绝,但至少应该了解对方说这话的用意。
不要轻信那些随便许诺的人。回想一下那些拍胸脯答应你某些事的人,究竟兑现了多少,事实常常低于诺言与期望。如果你真的轻信这些没有分量的许诺,抱着一丝幻想坐等对方实现承诺,结果只会耽误时间,浪费生命。
不要轻信那些爱传播是非的人。有很多时候,传言可能就是谣言,如果你把这些荒谬不经的话当真,被其影响,做了错误的选择,终有一天会后悔莫及。
卸掉说谎者的武装
正在说谎或试图说谎的人,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先武装起来。如何除去他的“武装”就是揭穿其谎言的最大的关键。如果在揭穿谎言时,你正面跟他冲突,他一定会强词夺理把你反击回来。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另想办法解除他心理上的武装。我们暂且不必理会他说话内容的真实与否,只要把重点放在解除他内心的武装上就行了。
这个道理就跟关得紧紧的海蚌一样,愈急着把它打开,它就关得愈紧。如果暂时不去理会它,它就会自然地放松戒备,过一会儿就自然地打开了。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解除对方心中的武装呢?
首先,要使对方有安全感。如果对方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的时候,我们最好这样说:“你把实话说出来,不要紧,事情不会很严重的。”这样一来,他就会认为他的处境已经很安全了,便不会顾忌说出实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叫他说出实话是没有太大困难的。
要使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必须使他对你产生信任,这样他才会对你吐出真言。
一般来说,对于套取对方的实情,循循善诱的方法比强硬逼供的手法更容易达到目的。但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觉得“我实在不敢对这种人说谎”才行。简单地说,我们要运用技巧,使对方因为你的影响而把实话完全吐露出来。
还有一种技巧完全相反,那就是把自己装扮成很容易上当的样子,使对方对你没有戒心,从而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使他在得意忘形之际,无意中露出马脚。这种方法用来对付傲慢的人是最好不过了。
其次,要追根究底。彻底去追根究底,有时也能解除对方心中的武装。假如对方仍有辩白的余地,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因此只有在他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才会自动解除武装、说出实话。
对于说谎者,也可以攻其不备。不管是多么高明的说谎者,如果遇到突然而来的攻击,也会惊慌失措,不得不投降。
一位资深律师曾经说过:“在询问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时,不要马上询问证人,等他回到证人席之后,再突然请他回来,重新询问,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使其不御,则攻其虚。”
因为我们乘虚而入,对方没有防备,自然就会放下武器投降了。
利用证据揭穿谎言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此处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巧妙地引导对方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言语,利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做武器,是识破谎言最好的手法。不管对方如何狡辩,只要我们有确凿的证据,他就不得不俯首承认。
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证据,如果运用不当,证据也会失去效用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机是否运用得当?如果事情过了很久,我们才拿出证据来印证,那么证据的价值可能就大大地降低了。
如果我们在提出证据之后,还让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就是又让他获得了一个辩解的机会。
那么,证据要同时提出还是逐项提出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依证据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状况来决定。
至于你握有的证据究竟有多少,绝不能让对方知道。尤其是当只有少许证据的时候,更要绝对保密。总之,证据是一种秘密武器,证据愈少愈要珍惜,否则失败的将是你而不是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