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读书之余,回过头来看看这几年来的生活轨迹,发现竟然如此辗转波折:北京——东京——北京——波士顿——香港——首尔,期间纠结之处多矣,一时难以尽数。
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虽年纪尚轻,却有了不少自己的辛酸体验。不过辛酸的另一面,也庆幸,年轻之时就有“走马观花”的机会,毕竟每走过一个国家,生活过一个城市,就多一份开阔的视野、文化的感触。
在汉语中,有“老北京”的说法;在日文中,也有“江户子”的称谓,意思和咱们的“老北京”如出一辙。所谓江户,就是东京。在英文中,波士顿人不喜欢纽约式的“NewYorker”说法,而是喜欢用属于自己的Bostonian来形容。
北京、东京、波士顿,三个城市加在一起生活了7年,总有一些生活片段值得回忆、观察和总结。
中日韩三国哪国的留学生最富?
在美国的很多顶级大学中,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留学生数量都不在少数。据哈佛大学的官方统计,哈佛在校的中国学生数量在四百人左右,韩国学生在三百人左右,日本学生数量稍逊,数量不多于一百人。
有趣的是,如果说中日韩三国留学生中哪国人给人的感觉最有钱,答案竟然是中国学生。
能省则省的韩国好友
一次约好了和一个韩国同学一起去塔夫兹大学(TuftsUniversity)上课。从哈佛大学到塔夫兹大学距离并不算远,要坐两站地铁,再坐一段塔夫兹大学的shuttlebus(班车),大概需支付1.5美元。通常每周都是和另外一个日本同学同行,三个人坐一辆出租车过去,这样三个人平均下来每个人大概付五美元左右。这周日本同学有事不能去上课,于是习惯性地问韩国同学还是老地方打车过去如何。没想到韩国学生一脸犹豫,略带不好意思地建议说两个人打车太贵了,如果时间不着急的话还是坐地铁去比较省钱。
事情不大,但是却让我很是不好意思,也顺便引出了一个颇大的话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有钱、很阔绰。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美国的假期旅游。中国学生向来都是闲不住的,到美国第一年冬天的圣诞节,几乎所有中国一年级新生都倾巢出动。圣诞节大概放两周左右,因为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地处美国东北部,天气寒冷,所以美国南方的很多旅游点成为首选。佛罗里达几乎是新生旅游必去之地,更有不少老生们对美国本土丧失兴趣,大笔一挥去中南美。一趟旅游下来,比较节省的花费也要大概在一千美元左右。而反观我的很多韩国朋友和日本朋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只是留守校园或者只是在美国东北部不远之处的纽约、华盛顿走走看看。大概只有已经工作过、年龄比较大、有些积蓄的一些人才会选择花费比较大的旅游。如果告诉他们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都去了远处旅游度长假的话,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露出羡慕的表情,然后很遗憾地告诉你长途旅游花费太贵,他们支付不起。
住宿是另外一项主要的支出项目,中国学生大多会在第一年住在学校宿舍,在第二年选择住在学校外面。而韩国学生们则大多会选择一直申请学校宿舍,除去离学校比较近、比较方便的考虑之外,节省开支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住在学校的宿舍,最低开支只要一个月五百五十美元左右,而租哈佛附近的校外公寓则基本上至少也要八百美元,一个月二百五十美元的差距对于一个没有工作收入和积蓄的普通学生来讲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么,难道真是中国学生比日韩学生更富有?虽然部分中国学生可以拿到丰厚的奖学金,但是毕竟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还是需要支付美国名牌大学的高额学费的,更何况日韩学生之中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比例也不在中国学生之下。问题的关键在于日韩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而中国留学生的一切海外留学费用则完全是靠父母支出。
在早稻田留学的时候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日本大学生几乎没有人不打工。家境一般的家庭通常只负责支付孩子的学费,至于生活费,则需要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因此也不难理解日韩学生很强的独立意识,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应该尽可能不靠家庭而是靠自己养活自己。因此来美国留学之后,父母要支付美国大学的高额学费,为了不加重家庭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节省,尤其对于旅游、住宿这种大块支出就更加谨慎。
为何海外中国游客缺乏公共意识?
偶尔看到中新网转载了一条《联合早报》上的消息说,东京着名寺庙浅草寺在境内的所有厕所贴出一通告,呼吁来观光游玩的中国游客,“用完厕纸请丢进马桶里冲掉”。这条新闻成为当时日本媒体上的抢眼新闻,有报道还将这种厕所文化的相异比喻为“中日摩擦”。
这篇文章说,东京着名景点浅草寺最近发现,寺庙周围的公厕内的垃圾桶,总是堆满了用过的厕纸。该寺后来才了解到那是一些中国游客所为,不把用过的厕纸丢进马桶里冲掉。于是浅草寺方面干脆贴出简体字告示,希望能够给中国游客提个醒,以减少这种现象。
事情不大,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众所周知,日本是个以爱好洁净闻名世界的国家,甚至在很多时候干净得不免有“洁癖”。我倒是觉得平心而论,日本浅草寺方面此举未必有“辱华”的意思,毕竟咱们海外中国游客的公众意识实在是有待提高。
不是素质,而是公众意识
不仅去日本的中国游客是如此,差不多中国游客已经把在国内养成的种种不好的习惯播撒到全世界去了。中国人有钱了,对中国开拓旅游业务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增多,中国游客的脚印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中国游客形象素质的负面报道。不排队,不讲卫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扔脏物等,中国游客的坏毛病屡屡受到指责。
想起在日本和美国留学时经历过的两个例子。一次是在东京一家麦当劳,一群中国游客在就餐。日本人的习惯是吃完之后顾客要自行将餐盘内用过的纸盒、纸杯等倒到垃圾箱内再离开,这就和中国的情况不同了,中国一般都是会有专门的服务员来收拾。只是既然来到了国外,就应该入乡随俗一些,既然能看见旁边的日本人都是自行收拾餐盘的,国人也应该有同样的自觉。结果一群中国游客吃完后大摇大摆离开,没有一个人自觉将餐盘倒掉,桌子上一片狼藉,旁边的日本人为之侧目,议论纷纷,内容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是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顶层观景台游览的时候。帝国大厦观景台上是可以鸟瞰整个纽约的,观景台面积并不太大,游览人数比较多的时候会略显拥挤。结果就有几个中国女游客拍照没完没了,摆个夸张的pose(姿势)照一张不满意,还得再照一张,前前后后照了十几张还不行,丝毫不留意一下旁边等着通过的行人。老外虽然无奈,总归还是比较谦让,总是想等到别人拍照后再通过,谁知道这几个游客还就真没完没了。
说的都是细微小事,也并不全牵扯素质高下,只是国内的风俗习惯和国外不同罢了。所以笼统地说中国游客素质低下可能有些不准确,只能说中国游客在海外还是缺乏公共意识。很多事情,入乡随俗,人在国外,应该多注意、观察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比如说,美国人喜欢热情,那中国游客在美国多和老美聊聊天搭搭讪就会显得中国人热情亲切;反之,在东方的日韩两国如果也这么“热情”恐怕就不大合适了。
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
为什么海外的中国游客总是缺乏这种公众意识呢?无外乎出于三种心态:
第一是本身在国内就没有公众意识,这个也就让人无言以对了;第二是中国现在强大了,人在国外不免有些傲慢心态;第三就是群体心理。其实很多中国留学生或者是单独旅行的游客在海外素质都很高,和当地民众相处也很融洽。所谓一些“缺乏公共道德”的行为往往出现在中国人旅游团中。这其中原因恐怕就是身处团体之中的“有恃无恐”心态,说白了,“我们有一群人,你能把我怎么样?”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经济腾飞,中国人的素质已经普遍提高不少,何况真正能出国旅游的,经济条件也都不会差,因此大概第一种心态已经不再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表现出缺乏公众意识的主要原因了。而第二和第三种心态作祟才是主要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旅行团在海外“睡觉+照相+购物”的“招牌三连击”
式旅行是要在国外旅游地的人心中留下很多痕迹的。以前曾经听说过在欧美地区,有的日本旅行团集体入住宾馆,最后退房时宾馆人员都赞叹说日本人素质高,中国旅行团走后宾馆人员就会议论纷纷。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不经意之间就已经大打折扣。对一个国家的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来自接触这个国家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国民。“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曾经调侃,一个国家“可爱”远比一个国家“可怕”管用。中国的国家形象应该通过“中国人的可爱”来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游客人在海外,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热情、有礼貌、遵守公共道德,表现出的才会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中国。
RedSox(红袜棒球队)
一提起美国的体育运动,首先想起来的一定会是篮球NBA,于是很多中国人会以为篮球是美国人最喜爱的运动。其实不然,位列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运动前几位的分别是棒球、篮球、橄榄球和冰球。
这四大球运动在美国都相当普及,棒球有MajorLeagueBaseball,简称MLB,全称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篮球有NBA,这个不用多介绍了;橄榄球有NationalFootballLeague,简称NFL,全称是美式橄榄球大联盟;冰球也有NationalHockeyLeague,简称NHL,全称为全美冰球大联盟。其实这四大球联赛的分区方法和赛制很相像,都是分为东部、西部(甚至还加入中部、南部、北部)的常规赛,然后再进行季后赛、总决赛。在中国,只有NBA大名鼎鼎,对其他三项联赛就知之较少,原因是中国人普遍对棒球、橄榄球和冰球不感兴趣。
波士顿的城市名片
波士顿城市面积不大,人口也算不上多,在美国的城市排名估计也只能在第15~20位,比起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些核心城市来,波士顿最多只能算上二线城市。不过波士顿之所以赫赫有名,一是因为历史文化悠久,是美国联邦历史的起点;二是因为波士顿的精英教育氛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云集;另外一个其实得益于波士顿的体育强势地位。
很凑巧,在美国人最喜欢的四大球类运动中,波士顿就云集了三家强队。在国内耳熟能详的篮球凯尔特人曾闯入NBA总决赛,惜败于洛杉矶湖人;冰球的波士顿棕熊队也是老牌劲旅,尤其是冰球赛在高校之间很是流行,球队能够从波士顿高校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后备人员储备。再有就是波士顿人的骄傲——棒球项目上的红袜队(RedSox)更是历史悠久,几乎是美国棒球的代表,在2004年和2007年两次夺得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赛冠军。
说到波士顿的城市名片,细数起来最主要的有三张:代表美国历史的市内景点CityHall(市政厅)、FreedomTrail(自由之路);代表美国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另外一个就是波士顿的棒球项目红袜队。
前两张名片大概只有面对外国人时才最是显耀,如果是波士顿人和另外一位美国人聊天的话,话题肯定总是离不开红袜队。
红袜队于1899年创建于纽约州的水牛城(Buffalo),是美国联盟最早的八支球队之一。后来球队从水牛城迁到波士顿,球队的名称从1907年开始也正式改为RedSox,也就是红色袜子的意思,并且采用红色为队服的主色调,从此红袜队就成为了波士顿的代表。
最近几十年红袜队虽属于强队,但是战绩始终一般,整个(20世纪)九十年代鲜有冠军入账。2002年,新英格兰体育风险投资公司将巨额资金注入红袜队,成为其主人。于是在2004年和2007年,红袜队终于两度爆发,勇夺美国大联盟和世界大赛双料冠军,成为世界最强的棒球俱乐部。
这一下子也引发了波士顿人极大的棒球热、红袜热。红袜队的标识——一双红色的袜子和代表波士顿的红字蓝底的“B”字母标识也迅速成为整座城市的标志。在波士顿各式各样的礼品店或是地摊上,永远是两样东西最为畅销:印有红色“RedSox”字样的蓝色T恤和印有红色“B”字母的蓝色帽子。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在波士顿大街随处可见身着红袜队标志队服、队帽的人们。
红袜队是波士顿人的骄傲。我刚到哈佛时,到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开账户办借记卡,银行的工作人员得知我从中国来,便开始侃侃而谈,给我介绍2007年赛季红袜队的辉煌战绩,说波士顿人无人不爱红袜队云云。美国的银行卡可以自选背景图案,在他的建议下,我特地选了以红袜队为背景的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