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嬴非子开始直到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秦王朝换过33个主公。
秦武王举鼎而死,也没有儿子,就立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做王,就是秦昭襄王。
有人说,如果秦昭襄王能够多活20年,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
统一中国的不再是秦始皇,而应该是秦昭襄王。因为秦昭襄王在位长达56年,是他的统治为秦始皇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306年,嬴稷虽然继承了王位,但他却并不怎么高兴。
当了王君还有啥不高兴的?因为嬴稷知道,自己手里根本没有实权。
他老娘宣太后说他年纪小,不懂得处理朝政,就任用外戚魏冉等一大批自己的亲信、宠臣来辅佐他。说是辅佐,其实他自己根本说不上话,也没有自由,不管大事小事,都是他老娘和这些大臣们说了算。
嬴稷也知道自己一时斗不过老娘,就只能等到加冕典礼时再把权力夺回来,现在先忍一段时日。
可是直到公元前304年,按照秦制,给嬴稷这个新王举行了加冕典礼,嬴稷还是没能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反而还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按道理,秦昭襄王应该亲自执掌朝政的,但是朝堂上,已经冠礼的秦昭襄王,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得到实权,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士子、大臣讨好的对象不是他,而是魏冉、宣太后、公子市和公子悝等人,在这些人眼里,他好像是空气一样,可以忽略不计。连两个作为储君的公子对他说话也没礼貌,其他大臣更不用说了,没一个给过他好脸色。
秦昭襄王这才知道,他根本就是一个傀儡王君,若不是老娘把他提上来,靠他自己根本没可能这么年轻就得到大权。如果他不能胜任这个王位,那么,随时面临着被两个同胞弟弟公子市和公子悝代替的危险。
而在军事方面,什么都是他舅舅魏冉说了算,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远在他之上。
忍字心头一把刀,尽管很难咽下这口气,秦昭襄王也知道,自己必须忍,而且还得有策略地忍——以退为进。每逢讨论国家大事,秦昭襄王表现得很积极,总之极力配合太后老娘、舅舅魏冉的决定,在人前当一个听话的国君。
至于储君问题,两个弟弟跃跃欲试,随时等着扑过来把自己挤下去,他绝不会让他们如愿,一定保护好自己,不要英年早逝,不让两个弟弟得逞。
在秦昭襄王刚上位时,各国大致的形势是这样的:
齐国繁荣昌盛,经过桂陵、马陵两战之后,已经成为了头等强国。到了齐宣王时,在诸侯各国里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势力最强,齐国当之无愧是王者。
而楚国是当时疆域最广阔的大国,到了楚威王时,国力振作,实力一跃增长,成为只比齐国差一点的强国。
赵国在当时的赵武灵王统治下,国力发展迅速,并且在昭王十六年灭掉中山,军事上十分强大。
魏国、韩国因为战争连连,国力被削弱,算在二等国之列。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最不起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