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结婚时,都会用大红纸写上“驦”字贴在墙上,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相传,“驦”字是王安石创作的。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上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看见马员外家门外的走马灯上写着这样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却因赶考,没有停留细想下联。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主考官开始面试考生。
轮到王安石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对出下联。王安石脑子灵光一闪,“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脱口而出。主考官听后连声赞好。
赶考回来,王安石又经过马员外家,便用主考官出的上联来对马员外出的对联。马员外大喜,当即将女儿许配给王安石,原来那走马灯上的对联是马员外女儿的选婚联。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传来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王安石提笔就在纸上写下“驦”字。从此,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娇妻,一时传为美谈。
“喜”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像一把“鼓”,下面部分是“口”,整个字像笑得合不拢嘴的人以击鼓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喜”的本义是高兴、快乐,又可引申为喜爱、喜欢。“喜”字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指喜庆的事。
人们还常把一些美好吉祥的愿望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例如“喜鹊报喜”。
安分守己的“福”
每当过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福”字,以祈求吉祥幸福。
据说,贴“福”字的民俗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传说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来到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脚大(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小足为美)。朱元璋看后,以为是镇上的人有意取笑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而且是大足。朱元璋把这件事记恨在心,回宫后,马上派部下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出自何人之手,统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人家,一律在他们家的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朱元璋的部下便以此为据,来镇上捉人,凡是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都要遭殃。
此后,每逢春节,各地百姓都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后来便演变成了祈求幸福的意思了。
以字知我心
汉代才女卓文君,善鼓琴,精通诗文,家中富贵,然而十七岁时就新寡居家。一日,卓家宴请宾客,着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便是其中一位座上宾。司马相如见卓文君聪慧美貌,便以琴心挑之,一曲《凤求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精通音律的卓文君明白司马相如的心意,对其才华也是倾慕不已,于是当夜便逃出卓府,与司马相如私奔。
两人先是同往成都,但因为家贫而无以为生,随后又返回临邛。他们尽卖车骑,置酒舍,当垆买酒为生,两人生活十分艰难。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大富,因为碍于面子,所以对他们时有接济。
拥有凌云之志和满腹才华的司马相如不甘心就此终老一生,决定去京城长安闯荡,施展抱负。来到长安的司马相如,经过杨得意的举荐,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居住在京城的时间一久,司马相如开始心猿意马,对尚在当垆沽酒的卓文君已经冷淡,想要另结新欢。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其诗曰: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后世有藏头诗《望江亭》以咏此事:“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此诗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老人巧用谐音训青年
从前有个青年向一位老人问路,无礼地问道:“老头儿,去幸福村还有多少里路?”
老大爷毫不犹豫地答道:“五里。”
这青年走了五里左右,再问一位老大爷:“老头儿,去幸福村还有多少路程?”
老人漫不经心地说:“五里。”
“又是五里?”小青年纳闷地走了一程,又问一位老大爷:“老头儿,到幸福村还有几里?”
“五里。”
“还是五里,你们老头儿怎么都说五里、五里的?”
“不是我们老头儿无理,是你这青年人太无礼!”
另有一个姑娘向一位老大爷问路:“老头儿,去王庄还有多远?”
姑娘连问三次,老大爷才说:“三拐杖。”
姑娘有些奇怪:“应当论里啊,怎么论拐杖?”
老大爷训诫道:“论‘理’呀,你应该叫我老大爷,你不懂‘礼’,我才用拐杖教训你!”
心耳在哪里
某地新来一位巡抚,某天,他操着家乡话对差役说:“你给我买根竹竿来!”
差役误听为“猪肝”,立即上城买来猪肝,还自作主张买了一个猪心,满以为巡抚会高兴的。
谁料巡抚一见,不由大笑,责怪他做事不动脑筋,责问道:“你的心在哪里?”
差役忙从衣袖里拿出猪心,回答说:“大人,心在这里。”
清代,有个县太爷,夏天怕热,想买一张竹床,便对仆人吩咐道:“你到市场给我买一张竹床来!”说着,递给仆人一块银元。
没有想到的是,仆人将“竹床”听成了“猪肠”。他径直跑到肉店,把钱往肉案上一搁,大声道:“给我称副猪肠!”
老板见是县衙门的人,赶忙拿了副猪肠,上秤一称,还差二两,便补给两只猪耳朵。仆人喜笑颜开,暗想:老爷只叫买一副猪肠,现在却多了两只耳朵,这小小外快正好供我下酒,于是将猪耳朵塞进了自己的裤腰袋里。
仆人即刻回衙交差。县官见仆人拎着猪肠,不由火冒三丈,斥骂着:“叫你去买竹床,偏偏买来猪肠,耳朵到哪里去了?”
仆人吓得面如土色,慌忙摸出两只猪耳朵颤抖着呈上,哆哆嗦嗦地说:
“老爷,耳朵在这里。”
“蜡烛头”索雅号
从前,有个吝啬贪婪的鱼行老板,天天想着占别人便宜。因此,人们都叫他“蜡烛头”。
鱼行老板自己没有读过书,却羡慕读书人,他让儿子去读书应试,希望儿子有朝一日也做个大官儿,这样,他就不用开鱼行,可以在家做老太爷,享一辈子清福了。
后来,他的儿子果然考中了秀才,他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他特地跑到徐文长家里,硬缠着徐文长给他自己题一个雅号,给儿子的书房定个室名。徐文长没法拒绝,思索了一会儿,就提起笔给鱼行老板题名“海山先生”;给他儿子的书房题名“衡玉山房”。鱼行老板拿了这两幅字,兴冲冲地走了。
大家看到鱼行老板的雅号和他儿子书房的室名,个个都说这两个名字取得文雅极了。不久,徐文长的几位好朋友,特地跑到徐文长那里去质问:
“文长兄,你又不是不知道鱼行老板的为人,为什么把他的外号和他儿子书房的名称取得这般体面呢?”
徐文长回答道:“那外号和书房的名称,取得并不体面呀!”
朋友们诧异地问道:“那你为什么要用‘海山’,‘衡玉’这些字眼呢?”徐文长笑着回答:“我替他题的‘海山’两个字,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你们只要看祝寿的那两支蜡烛上写的金字就会明白,一支是‘福如东海’,一支是‘寿比南山’。如果有人做寿点寿烛,点到后来,只剩了蜡烛头的时候,岂不是一边只剩下一个‘海’字,一边只剩下一个‘山’字了吗?至于那‘衡玉山房’,也并不见得有什么雅,你们不妨把‘衡玉’两字拆开来看看。”
那几位朋友听了徐文长的话,想了想,把“衡玉”两字拆开来,原来就是“鱼行主”三个字。再把上面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成为“蜡烛头鱼行主”。大家一会意,都笑痛了肚皮。
知县巧借谐音破案
有个客商住进一家客店,将五十两银子放在衣物中,交给店主代为保存。第二天取回包裹一看。衣物还在,可银子没有了。客商找店主索讨银子,店主不承认。客商没有办法,只好向县衙门告发。知县诉状,便让差役传来店主对质。店主百般开脱,还一口咬定是客商讹诈。
知县一面倾听双方的申辩,一面细察两人的神色。原告神态自若,被告看似心中有鬼。如何断案?知县苦思良久,终于计上心来。
知县提起毛笔在店主手中写了一个“银”字,然后叫他站在房子中间,并严厉嘱咐道:“注意看好,要是手上这个‘银’字没有了,就罚你还他银两!”
店主莫名其妙,但又不敢违抗,只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上的“银”字,唯恐它顿时消失。知县密差衙役将店主之妻传呼到堂,直截了当地问道:
“昨日你们收下的客商的银子,放在什么地方了?快交出来!”店主的妻子顶撞说:“什么银子,我不知道。”
知县怒了:“不要狡辩,你丈夫都招认了,快说出实情!”
店主之妻冷笑一声,不为所动!知县便要她与丈夫对质。她半信半疑地跟随知县来到窗前。知县隔着窗户面向店主大声问道:“老板,你收(手)上的银子(字)还在不在?”老板赶紧看着手心的“银”字大声答道:“我手上的‘银’字还在啊,谁说不在?”
店主妻子以为她丈夫真的招认了,只好乖乖地如数将银子交出。
孔明谐音说周瑜
三国时期,曹操依仗自己有百万兵力,向东吴下了战书。鲁肃从江夏带刘备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出兵拒魏。
当时东吴战或降要等都督周瑜决策。周瑜认为战必败,鲁肃却认为东吴险固,不同意降曹,二人争辩不休,而孔明在旁冷笑不已。周瑜和鲁肃询问孔明,笑为何意?孔明先以“曹操善用兵法,天下莫敌”奚落孙权和周瑜,最后说:“曹操在漳河新造‘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早就垂涎江东乔公的大乔小乔二女。曹操这次南下,就是想将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如今只要寻得乔公,送去二女,曹操必班师回许昌。”
周瑜着急地问孔明说:“此说有何为证?”
孔明说道:“曹操之子曹植曾作《铜雀赋》,赋中写道:……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后勃然大怒,指北而骂道:“老贼欺吾太甚!大乔是主公的主妇,小乔乃我妻,如此岂有屈身投降之理,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其实曹植《铜雀赋》中内容的原意指将兴建二个高台,以收胜景;然后再于台间建二座桥,以便朝夕流连其中。但孔明却故意利用“二桥”与“二乔”
的谐音来激怒周瑜,一方面显示出孔明的智能,却也同时暗讽周瑜的无知。
到了唐代,杜牧曾经写过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充满“转喻”意味的诗,深刻嘲讽曹操一统天下的真实用心,用的却是《三国演义》的典故,足见其影响之深。
附子当归
诗人宋湘外出求学,游历某地。当地有一官宦之家,仗着权势胡作非为,欺压善良百姓,百姓虽然恨得咬牙,却无人敢与他抗争。宋湘得知后,心中暗暗不平。
一天,宋湘来到他家门口,见门两侧贴着一副对联,写的是: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骄横之气焰,目中无人的狂妄由此可见。宋湘看后,有心要折折他的气焰,耍笑耍笑这家人。他抬头四望,看见这家的对门正好是一座药铺,便进去与店主商量。店主刚好平时也饱受官宦的欺压,听了宋湘的心思,连连叫好称妙,于是宋湘便写了一副对子,店主将其张贴于门外。对子是: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
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表面看:生地、熟地、附子、当归是四味中草药,用来为药铺写对联,恰如其分。实际宋湘利用了谐音,读起来实际是:
生第一,死第一,生死第一;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药铺挂出此联后,正与权贵家的对联隔街相望。见者无不拍掌称绝,大快人心。
薛登智取圣心
从前有个薛姓宰相,为官清廉。其子薛登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叫金盛的奸臣总想陷害他,但无处下手,便决定在薛登身上打主意。
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和一群孩童玩耍,于是诡计顿生,大声喊道:“薛登,你如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那才是有胆量的英雄!”
薛登不知是计,马上跑到皇门边上,把竖立在那里的一对木桶砸掉了一只。金盛暗自高兴不已,立即上报皇上。皇上龙颜大怒,即宣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地上,父亲战战兢兢,儿子却嬉笑如常。
皇上见状大怒道:“大胆薛登,为何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果断地说。
薛登笑着说:“皇上金口玉言,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才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颂道:“好一个聪明的孩子!”
临阵脱逃
清末,山东有个着名的画师,叫李奎元。有一年,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把他召到京城,要他画一个屏风,放在仁寿殿里,好为她歌功颂德。虽然李奎元心里恨死了慈禧,可是又不能违抗,只好答应。
献画的那一天到了,慈禧带了文武百官来看画,只见屏风上画了一个胖小孩,跪在午门前,手里托着一个大寿桃,后面飘着各种国旗,排列着各国军队。官员们都拍马屁说:“这是仙童祝寿,万国来朝!”慈禧开始还很得意,突然,她想到了什么,大声骂道:“他好大的胆子,竟敢骂我!”她马上派人抓李奎元,李画师却早已经逃走了。
原来,各国军队列“阵”,托桃寓“脱逃”,合起来就是讽刺西太后当年“临阵脱逃”跑到西安。
杨慎与人对联
明末四川才子杨慎谪贬云南时,有一次到双龙桥游玩。他看到桥畔开满了攀枝花,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正怒放,令人赏心悦目。正在这时,风雨大作,杨慎只好到附近的草棚暂且避雨。阵雨过后,他从草棚出来,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雨后的桥畔,攀枝花更艳;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朵朵含露,娇嫩欲滴。这时,他忽然听见有人吟了一句“双龙桥红灯万盏风吹不熄”,杨慎心想,此人把满枝繁花比做“红灯万盏”倒也恰当,又加上一个“风吹不熄”则更加逼真,真是才子风范。他也想露一手,跟那人比试一下,他看了一眼洗马潭中盛开的莲花,便吟道:“洗马潭白莲千朵雨洒更鲜。”吟完后得意地看看那人,不想那人并不惊叹,反而对他说:“你不觉得这句子太实了吗?”杨慎怔住了。惊醒过来,他忙向那人求教,那人不紧不慢地说:“把‘白莲’改为‘白姑’,‘千朵’改成‘千面’,‘鲜’改成‘艳’。”的确,那盛开的白莲花不正像姑娘白嫩的脸孔吗?用“白姑”代替“白莲”,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和上联对起来也更加贴切、和谐。而原来的实写就不具有这种形象感。
郭叔鹏改台词
一次,梅兰芳到汉口演出,他在《女起解》中扮演苏三。其中有一段“反二黄”唱段。第一句是“崇老伯他说是冤枉难辩”。观众席上,沙市京剧团艺委会主任郭叔鹏听到这里,觉得这个“难辩”与整个剧情相悖。于是大胆地向梅兰芳质疑:“梅先生,你看台词里面,哪儿有苏三所唱的‘冤枉难辩’的意思呢?相反倒是说她的官司,可能有出头的希望了。”郭叔鹏认为,将“难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