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有座白云庵月老祠,祠里有一副着名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此联作者是清代着名学者顾曾恒。这是一副集元杂剧戏曲词句的集句联,上联出自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下联出自于高则诚的《琵琶记》,是文中原句,没有变动。
上下联虽然出自不同的两本书,但对仗工整贴切,珠联璧合。“天下”对“前生”;“有情人”对“注定事”;“成了”、“错过”,都可以形成对仗。“眷属”对“姻缘”是并列结构名词,最为工整。联语显而易懂,工巧精妙,借月老之口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比翼双飞。
月下老人是我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男女婚姻大事的主神,和西方的爱神丘比特一样。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中记载,韦固年少,尚未娶妻,有一天晚上宿居宋城,在旅店偶然遇见一位老人。老人背倚着一个布口袋,坐在地上,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他的全身。老人仔细翻看着一本书,像是在查找着什么。韦固见后,颇为不解,便说道:“大爷,您在翻找什么?”老人说道:“这是天下人的婚书。”韦固便又问布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
“袋内都是红绳,只要用这红绳系住男女双方的脚,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是否仇恨,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缘定今生,结为夫妻,比翼双飞。”韦固感到非常惊奇,便赶忙向老人打听自己的婚事。老人翻书查找了片刻说道:“你的亲事不会成功。你现在居住在店北,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买菜老太太,她有一个女儿,丑陋无比,现在只有三岁,到十七岁那年便会与你成婚。”韦固听后非常生气,便忙辞别老人,派手下去刺杀那个女孩。刺客下手有些慌乱,只是刺中了女孩的眉心,便害怕地逃走了。从此之后,韦固的亲事一直没有成功,便耽搁了下来。直到十四年之后,韦固因功被刺史王泰看中,便把自己十七岁的女儿嫁给了他。二人洞房花烛这晚,漂亮的新娘眉心处贴了一片花。韦固感到很奇怪,待问明缘由后,才知道这个女子原来是当年自己派人刺杀的那个女孩。韦固心生悔意,便把前前后后所有的事情告诉了妻子。
二人认为冥冥中自有天意,便对彼此释怀,恩爱到老。从此之后,月下老人主婚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明人刘兑写的杂剧《月下老定世间婚配》,使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流传更广。据说,人们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只有让月下老人前来证婚,才能让双方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美满幸福。
清光绪年间,着名藏书家丁松生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右侧修建了一座月老祠。这庙宇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建造,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调,左右厢房是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的地方,正前方五间房屋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用玉雕刻的月下老人像供奉在月老祠大厅正中,左右两边分别是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像这样的月老祠在全国独一无二,所以显得非常有名。清朝末年着名小说家刘鹗写的《老残游记》,在十七回里就提到过这个月老祠,并且也提及到了这副对联。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旧式婚姻的危险性时,曾说过:“我与妻能够相爱纯属偶然,迷信一点说其实就是靠西湖白云庵的那个月下老人。”从此之后,月老祠和这副名联便四海皆知了。一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未婚男女慕名前来,在此虔诚祈祷,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贫贱之时显真爱
从前有同朝为官的张某、王某二人,他俩亲如手足。某年,两家夫人先后怀孕,二人便商议着:“两家生的如果都是男孩,那便结为兄弟;都是女孩,便结为姊妹;如果是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妇。”十个月后,张家生男,王家生女,两家从此结为了亲家。
数年后,张某因为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谪到外地去做官,从此两家便再无联系了。张某心情郁闷,一路上又舟车劳顿,不久便死了。张家孤儿寡母从此流落他乡,家道中落。幸好这小公子聪明伶俐,胸怀大志,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母亲便对他说道:“听说你丈人已经告老还乡回到浙江老家,你去找他寻求帮助,好好读书,将来谋得功名,便可完婚。”于是张生便前往王家。
王员外看到女婿前来,起先也很高兴,后来听说女婿家中贫困,便有了悔婚的意思。不曾想女儿却死活不肯退婚。王员外无奈,只得暂留张生在家中读书,待科考之后,再视情况而定。不久之后,科考时间到了。王员外拿出盘缠打发张生赶快进京赶考,小姐也把自己的首饰交于张生以备不时之需。
张生一路连捷,殿试成绩名列二甲,但他却扮成了乞丐的模样回到家中,说是考场失利,一路乞讨回家。王员外顿时就变得非常不高兴,说道:
“鞭打黄牛背。”张生接口对道:“棍戳黑狗牙。”王员外听后,心中更加气愤。
王小姐赶忙说道:“父亲莫要生气,还是我出一联让相公对吧。”说完随即吟道:“金銮殿上,站两厢文文武武。”不料张生又说道:“十字街头,喊一声爷爷奶奶。”王小姐听张生一口乞丐调子,心中酸苦,只得说道:“相公若真是成为了乞丐,我也跟着你要饭。”说完之后,不禁垂下泪来。张生见状,于心不忍,赶忙将包袱打开拿出官服,说道:“小姐莫要悲伤,我已经考中进士。”王小姐见后,终于破涕为笑,王员外也高高兴兴地为二人操办了婚事。
为爱发奋成状元
传说,山东济宁府上有个叫刘沂的穷书生。刘沂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纺纱织布,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刘沂二十岁这年,乡试及第,本应继续读书,以待日后能够入仕为官,但因家里实在是太穷,不得不在邻村办了一个启蒙馆,靠收学费糊口度日。
启蒙馆附近有个崔姓地主,生有一个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女儿,乳名阿香。阿香平日里经常来启蒙馆外,认真听刘沂讲课。结果二人日久生情。
阿香深知,如果直接向父亲提出,父亲肯定不允。于是,阿香便请来了媒婆说合,媒婆一番花言巧语,把刘沂说的是家财万贯。崔财主见钱眼开,便动了心思。等到相亲这天,崔财主看见刘沂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非常失望,顿时愤怒地说道:“我家阿香就是一辈子看家门,也不会嫁给你这个穷鬼。”刘沂满肚子委屈,表明自己对阿香爱得真诚。崔财主发狠地说道:“蜘蛛有网难落雀。”刘沂反唇相讥道:“蚯蚓无角欲成龙。”崔财主又说道:“你别夸口,等你成龙了再成婚也不迟。”
刘沂深受打击,从此更加发奋读书,三年之后进京赶考,果然高中状元。
这天,刘沂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大红袍,头戴乌纱帽,来到崔家门前,遇到了阿香。阿香正盼念着心上人,于是二人各诉衷肠。原来,崔财主三年来多次要嫁掉女儿,只是阿香以死相挟,才不得而终。如今,心上人成了状元郎,阿香自然非常高兴,而那个势力的崔财主再也不敢见刘沂了。
几人行能得我师
清代才子李调元因性格刚强,得罪了朝廷权臣,被充军伊犁,后被赦罪回家。夫妻二人久别重逢。他的妻子出了一个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夫人的出句深深触动了李调元的心。李调元感慨道:“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说完夫妻二人相顾而笑。
一旁的丫鬟听后欣然说道:“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写在红绫纸上?”这句话提醒了李夫人,只见她又出了一个上联:“羊毫笔写红绫纸。”李调元思量一番,竟对不上来。第二天,李调元在庭中一面踱步,一面想着昨夜夫人的对联,忽然听到丫鬟和几个家人正在议论此事。
有个丫鬟一边晾衣服,一边说道:“可以对:鹿角权晾紫罗裙。”厨子接口道:“这样对也成:牛鼻索捆青枫柴。”轿夫听见了,也说出一个对句:“虎头靴套麻草鞋。”书童说:“老爷经常取笑我是‘猪拱嘴’,我看也可以这样对:猪拱嘴吃青海椒。”坐在门口的鞋匠也来了兴致,说道:“还是我想的对句更顺口些:马蹄刀切黄牛皮。”
这些对句,第一字都是动物类,第五个字都是颜色类,与李夫人出句都能形成工整的对偶。李调元听了家人们的对话后,顿时大悟,自言自语道:
“文出于理,诗发于情,对句生于触景,光靠苦心冥想,无病呻吟,雕文琢字,是不行的。这些下人,胸中并无多少文墨,却都对得如此自然敏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生一知己
清代着名金石篆刻家何溱为《兰亭集序》写过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联是一副流水对,“人生”与“斯世”、“知己”与“同怀”名词相对,“矣”、“之”虚词相对,工整贴切,而其余文字对仗则显得比较宽松,平仄和谐,是对联中的一副佳作。
此联在内容上来说,清新高雅,情深意浓。上联用典,出自于《三国志·虞翻别传》:虞翻初为孙权所器重,因常犯颜直谏,遂被疏远流放,虽有典籍自慰,但深感孤独,常念旧友,慨叹:“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下联也是用典,出自于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一句。同怀,即是指同胞兄弟姐妹或志趣相合的同志朋友。此联的意思是人生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便就足够了,一生都会把他当做同胞兄弟来看待。联语表达了作者对知心朋友的深情厚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感情,是一副赞颂友情的佳联。
鲁迅先生也经常借用此联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感情。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与瞿秋白在上海共同领导革命文艺运动,在斗争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曾把此联写下来寄给瞿秋白,表达了对瞿秋白的信任与尊敬。
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鲁迅先生听闻后悲痛万分,写下了悼念瞿秋白同志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高度评价了瞿秋白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刘师亮以联讽时政
四川着名文人刘师亮有“幽默大师”的美誉,他以善写诙谐对联而着名,且所写联语大多是讽刺时政的内容。慈禧太后于1908年死去,朝廷规定全国都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国哀”,违抗者处以极刑。刘师亮听后非常气愤,专门写了一副嘲讽的挽联:“洒几滴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横批:“通统痛同”。这副对联对慈禧、光绪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特别是横批,用了四个同音字,读起来就像打枪一般有力。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忍俊不禁,成为一时的笑谈。后来有人向官府告发,刘师亮被抓到县衙去审问。可刘师亮写的全部都是事实,官府也没发现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只好以“大不敬”罪名罚了他五块大洋,并让他将此联撕去重写了事。刘师亮回到家后,当真重写了对联:“拗几个酸字眼;罚五块大洋银。”人们看后,笑得更加直不起腰来了。
民国初年,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常年混战,拥兵自重。为了筹集军费,军阀之间巧立名目,大肆征收苛捐杂税,搜刮百姓。刘师亮看透了这黑暗的世道,只好诉之于笔墨。这年春节,刘师亮写了这样一副春联挂在墙上:“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对联巧妙利用谐音,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时局与百姓的苦难。后来官府衙役更是变本加厉,就连上厕所也要收税,刘师亮于是愤怒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厕所门口:“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人们看后都觉得非常解气。
据说有两个拜把子兄弟,一个是清末贡生,在禁烟局作督办;一个是清末监生,在警察局当警佐。这二人相互媾和,狼狈为奸,尽干些龌龊事,危害乡邻,欺负百姓。财力雄厚的烟贩子与这兄弟俩沆瀣一气,无辜的百姓却遭到他们关押,想要放人,必须要倾尽家产来赎。百姓们怨声载道,便联名上书,要求惩处二人。但官官相护,上司非但没有惩治二人,反而严罚了所谓的“闹事刁民”。这样一来,民愤越来越大,逐渐延及了整个四川。各界人士纷纷发电谴责,刘师亮听后非常生气,便写了一副对联讽刺当局:“禁烟总局,警察分局,设此二大骗局,小民如何了局;督办贡生,警佐监生,有这两个畜生,大家安得聊生。”此联用的是白话文,浅显易懂,上联用四个“局”字揭露衙门的欺骗性;下联借用二人的职务以及前清时的功名,用四个“生”字,对二人进行了无情的贬斥。此联一出,迅速传遍全省,时人传唱,有大胆的人还悄悄把此联贴在了省政府的门口。当局见此事越闹越大,为了平息民愤,只好罢免了二人的职务。
1933年的“双十节”,刘师亮在成都市昌福馆门口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本晋颂谰言;料想斗笠岩畔,毗条河边,也来参加同庆?那么,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表全民热烈;为问沈阳城中,山海关外,未必依然若狂?这才,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作者紧紧抓住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巧妙运用摹声词,讽刺了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
人多病,少财富
从前,有一财主开了一个酒厂。开张前夕,财主请来一位秀才给酒厂写对联,并答应给秀才十两银子。先给了二两,说待写好对联后,再全部付清。
秀才见财主这般刁难吝啬,有意戏弄他一番,灵感一来,挥笔写道: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亡。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对联写好后,秀才读给财主听,句句停顿为: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亡。
横批念作: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一听,十分欣慰,赶忙令人贴到门口,至于银子,则支支吾吾,托词搪塞过去。
第二天,酒厂开张,亲朋满座,顾客盈门,财主一家忙得不可开交。门口的对联,特别引人注目,你也念,他也读,笑声不断,议论不休。财主觉得奇怪,赶忙出门一看,只气得脸色苍白,火冒三丈。原来对联贴出后,有人给添加句读成为: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亡。
横批变作:人多病,少财富。
一切尽在不言中
1947年5月下旬,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扩大内战,武汉青年举行示威。
6月1日反动军警包围了武汉大学,逮捕了5名爱国教授和数十名进步学生。愤怒的学生要求释放被捕者,反动派当场枪杀了3名大学生,这就是震惊国内外的“六一惨案”。武汉各界为表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以及对进步学生的声援,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送去的挽联中,有一联语是:
虽无一字,对爱国青年的同情和对反动派的愤恨尽在不言之中,这在当时情况下无疑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方式。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76年,在“四五事件”中,天安门广场出现了一副不着一字的标点联:
在当时的形势下,这副标点联含有丰富的潜台词,有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质问,也有人民群众对未来光明前景的坚信。两个标点,概括了当时风云变幻、极端复杂的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