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牛痘的发明者琴纳,是英国一位立志终身为农民服务的乡村医生。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谢绝了医院的重金聘请,回到自己的家乡,想试一试牛痘接种法,防治天花传染病。他38岁时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第一次接种了牛痘,这个孩子后来证明对天花有免疫力。于是,琴纳写了第一篇试验性论文,但是,他用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病的设想遭到冷遇,论文被退了回来。1796年,琴纳47岁时又为一个男孩接种牛痘,并获得成功。两年后出版了《探究》一书,报告了约23个因接种牛痘,或者自然感染牛痘,因而对天花免疫的病例。这是他积累20多年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久,牛痘接种便得到普遍的采用,并在全世界推广,他也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赞誉。时至今日,利用牛痘防止天花病的办法还在被人们运用着。不过用起来可绝不会20年才能学会,而是在一天之内就能学会接种的基本方法。之所以能缩短时间,是因为有琴纳的成功经验。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些科学家为了观察研究一个公式,用了一生的时间,而我们要掌握这个公式的基本原理,只要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就可以了。这都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前人的经验去间接地观察事物,就能缩短认识事物的时间,提高认识事物的效率。
为观察力创造心理条件
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之为观察力。人的观察力是发现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人们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能力,是提高记忆力水平,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例如,教师有了观察能力,就能促进教学与教育技巧的提高,专业人员有了观察能力,就能有许多发明创造。历史证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都具有高度的观察力。人们都希望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那么怎么培养观察能力呢?
观察力是一种有个性特征的心理活动。要培养观察能力,首先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说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品质。
一、求知的欲望
求知的欲望是观察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知欲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于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就产生要求满足需要的愿望,当有了能满足他的这种愿望的条件时,就产生了行动的动机,产生了积极性。例如:学习对于人来说,是一种需要,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对学习有强烈的动机。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4岁的时候,父亲病故,家中困苦不堪,他不但上不起学,连纸墨笔砚这些最起码的学习文具也买不起。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当笔,在泥沙上教他认字写字。母亲的启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专心致志,刻苦攻读,不到10岁,就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于是他就从邻居那里借书回来读,重要的都自己抄一遍,并把它背出来。几年以后,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都背熟了。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生勤苦书千卷。”这正是他毕生勤奋自学的真实写照。经过一生勤奋地努力,欧阳修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性情感。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学习后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正是学习兴趣的产物。当一个学生对于所记忆的公式、定理、文字等有浓厚的兴趣时,大脑皮层会产生兴奋的强烈刺激,记忆就会更加主动积极,提高效率。因此,要想学习好,记住各种知识,首先就必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对兴趣爱好的重要作用有很多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在科学上、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都对他所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例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一生对于学习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在童年时期,当他去市场卖东西时,常常坐在篱笆下津津有味地读书,结果生意没有做好;当他去放牛时也因孜孜不倦地读书,结果让牛迷了路。在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后,有人曾经问他:“你用什么方法才有了这些大发现呢?”牛顿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思考罢了。”确实是这样,牛顿有时钻研的兴趣达到了入迷的程度,甚至连吃饭都会忘掉。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来吃饭,菜摆在桌上,可是牛顿老不出来,他的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吃掉,骨头留在盘子里,走了。后来牛顿来了,一看盘子里的骨头说:“我还以为我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了。”正是在这样兴趣的支配下,牛顿一生有很多发明,他在数学、力学、天文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中都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探索的精神
观察要深入,追本求源,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因此,要求进行观察的人,必须具备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在观察的实践中,探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踏踏实实
从踏踏实实方面说,就是要求观察者,对于观察的对象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多次的了解,使观察者排除一切主观因素,不带任何偏见,正确地认识所要观察的事物,否则难以分辨事物的本质,甚至会造成观察的错误。
例如:一次在戈廷根的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接着后面追着的人也冲了进来。两人在会场中央混战并打响了一枪,之后又冲出去。从进到出总共20秒钟。这件事是事先安排好的,并全部录了像。会议主席当即请与会的心理学家写出自己目睹的经过。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仅有一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百分之二十;有14篇的错误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有25篇的错误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40篇报告中,还有20篇报告有百分之十以上的细节是纯属臆造的。这个实验说明,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难以把亲眼所见的事物,做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观察过程中,必须踏踏实实地多次进行观察,充分地研究要记忆的事物的各种因素,把握住事物的全面情况,这对于增强记忆力的正确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2.深入细致
从深入细致方面说,观察不仅仅指踏踏实实地去观看就可以了,还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地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细节。例如:当我们在公园看花之后,要把所看到的花原原本本地画下来,但对花瓣的数目及其形状、枝叶的交错状态等却模糊不清,画不出来。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花的本质特征观察得不够的原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巨匠。他在谈到作家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时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只要我们按照莫泊桑所说的方法进行深入观察,仔细对比,分析异同,就会找到那些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细节,便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三、坚韧的意志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学业,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科研,都在进行自觉的观察。然而,有的人却往往因为缺乏坚韧的意志,成效不大。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在完成观察那种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中更显得不可缺少。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高尔基曾经说过:“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由于我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过的一切确定下来的。”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的那样,他虽然只读了两年小学,但为了实现在文学上有所作为的理想,以坚韧的意志,一边拼命学习提高文学修养,一边深入体验生活,很快写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到他32岁写成《海燕之歌》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了。最后他终于为世界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坚韧的意志,在观察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观察者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着正确而充分的认识。意志的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这种有意识的行动,常常转变为对于事物的自觉观察上;而且意志越坚忍不拔,自觉性的程度就越高。在观察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这种自觉性,才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使观察敏感,记忆持久,思维深刻,想象丰富,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的能力。在观察中,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又是受意识支配的。观察者只有掌握了随意动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意志行动。然而具有果断性的人,才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行动的目的及其采取的方法,迅速、果断地随意进行观察,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保证记忆的可靠无误。
3.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观察者在观察中对于各种困难所持有的韧劲。意志行动既表现在克服内部困难(如思想中出现的疲倦、懒惰、分神等),也表现在外部出现的困难(如对工作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对事业中出现的不利环境等)。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什么情况都会发生的。但是只要具备了坚持性,就会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直至完成观察的任务为止。
4.自控性
自控性是指观察者在观察中对自己情绪的约束能力。意志是一个控制自己、支配自己,并自觉调整自己情绪的过程。有了自控性,在观察过程中,一方面能使自己在顺利条件下对所观察的事物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它们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不至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另一方面能促使自己在不利的条件下,对所观察的事物不以感情论处,抑制冲动的行为,防止思绪低沉、破罐破摔。自控性在观察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观察中遭到挫折和极大困难的情况下更加重要。
提高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一种十分艰苦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搞好观察要想不付出一番心血,是不可能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规律,就会找到一条捷径。而观察的规律就在于学会和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观察的质量。那么应该在观察中掌握哪些基本技术呢?
一、制定一个周密的方案
既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过程,那么,在观察之前必须制定一个周密的观察实施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有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特征之一,就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在观察过程中,只有明确了所要观察的目的、计划、中心和范围,才能保证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因此,观察的效果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的目的是否明确。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往往是“走马观花”,其效果很差,甚至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于所观察的对象的目的明确性,还表现在于目标始终如一,志向终生不变的方面。一般说来,最能导致事业成功的,只有一个志向。常言道“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立志就要专一,不要今天一个志,明天一个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的青年:一会儿想当飞行员,一会儿想当演员,一会儿想当律师,一会儿想当法官。朝定夕改,想入非非,就是没有一个实实在在进行观察的严肃态度。这种见异思迁的人,好比一杆没有秤砣的秤,是打不起斤两的。
2.要有系统性
进行观察往往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因此,必须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按照所观察的事物特征,依次去进行,才能做到全面、周全。否则,随意地观察,只会得到杂乱无章的印象。
在观察的实践中,有系统观察和无系统观察,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在游览同一风景区时,大家的记忆就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平常的人多是没有条理杂乱记忆,而且所记忆的都是表面的景物。但是有直接观察经验的作家却不同了,他把看过的景物,记忆起来在笔下写成文章,会表现出他对景物观察的有条不紊、周到深入。这是因为平常的人缺乏对景物做程序的系统观察,而作家则因为从写作的训练和经验出发,自然地养成了习惯,知道面对风景时,该要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条件来有条有理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