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纽约的早晨,风还是有点刺骨,本想上街逛逛,出酒店一探头,被寒风堵了回去。
其实,纽约的风并不总是寒冷的,当然,我不是说自然界的风。
都说“美国梦”,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成功的梦。实现这样的梦,就要有和煦之风,有扬帆之风。
我们在美国见到不少中国人,其中很多人是在这里乘风向前的。
中午,一位年轻潇洒的联合国官员徐浩良请我们吃饭,从他身上,我感到了一阵清风。
徐浩良现在是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长,在这之前,他是欧洲和独联体局的副局长。目前,他是非中国政府委派的在联合国最高级别的中国人。
这不禁使我刮目相看。我知道,中国人在联合国的高官,都是政府派出的,涉及到要竞争上岗的位子,中国政府还要为本国的竞争者花不少钱,用不少资源做工作。而徐浩良居然靠一己之力登上高峰,说得上是匪夷所思。徐浩良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曾经是学校的后备干部,仕途上也有一片光明。但是,他抛掉了这一切,到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为自己在联合国找到了一个实习生的位置,一下子在这里干了十几年。34岁时到联合国工作,从实习生做起,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徐浩良是一个睿智谦和的人,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人,特别是他代表联合国救助许多贫穷国家,对于不那么贫穷的国家给予政策上的辅导,接触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可谓见多识广。正因为见识多了,他总能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是一个关注创新的人。当听说我们建立了创新发展研究院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说,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一定要重视创新。并且表示,如果他没有时间,会派人来参加年末举办的创新论坛。
徐浩良也承认,他的成功和美国的社会形态有关,其实也是美国梦的一个标本。
美国梦和中国梦,两个梦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呢?
有时候,一个小细节,就会发现隔着太平洋的两个国家,实际上是在同呼吸。
下午,去哥伦比亚大学,在哥大最古老的大楼前,我们突然发现那座希腊女神雕像,戴上了口罩。此刻,天空湛蓝,甚至没有一丝云彩飘过。这口罩,是替北京人戴的?还是说,无论中美,都在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老朋友,哥大的著名学者******早就做了特别安排,带着他的一些学生要和我们见面。黎教授的学生,也是我们朋友的女儿喻俐雅在学校主楼前等我们,她带着我们先参观这所大学。
说起喻俐雅,是个优秀的学生,她出生在德国,在剑桥读本科,然后到哥伦比亚读******教授的研究生。哥大是一所有特殊管理方式的学校,学生参与管理,喻俐雅就是仅有的两个学生校董之一,她还是哥大外交委员会的主席,而这个位子,原来都只有老师担任。
喻俐雅把我们领到学校董事会的会议室,为我们介绍哥大历史。
先引起我们目光的,是董事会会议室的椅子。其实是很旧的椅子,绿色的皮套已经变了颜色,但是,每把椅子的椅背上都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名字。喻俐雅告诉我们,这是为哥大捐款人的名字。
这真是一个好举措。
喻俐雅很认真,她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她的叙述中,哥大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这所大学也是圆梦工厂。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后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可以说,先有哥大,再有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大被誉为培养领袖人物的摇篮。先后有三位美国总统、八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4位纽约市市长、十位纽约州州长毕业于该校,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哥大第13任校长。全校共有四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十人获选国家工程学院会员,七位国家科学奖得主。
对了,******总统也是在这里毕业的,不过,他那时不算一个杰出的学生,所以,他更愿意说自己的哈佛身份。
而我们要去的东亚研究所更是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在一个富翁家当仆人,最后积攒了500块钱。主人问他,这些钱你想做什么?仆人说,我想在哥伦比亚大学建一个研究所,专门研究亚洲和中国。五百块钱在当时虽然也不少,但是要建一个研究所还是差的太远。也许是这位富翁被仆人感动了,卖了两套房子凑了五十万块钱,建起了这个研究所。
不知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是,这个研究所现在已经有了65年的历史,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却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教授有不少中国学生,很多都是来自中国国内,对我们同行的学者,他们大都十分了解,因此,提问和互动都很轻松。因为来自国内的学者学科很分散,所以提问也很分散,有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也有宗教的,学者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最后,我不得不充当计时员,上了一个闹钟,谁发言也不能超过五分钟。
原打算从下午五点到七点结束,没想到收不住了,一直进行到晚上八点半。黎教授很周到,叫了外卖在会议室摆了自助餐,大家一边吃饭一边交流。
交流的具体内容我不说了,那将是冗长的文字,我要说的,是这些青年博士生的积极和学识,是黎教授的睿智和平等。这是一个平等的课堂,这也是智慧流淌的课堂。
说到智慧,想起下午参观哥伦比亚大学时,在哲学系门口看到的一尊雕塑,罗丹的思想者,在一片白色的雪地上,静静伫立着一尊黑色的塑像,一个男子,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颌,全神贯注地思考。这尊雕塑,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或者说是一种图腾。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正是思想者的家园。
智慧是思想的源泉,智慧也是思想的果实。也许我们有这样源泉,也有这样的果实,可是,我们有这样的家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