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后回家乡,见当地依然“放卫星”,乡亲们却一脸菜色,他很担忧,强调“三要三不要”,号召要实事求是·再次回乡,看到孩子们个个小脸红扑扑的,他高兴极了。他说:“这回是真吃饱了,我放心了!”
·家乡人民给谭政送上5斤茶和5斤烘糕,他吩咐秘书付款,“否则,我什么都不能要!”
谭政,人称“政治大将”。在他的家乡,人们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政治情感和家园情感。人们记得他回乡后批评家乡干部“左”的工作作风和形式主义的东西;人们记得乡亲们送他一包茶他非要付钱的故事;人们记得他对母校的关心,他求实求真的精神成为家乡人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一无形资产,让家乡发生了重大变化。
和罗荣桓元帅一样,谭政是大将中做专职政治工作的。他并不是冲锋陷阵的指挥员,但他是人民军队的灵魂工程师。他在领袖们的指挥下,以半个世纪的呕心泣血,致力于军魂的塑造,为我中国人解放军成为“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文明之师”贡献了毕生精力。
谭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他是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早年参加秋收起义。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后被诬陷、监禁,**********后担任中央军委顾问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于北京逝世。
谭政以其求实的态度、积极的思维、辛勤的耕耘一一不断著书立说,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建国后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创建及其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谭政80寿辰时徐向前元帅给他的贺信中所指出的:“您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建树,您对革命的功迹,是永不磨灭的。”
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乡,古称龙城,东邻湘潭,西接娄底,南毗双峰,北界韶山、宁乡,和南岳一脉相继,湘江支流涟水河横贯其中,是湘乡的腰间一条飘逸的绶带。风景秀丽的湘乡建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三国蜀相蒋琬,元代文豪冯子振,清代湘军统帅曾国藩,力平新疆叛乱的“飞将军”刘锦棠,辛亥革命先躯龚铁铮,共和国军事家、红军杰出将领黄公略,大将陈赓与谭政,上将丁秋生,诗人萧三,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爱国将领宋希濂,一代报人成舍我。
他们都是湘乡的好儿郎。
我现在要去的就是大将谭政的家。
出生诗书之家
******的第一任秘书
2009年5月16日早上,我从湘乡市乘车来到楠香村。楠香村地处沉香冲。冲,是湖南的方言,就是“山里的平地”的意思。沉香冲中有楠竹山,各取一字连为村名,就有了楠香村这个村名。
村书记李志方接待了我。这是个热情的小伙子,他说吃完早饭领我到村中转转。同时,送我一本《谭政大将人生之路》让我看。
早饭后,李书记领我来到了谭政故居。准确地说,算是故居的遗址。因为这里只有一幢土房而已,四周是荒地。
李书记说:“解放后,村里一直没有小学校。1968年,正是谭将军遭受****四人帮迫害得最严重的时候,可是,他忽然想起村里没有小学的事,于是托人捎话来,要用他的老屋拆掉改成学校。上百间房子都没有了。现在剩的土屋,是他们家老宅中的附属建筑。可能是仓房吧。”
谭政的远房侄子谭成生,今年76岁。他说:“我们楠香村共有1153人,多数姓谭。是明朝年间从茶陵迁过来的。”在他的记忆中,谭政的故居是这样的——
位于楠香村楠竹山屋场,它北依蛇形山,南眺虎形山。一百多间土木结构的大院错落有致,分布均匀,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农舍。门前有10多棵参天的松柏,清澈的堰塘水从树下汩汩流过……
中厅大堂屋右边一间很大,是男主人谭润区的药铺、书房兼卧室;左边一间是女主人文氏的卧房;文氏卧房后面过天井间也是两间卧房。
1906年6月14日,谭政出生在妈妈文氏的卧室里。祖父给他起名谭世名,老人希望孙子能够“一世留名,光宗耀祖”。谭政的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立第二高小的教书先生,祖父去世后,父亲回到了家中掌管家业,被族人推为楠竹山村谭氏家族的族长。
谭政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六个妹妹。6岁至10岁期间,在本村私塾启蒙读书,11岁又到相邻的二都乡柳树铺村继续读私塾,16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19岁毕业回到家乡七星桥族立初级小学当教师。这位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青年立志与旧中国决战。
1927年7月,在内兄陈赓的感召下,毅然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投入到伟大的北伐战争中。
当年9月,谭政参加了******领导的秋收起义。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个月后,1928年2月,他成为******的第一任秘书。
楠香村的百姓对谭政有很深感情,多少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去动他故居的半点土地。他们在等待重建谭政纪念馆的那一天。
关于重建将军故居纪念馆的计划,李书记说:十多年来,我们努力保留着故居的原貌也是这个原因。只是我们资金不够。故乡人很想念他,他对故乡的爱,真诚又温顺。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来,可是,在乡情面前,他温顺得像一头小牛。1 979年,我们送他一点茶,他都非要给钱不可。这个人太好了。人中的典范。
极力反对“放卫星”
强调“三要三不要”
谭政离家多年,他无时无刻不挂念家乡父老。
1949年8月,第四野战军第45军、46军和49军浩浩荡荡挺进湘乡,作为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同志军务实在繁忙,不能够回乡。但他惦记着家乡的解放情况。当他得知大军于8月13日解放湘乡后,他高兴极了。特地从中南军区总部驻地给家乡新生的人民政府打电话,他说:“我祝贺乡亲们,你们从此就将过上好日子了!”。
1959年2月21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的谭政大将,回湘乡。他这次回乡,是受党中央委派,对农村经济工作做调查研究的。老家,从1927离开那年算起,他已经有32年没有回来了。
53岁的将军,确实有种“少小离家老大归”的喜悦。他坐在军用吉普里,隔着喜泪看家乡的一切,多么可亲,多么新鲜。
突然,他脸上的喜悦不见了。
县城左前方5公里之外的东台山上“苦战三年,改变湘乡面貌”10个大字格外耀眼,10个字占据了东台山的一半。
将军一看就明白了,这又是全国流行的假大空“放卫星”。终于,他忍不住发问了。见实在瞒不下去了,湘乡县的领导只好如实向他汇报了。
大标语诞生于上一年,即有名的******1958。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湘乡也不能不沸腾一下。为了鼓舞全县51万人民的干劲,县委也学了别的地方弄宏伟口号的办法。于是,领导们决定由一中、二中两所学校的全体师生来修筑这幅标语,2000多名师生在山上安营扎寨,日夜奋战2个多月,每个字直径100多米,笔画粗10米,10个字占地80多亩,砍掉树木30000多株,用石灰3000多担……
这哪里是鼓劲,这不是劳民伤财搞破坏吗?这要花多少钱哪,可这又有什么用啊?
素来讲究实事求是的谭政,听到这里,刚才的喜悦全没有了。他严肃地说:“这条标语称得上世界第一,如果你们的生产也能创世界第一,那就要你们到中南海领奖啰!”
干部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22日,谭政提出要看看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他讲的“吃饭不要钱”、“群众十分满意”的“公共食堂”。
这天中午,谭政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东风公社雅苗大队。中午,他走进了食堂。将军看到一碗白菜心,一碗猪肉,一碗鱼。谭政觉得还错,他一边吃边说:“公共食堂办得不错嘛!”他发现,村干部不让群众挨着他吃。他就主动走到堂姐谭四姨的桌旁,坐下,和她一起吃。
见他过来,谭四姨眼泪就流了出来,说道:“我的弟弟,这都是搭帮你的福呀,平时哪里能吃这个?”
他听明白了,这又是做样子。他给这位堂姐擦去眼泪,劝道:“哭什么?有社会主义保障,不要怕!”
这时,在食堂工作的侄孙谭常忠说:“爷爷,我说实话吧,大伙是真的吃不饱呀。”
谭政说:“你们再坚持一下,过两年就好了。”接着,他又与其他公社的社员唠,倾听他们的意见,一一地记在本子上。
听说月山公社数千人正在大修水库,谭政非要去看不可。
23日上午,谭政登上16米高的水库大坝,眼前确实有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红旗在迎风飘扬。工地负责人兴奋地向他介绍说,全公社的社员,除了起不了床的、吃不下饭的,男女老少都上阵。社员们干劲冲天,夜以继日,晚上点着灯、打着火把干。
谭政听了这样的描述,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说:“群众越是有干劲、有热情的时候,你们当干部的越是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吃不饱,还要这样夜以继日地干,身体吃得消吗?如果把他们都累倒了累病了,甚至出了人命,修这个水库还有什么意义?你们记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连续三天的调查,谭政看到了家乡最真实的情况,他准备回京向中央汇报。临行前的24日,应湘乡县委的要求,谭政在县直属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上讲了话。这就是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三要三不要”他对大家说:“思想要求实,不搞虚假、浮夸;工作要扎实,不搞形式主义;作风要民主,不搞强迫命令。”
多少年过去了,湘乡的干部群众仍铭记大将军的话。在他们的生产建设上,一直走一条求实的道路。这是谭政留给家乡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故乡人送茶来
大将军坚持要付钱
粉碎“******”后的1979年,谭政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这年的2月,他到长沙视察工作。
谭政住在长沙的蓉园三号,凭窗南望,老人家想到了老家湘乡。又是20多年没回去了,他想那里的乡亲。
湖南省委接待处的彭处长看出了谭政的心思,马上给他介绍湘乡的变化,“首长,您的家乡现在变化可大了。新建了水泥厂,还有啤酒厂。农业生产更不用了说了,又建了新水库。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谭政的秘书佟印听了,马上说:“首长,现在既然到了家门口,我们就回去一趟看看吧。”
谭政听了,说:“我是想回去看着,可是就担心我一回去,家里人知道了,会利用我这个关系向政府提这要那,这不就给县政府添麻烦了吗?算了,以后再说吧。”
彭处长说:“首长,你放心,我们保证不惊动当地政府。”,谭政想了半天,说,你们可要说话算数。
谭政还是不放心,回湘乡的前两天,他请湖南省委接待处给湘乡县委办公室发出通知,交待湘乡接待他有“四不准”:不准组织人员迎送,不准设宴招待,不准送情送礼,不准住外边的招待所。
5月28日,出发前,谭政特别叮嘱佟印:“告诉县政府的同志,这次来湖南,我只是回去看看家乡的建设和变化,千万不要通知我的亲属,免得她们打我的旗号找政府的麻烦。”佟印爽快地答应道:“好的。”
回到久别的湘乡,谭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工厂、学校、剧团、到水库实地考察,还特别抽出时间来听取了县政府的工作汇报。
当天中午,湘乡县委负责同志考虑到是接待老将军的第一餐,就多安排了几个菜,还摆上了酒。谭政见了,脸绷得紧紧地,他严肃地说:“你们的情谊我领了,但不按我的要求办事就要批评,我谭政的嘴历来不馋,今天中午吃几道菜,其他的留到晚上吃,摆上来的酒请收起来。”县委负责同志只好按他的意思办了。谭政这才高兴地说:“这样我就吃得安心,你们也陪得放心,老百姓也就会欢心,不然的话,会让我谭政脱离了百姓,老百姓的钱不能花在吃喝上。”
这一次,他在家乡住了三天。
谭政对东山学校一往情深。
1959年2月,回乡的时候,他就来东山学校一次,很多老教师还记得他20年前的音容笑貌。
那天,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蓝棉衣服,戴着一顶洗得有些发了白的帽子,健步走进久违了的父老乡亲之中,向大家问好。他对师生们说:“湘乡是毛主席的外婆家,东山学校又是毛主席读书的地方,你们要为湘乡争光。要把东山学校办成一所有名气的学校,学校要多出人才,要多出高素质的人才。”
说罢,应大家要求,挥笔题词:“努力学习,做一个******的好学生。——东山小学校留念。”
与师生握手告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说:“你们不要忘记这是毛主席的母校,学校管理一定要严,教学要严,严才能出人才啊!”
谭政将军对这所学校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是他的母校。1923年他16岁时,成功考入这所闻名三乡的学堂。说起来,******还是他的学长兄呢,不过,这时的******已离开学校12年了。第十六班的学生谭政在这里不但学习了文化知识,而重要地是学习了革命。他在这里阅读了《新青年》、《湘江评论》、《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书籍,东山学校是谭政革命的起点。
所以,这次回乡,东山学校仍是他必去的地方。进了校门,他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看,听老师们讲课,看学生们的作业本。当他看到孩子们个个小脸红扑扑的时候,他高兴极了。他说:“这回是真吃饱了。我放心了。”
湘乡县委请谭政看了县花鼓剧团演出的《追鱼》,他非常高兴,好久没有看到家乡的花鼓戏了,那个韵味那些个架势,让他感受到了三湘大地浓烈的乡情。
演出结束后,谭政高兴地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还给剧院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大字。
愉快的三天很快过去了。
谭政依依不舍地踏上返程。
湘乡县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将军的深厚感情,他特意给谭政送上了5斤茶和5斤烘糕。
谭政笑了,他说:“中央三令五申,我们党的干部不能请客送礼,不搞特殊化,我们领导同志都要模范遵守才是。所以呀,这个礼我不能收,我谢谢家乡人民对我的好意。谢谢他们。”
县政府的同志只好把这些小礼物交给省委接待处的彭处长。
谭政回到长沙的蓉园三号后,发现了那些礼品。他很不高兴。彭处长连忙解释说:“谭老,是这样,县政府的同志太热情了,送您的东西硬放在我车子里了,家乡人民的一片心意,请您老收下吧。我怎么好拒绝他们呢,您也不好不拒绝呀。人们都说,最重莫过于乡情呀。”
谭政说:“家乡人非要给我送烘糕、送茶叶,那就按价给钱给人家,我就带回北京去;如果不收钱,那我什么都不要。”
说罢,他转身对佟印说:“佟秘书,你代我付款给县政府。”并对彭处长讲“下不为例!”
佟印马上按谭政同志的指示去办了。这件事,佟印以为就过去了。
可是,当天中午的时候,谭政敲开他的门。
“你付钱给县政府了没有?”谭政问。
“付了。”佟印说罢,拿出了付款的单据。
谭政放心地点点头,忽尔,他又追问了一句:“你付了多少?”佟印说:“付了15元,我估计差不多。”
谭政严肃地说:“差不多是什么意思?这不行!不能随便收人家的礼品,这是我们党的纪律,我们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你快去,再付15元,并且代我表示歉意,谢谢我的乡亲们。”
牢记将军嘱托
故乡经济实现腾飞
1959年2月,谭政将军对故乡讲的意味深长的“三要三不要”,即“思想要求实,不搞虚假、浮夸;工作要扎实,不搞形式主义;作风要民主,不搞强迫命令。”至今仍是湘乡人民开创进取的法宝。
在农业经济上,湘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有耕地66万亩,是全国粮猪生产百强县(市)。建有优质水稻、畜牧、水产、水果、经济林等五大类农产品基地;分割肉、皮革、饲料、蛋品已成为全国的集散地;大米、生猪、茶叶、干椒、火培鱼等饮誉海内外。
湘乡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有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0万。建材服饰、烟酒副食、电讯汽配、五金交电等专业市场,规模甚大,生意兴隆。“南拓北进”工程正在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在城区东以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教育园区等板块构建成东山新城区,在城区北正在建设省级工业园区和现代化物流园。
发达的科教,是湘乡的腾飞的翅膀,是全国文化先进市、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有260余所中小学,2所省重点中学,每年考入全国各类大学就读本科以上的学生在1500人以上。有3个较大规模的科研机构,24个专业协会,获得500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专利。
楠香村呢,它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生态农业。李志方说:“1988年11月6日,我们全村人看了电视上播的大将军逝世的消息。那时,全村人发誓,好好干,给我们村里走出去的大将争气争脸。现在每年都要有成百上千的人来看将军的故里,看的什么,是传统,也是发展,而这些都谭政将军带我们这些乡亲的。谭政是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他生前没给我们什么物质上的特殊照顾,但是,他的精神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他回乡时除了讲过三要三不要,还讲过我们共产党人最高的政治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句话,对我们基层党务工作者来说,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