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认为,期望值是指人们希望自己所做或所想的事情达到成功的一种比值。实际上,同事之间也是如此,对他的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因为他毕竟不是你,怎会了解到你究竟有什么样的需求?刻意要求同事,非但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增加了压力。同事不同于朋友,他们永远也不会像朋友那样对你关怀备至,如果对其期望值过高,到头来你还是一直站在被伤害的位置。
张芬五年来共换了四次工作,而每一次她厌恶工作的程度都比前一次更深。“这里的组织根本就不完善,”张芬在做前三个工作时都这样说。
“在这里,我不会有任何发展。”这是张芬在离开第四个工作岗位时的一句评语。
第四份工作结束以后,张芬决定安定下来。她特意选择了一家很大规模的多元化公司,因为这样她可以选择不同的事业途径。当张芬决定接受这家公司为其提供的职位时,说:“贵公司对我吸引最大的是生产部门,这是业务的神经中枢。”
然而没到三个月,张芬就和同事发生了争执。她对同事小赵的某个项目充满不满,于是就告诉她:“你的想法很荒谬。”然而,她的建议没有得到小赵的采纳,这让张芬很是窝火。
“那个女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我给她建议是为她好,我希望她能做到完美!”
张芬如此评价起同事。很快,小赵得知了她的话,心里自然也很恼火,两人因此陷入了“战争”,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儿产生争吵。这种频繁而又长期的摩擦,不仅发生在张芬和小赵之间,也开始发生在张芬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上。
然而,对于还是新人的张芬来说,她怎么可能“斗得过”已属于元老的小赵?没过多久,她就因为太过压抑,离开了这支团队。
不可否认,张芬的出发点是为团队着想,然而因此就要求同事做到某种程度,这显然是不得当的。在与同事的交往中,一定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这样我们才能融入团队。
要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对人情世故的把握程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运筹帷幄。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及时地根据不同境地和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适时地采取相应的举措。同事之间存在隔阂是正常的,而化解同事给你带来的压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不要对其有过高的期望值。同事毕竟是同事,永远不会像朋友那样与你亲密无间。
8.保持距离是最佳防护
在亲密的同时保持距离
梁思成是中国伟大的建筑家,他一生爱国,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建筑专家。1945年,梁思成来到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上。在清华大学,梁思成因为教育风格独特,为清华校园带来了亲密有加、但又适当保持距离的清新之风。
在清华大学教学期间,虽然梁思成除了教书,还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每天都在繁忙中度过,但他依旧不忘和学生们时常交流、沟通。他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
不但在课堂之上,课外之时,他也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都会引导他们去研究。
著名建筑学家梁友松曾是梁思成的学生,他至今仍不能忘记上学时梁思成和他们在一起的情形:“那时四个年级在一个大教室里,我和比我高的四个年级的同学老混在一起,一道听梁先生讲课,一道和老师过节联欢,一道进城去游行。所以虽然在年龄和学识上有差异,但这四个年级的同学感情竟如同班一样。我后来觉得这正是梁先生施教的方式,一方面学术民主,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让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取他人之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质朴的学风:不苟同、不固执,也不拘泥,心胸开阔,接纳百川。”
梁思成和学生的关系虽然处得很好,但是,梁思成在亲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和同学们保持一定距离。他是不赞成那些少数艺术家所谓不修边幅的习气,他认为那是一种散漫的、不负责任的习惯。梁思成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因此,即便私下他和同学们玩得如何,但在工作的过程中却绝不和同学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公私分明的分寸拿捏得很好。
正是和学生保持了不远不近的距离,学生感到了梁思成身上那种老师的威严,因此钦佩有加。也因此,梁思成所带的班级真正做到了“团结活泼,严肃认真”,他的学生中也诞生出了诸多优秀的建筑学家。
梁思成的这种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身在职场的我们,在与同事、下属建立亲密的关系之时,也同样不能忘记保持距离。因为,亲密一旦过了头,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在老同事眼中,他们会认为你过于不拘小节,言行松散;在异性同事面前,他们会觉得你太过随便;在下属眼中,他们又会觉得你没有一点领导样,因此不把你放在眼里。
一旦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这个团队又怎会拧成一股绳?所以说,在亲密的同时保持距离,这才是与团队完美衔接的关键。
与很多幸运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海龙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超强的工作能力,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很快,领导发现他思维敏捷,文笔流畅,对工作管理也很有一套,非常欣赏他,调他去办公室从事行政部门工作,认为他在管理方面会更合适一些。
海龙本来就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加上刚走出校门思想单纯,就和办公室里任何人都称兄道弟,心里不藏话,有什么说什么,和人打得火热。很多人都觉得,正是海龙的到来,这个团队仿佛更加充满了活力。
这天,趁工作之余,同事们又在一起聊天,小王说:“我都来公司两年了,官当不了还不说,就连工资都不见涨,真是郁闷。”
海龙热心地说:“没关系,只要自己努力做,领导会知道的,工资也一定会涨的。你看,我刚来公司半年领导就给我涨工资了。要不你们晚上来找我,我给你们分析分析咱们领导的特点。当你了解到这些了,加薪就肯定没问题!”
听到这里,所有人一愣,接着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后来年终评先进模范时,海龙居然一票未得。他很疑惑:“单位里有上百名员工,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投我的票?平时和同事关系还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这个案例中,海龙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说了那些不该说的话。这一切,都是由于和同事太过亲密,结果忘了禁忌造成的。我们要明白:同事与同学、朋友不一样,同事都是成年人,大家都有各自的思想,关系也往往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
简而言之,同事之间都有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掺杂了个人感情。表面上大家同心同德、和和气气,内心里却可能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因此,我们对同事太过热情,反而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结果被他人利用。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认识“团队交流”。在与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同事之间不要“口无遮拦”
“老板是和我抬杠,真不知道我哪里得罪他了!”
“为什么他总是和我作对?这家伙真讨厌!”
在办公室里,我们经常会因为某种问题,向同事如此抱怨。表面上看,这样的话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话语是职场中的“软刀子”,是一种杀伤性和破坏性很强的武器,会让单位里的其他同事对你产生一种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试想,如果你的身边天天有一个咒骂老板的人,你敢和他在一起吗?
要是到了这种地步,相信你在这个单位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所以,即使你的心里话再多,也不要口无遮拦。
2).同事之间最好不要有金钱来往
俗话说:“如果你想破坏友谊,只要借钱给对方就可以了。”常人几乎都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向别人借来的钱很容易忘掉,借给别人的钱,经常记得牢牢的。如果你总是向同事借钱,那么久而久之,同事不免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对你感到一丝反感。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小向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因此都愿意和他交往。但是慢慢地,同事们发现小向有一个毛病,这个毛病让很多同事头疼得甚至远离他——爱管人借钱。无论是关系很好的同事还是关系一般的同事,小向都能随便开口向他们借钱。有时同事的确身边没带钱,小向就会当面埋怨同事不够交情,觉得都是同事一场,怎么借点钱这么困难!
这天,小向又向小王借钱,因为自己刚发奖金,小王不好推辞,只好借给了他。而小向也说得好好的:“下周一就会还给你!”
然而到了周一,小向却根本没提钱的事情,相反还在办公室里向其他人借钱。小王立即对他产生了反感,认为作为同事,竟然和自己玩这一招,简直太过分了!
这件事很快在同事之间传开了,小向的人气急剧下降,没有人再愿意与他在一起。因为太过苦闷,半年后他也只好选择了离职。
无论我们与团队的其他人如何友好、如何关系“铁”,也不要轻易提及“借钱”二字。借到了几百元是小,但损失了团队中的友谊,这才是大!当然,如果你着急用钱,必须向同事借钱,那么不妨和同事说清楚用途,同时写上欠条,这样出现误会和摩擦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