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人曾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国,神话、宗教向来与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宗教圣地和宗教人物活动场所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宗教文化遗存之地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的佛教和道教活动多活跃于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风光秀丽的山岳地带。尤其是名山幽谷,宗教活动最为集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就是这种印记的真实写照。目前,世界上的宗教以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有代表性,在我国,尤以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其次是道教,它产生于中国,也主要分布在中国。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都是极具宗教情趣的名岳。神话、宗教旅游资源也是森林旅游的一个重要景观,除了名山名岳之外,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对旅游者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神话传说与森林旅游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神话条目的定义是:“神话是原始公社时期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作品。”神话传说是产生于氏族社会的口头艺术形式,它的历史非常古老。辽阔的神州大地,孕育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华夏文化,我们的先祖在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在孜孜不倦的精神探求中,他们对自然与社会之谜,一度通过神话传说来加以解释。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一、神话传说的产生
什么是神话?马克思曾做出过精彩的论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我们可以解释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和传说一直有紧密联系,同时又有明显区别:从产生时间来看,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从理性层面看,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从事实层面来看,神话完全属于虚构,而传说尽管与事实并不完全符合,但是总有部分事实的存在。当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神话就向传说迈进。
人猿揖别以后,人类开始向文明的领域不断迈进,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远古的时候,人类将耳闻目睹的各种现象,用近乎荒诞的想象幻想出许多神秘怪异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当先民们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文明就产生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不经的,但是,对初民来说,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条件而言,却是合理的解释。
神话传说的产生情况与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在生存斗争中经常受到洪水、大旱、凶禽、恶兽等的侵袭,又因知识水平低下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种种复杂变化,于是他们以为宇宙间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对自然力加以幻想和神化。第二,原始人类为更好地生活,他们与自然作不屈的斗争,于是就创造了歌颂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的故事。第三,原始人类对自然界感到迷惑或惊奇,对民族始祖和人类文化的来源也希望得到说明,于是产生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字、医药等起源故事。
二、神话传说的分类
在寻求宇宙起源和民族起源的答案中,每一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答案,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山海经》。是从战国到汉代初年,经多人编写而形成的一部古书,书中的内容以记载神话为主,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除保存大量的神话外,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诸如宗教、哲学、民族、历史、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药等,可以说内容包罗万象。据统计,全书共记载神话400多个,还记载100多个邦国,550座山峦,300多条水道以及邦国的地理风土,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8篇,140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102个。如《黄帝篇》有19个,《周穆王篇》有11个,《说符篇》有30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开辟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开辟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反映原始人类对天地来源的认识和想象,又称创世神话。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在我国关于天地如何而来的神话是“盘古开天”。这个神话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据传,太古时期,太空中漂浮着一个巨大的星球,在无边无际的和暗中运行的这颗星中,有一个叫盘古的人,他不能忍受黑暗,企图从中解脱,于是用神斧劈向四方,最后,巨星变成两个半球,盘古头上的一半变成气体,逐步上升,脚下的一半变成大地,并不断变厚,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死后,世界从此出现了光明与生机,他的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海洋,毛发形成花草树木,他的呼吸与声音分别变成风雷,他的欢乐与忧愁变成了晴天与雨天,他的头部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为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约恒山,他的双足则变成西岳华山。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在我国神话体系中,盘古是一个创造世界的神,但是主宰这个世界的是另一位神,这就是玉皇大帝。
(二)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古人以特有的幻想形式对自然万物来源作出种种解释。这类神话故事广泛而庞杂,从日月的出现到风雨雷电等等在生活中所习见的自然现象,都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来解释。在我国自然神话中,最著名的分别为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女娲造人。女娲造人是汉民族始祖神话的典型代表。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后世人把女娲奉为“神媒”。《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女娲补天。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共工用头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人类始得以安居。
后羿射日。传说蚩尤被杀之后,东夷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夷各部族的历史使命。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天上有十个太阳,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森林着火、河流干枯,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其温度适宜人们居住。
嫦娥奔月。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飞到月宫后,嫦娥感到月亮上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三)英雄神话
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
夸父逐日。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夸父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大禹治水。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神农尝百草。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中国的太阳神,三皇五帝之一。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三湘四水,曾是远古中华民族创始人——炎帝神农氏的领地。炎帝神农氏在此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践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患病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药,并且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
三、神话的内涵分析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创作。原始初民在探寻世界起源、自身来源的同时,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我国神话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神话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产物。神话产生于“人民少而虫兽多,人民不能胜虫蛇”的原始时代。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矛盾是人同自然的斗争。原始初民对自然物质,对自然灾害不了解,他们没有“人定胜天”的想法,在自然面前他们是渺小的,在灾害面前往往束手无策。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展开残酷斗争。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时代,他们与自然斗争的武器之一就是“神话”。这既是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神话产生的土壤。我们从“射日神话”中看到了弓箭,看到了石器的影子,从图腾神话中看到了野兽的影子,由此可以推断,产生“射日神话”和“图腾神话”的年代是狩猎处于主导地位的父系氏族时期。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不管神话的想象多么离奇,贯彻始终的总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主题。比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
第二,神话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在原始初民的心目中,神话的想象必然伴随着神话的形象,一切神化了的自然力又是形象化了的自然力。神的形象首先是人的形象,因为“神是仿照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这种想象,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这是一种物质化了的形象,由此造成一群群物质化了的神。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原始初民表达任何一种思想都要借助于具体的物质即具体的形象。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初民把对英雄人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灾害及人间凶恶势力的憎恨,通过奇异的想象进行虚幻的加工夸饰,形象鲜明地体现在神话之中。情感、形象和想象,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