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62亩,以水为布局主题,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其突出特点是充分采用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非常巧妙地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和布局。它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1961年,留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的,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建筑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御书三字匾牌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园林中的建筑及其旅游价值
园林中的建筑种类浩繁,最常见也是最有特色的是亭、台、楼、阁、廊、桥、榭等建筑。
(一)园林中的建筑
1亭。是中国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很早就出现在造园中,它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其特点是:四围开阔,造型小巧,是园林中常见的一种“点景”手段,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
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湖南长沙爱晚亭(1792)、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1792年,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醉翁亭
改名“爱晚亭”,经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抗日战争时期爱晚亭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台。它可以是单独的建筑,也可以是许多附属建筑物的台基,有些是连建筑物都没有的台基。《尔雅》“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故“台榭”时常连用。如《礼记》“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处台榭”。据中国史籍记载,比较有名的台建筑有:商纣王筑的鹿台;周文王的灵台(在长安西北40里,高2丈,周420步);春秋战国时期楚灵王的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河南登封观星台等。其作用在于或眺望游览,或传递烽火,或观测天象等等。
河南登封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为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由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在周公姬旦的测景台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文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观星台台体和有关文物进行了加固维修。1961年,国务院规定登封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楼阁。是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在中国,著名的楼阁很多,如湖南的岳阳楼、临近大海的山东蓬莱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等。
岳阳楼位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它高三层,达25.35米,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最。它是在三国“鲁肃阅军楼”基础上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才真正闻名于天下。
岳阳楼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建屡毁,光明清就毁了7次。现楼为1981年重建,楼址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蓬莱阁。位于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2800平方米,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秦始皇访仙求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古来即有“仙境”之称。
4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是园林游览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遮阳避雨,还像一条风景导游线,起到组织景观、分割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可以供游人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风景。廊的设计变化多样,按结构可以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面廊和单支柱廊。按廊的整体造型和地形环境等可以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水廊、桥廊。
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廊,代表了中国长廊的最高水平,全长728米,共273间,也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负盛名的长廊,1992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将其收录。廊的一边是平静的昆明湖,另一边是苍翠的万寿山和一组组古典建筑。
5榭。它是建在高台的房子,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园的水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
6桥。在中国造园技术上,桥的作用超过了水陆交通的功能,主要在变换观赏视线、点缀园林水景、增加水面层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等几种。在中国园林中还有一种特色园桥——汀步,指的是在浅水中按一定顺序布设块石,微露水面,使人快步而过,是一种古老的渡水设施,在造园上质朴自然、别有情趣。
(二)园林建筑的旅游价值
第一,既可点缀祖国山河之美,又可在旅游中作观景之点。清人施闰章在《愚山先生学余集》中曾评价道:
“山水之有亭榭,犹人之高冠长佩也,在补其不足,不得揜(掩)其有余。”
又如白居易对冷泉亭的评价,也是道出了亭台楼阁廊榭在点缀景象的奇妙作用: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第二,亭台楼阁不仅是观景之点,同时又是休憩之所。如董必武在《坐观瀑楼中对雨》诗中就揭示了黄山观瀑楼在观景与休憩两方面的妙处。
“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
第三,亭台楼阁,隐于山林,峙于江滨,不仅利于游人观景休憩,还可以使游人养精蓄锐,舒畅精神,陶冶情操。如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写道: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四、园中游——景象与导引
1景象要素与景象导引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谓“因景设路,因路得景”,充分体现了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关系问题。景象要素具备观赏的价值,导引具备游园的实用价值;要素是游园实用的基础,导引又是观赏的组织。两者根据游园的条件,不时地相互变化。如一条画廊、一架桥梁、一座凉亭,既是观赏对象(突出要素的实质),又是游览的途径(突出导引的实质)。
景象。园林艺术中的基本单位,园林艺术的思想内容和实用内容通过景象表达出来。它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其空间性表现为景象诸结构要素的并存关系,以及诸要素本身所固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广延性;其时间性表现为景象诸要素的四季、晨昏、晴晦等各种形态的交替关系以及景象导引程序的先后持续性。它由景象要素和景象导引两方面组成。
景象要素。它是景象结构的物质基础。一座园林,其实用功能的性质及设置情况,其风景面貌,是山景园还是水景园抑或山水园,主要为景象要素所决定。景象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其中自然要素是主导方面。
景象导引。它与景象要素相依并存。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景象要素融汇一气而体现园林思想与实用的全部内容。导引是园林中起决定作用的组织要素,景象诸要素的组织化都要依赖其实现,它决定诸景象空间的关系,组织景面的更替变化,规定诸景面展示的程序、显现的方位、隐现的久暂以及观赏距离。它分为途径与掩映两个方面,其中途径(游览路线)是主导方面。
2途径与掩映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景象结构中,途径活跃思想,给掩映以情趣——掩映所决定的疏密错落,远近衬托,高低呼应,隐现更迭……所决定的景象组群的静止的布局,只有通过途径这一运动的因素,才产生序列,从而显示园林思想,产生情调的变幻,左右游兴。掩映固定着基础,使基础给途径以形态——游客在登山涉水,游行与休憩的活动过程中,实际凭借的途径,无论是通路、庭院、场地、盘道、踏跺、洞隧、峡谷、桥梁、游廊,以致堂、榭、亭、轩、楼、阁等等,其本身就包含着虚实隐现的效果,即依赖于掩映而存在。
途径。它联系着为掩映所固定的诸景象空间,与掩映共成导引,从而组织景象关系,它直接联系着游客,安排游览进行的路线和园居活动的位置,配比连续与不连续观赏(动观和静观),从而组织园居也组织游兴。途径包括通路和停点,通路提供游览交通并组织连续观赏(动观);停点安排园居生活并组织定点观赏(静观)掩映。它是途径的环境,也是观赏空间的构图。掩映固定着诸景象要素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景象空间的划分及主次配置,都依赖掩映的作用。
五、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征
从人类的历史上看,造园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尤其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要解决广袤的大自然的原生态美景如何朝夕与人相伴的问题,古人想到造园,通过堆土、叠石、理水在远离山林的环境或者山林中创造人间美景,形成了人化的自然。我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点如下:
(一)咫尺山林,多方胜景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在模仿自然中,通过人们的艺术加工,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与纯自然的美景不同,造园在场地与景观方面不可能是原原本本对大自然的复制,所以小中见大、实中求虚,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重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