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嗣位后,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继承父志。准备伐商,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为辅佐。帝辛三十一年,在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军队,进行伐商演习。帝辛三十二年,联合庸、蜀、羌、微、卢、濮多部落,率兵车300辆,虎贲军(近卫军)3000人,甲士45000人,渡孟津,誓死伐商,与商纣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商兵倒戈,纣王大败,逃奔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率军占领了商都,建立了西周王朝。
入殷后,武王平反冤狱,表彰贤臣,散发钱财,收揽人心,对投诚的微子复其位,并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让他统领原王畿一带的殷民,以殷治殷。同时封其弟管叔、霍叔、蔡叔于殷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蓟(今北京西南)为燕,封姜尚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为齐,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在位7年病逝。
姬满(前976-前922),即周穆王,周召王子,继位时已50岁,在位55年,重修文王、武王之道,天下安宁。曾西击犬戎,俘虏五王,并将部分犬戎迁到太原,开辟了通往西北的大道。还东攻徐夷,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汇合诸侯,伐扬越至九江。为解决诸侯间的争端,命甫侯修订刑典。后世传说他曾周游天下,西游至昆仑山,见过西王母,前进至西北大旷原。《穆王天子传》即写他西游的故事。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王。穆王时所作的《吕刑》,是流传下来我国最早的法典。
姬宜臼(前770-前720),即周平王,周幽王子,东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51年。周幽王死后,他外爷申侯联合鲁、郑、秦、许等国诸侯拥立周平王即位。为避犬戎的侵扰,东迁都城到洛邑,建立东周。此后,周王室日渐衰微,齐、楚、秦、晋等诸侯国日益强大,以强并弱的局面无法控制。天下共主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周王室的事务时常受到诸侯的干预。后传位给孙林。
姬林(前719-前697),即周桓王,周平王孙。东周第2王,在位23年。在位时郑庄公来朝时受到怠慢,因而生怨。后来郑又与鲁换取许田,因此处有周公庙,激怒了桓王,郑和周王室矛盾激化。公元前707年,桓王出兵讨伐郑国,却被郑军所败,射伤其肩,也无可奈何。后传位给子佗。
姬佗(前696-前682),即周庄王,周桓王子。周惠王祖父,东周第3王,在位15年。前693年,周公黑肩想谋杀他,而另立王子克,他诛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奔异国。后传位给子胡齐。
姬胡齐(前682-前677),即周厘王,周庄王子。周惠王之父,东周第4王,在位5年。即位3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公元前678年封曲沃武公为晋侯,后传位给子阆。
(第四节)魏惠王近祖
魏绛,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绛,谥号昭子,魏罃的9世祖。春秋时晋国卿,魏绛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前559)。据《春秋左氏传》,晋悼公元年(前573)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晋悼公4年(前570),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以示惩罚他。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杨干之仆,就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绛。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执法完毕,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但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为人阻挡。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晋悼公四年(前369),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
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
经过他详细的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使魏绛和戎。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前562),仅短短的8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
8年之中,9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对悼公说: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方才接受。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据《左传》襄公九年(前564),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十年(前563),与士鲂戍梧及制。十三年(前560),佐栾魇将下军救寺。十八年(前555),与栾盈以下军克寺。《左传》襄公九年记及率军作战时即有“魏绛多功”之语,可见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可惜因史料阙佚,不能知其指挥军队的详细情形。
此外,魏绛居功不傲,不但8年之中9合诸侯不居功,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仍甘为赵武之佐。他曾请悼公赈济贫民,以安军心,解民困。所有这些,都彰显他难得的品德。
魏舒(?-前509),姬姓,魏氏,名荼,即魏献子,魏罃的7世祖。春秋后期晋国大夫,着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军步战的创始者。魏舒方阵早于古希腊的多立斯(Dorians)伊菲克拉特方阵11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方阵。
魏舒侍奉晋昭公。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称为6卿。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舒主持国政,魏氏从此成为晋国主要的家族。魏舒在晋国执政6年,展尽才华。提拔重用人才,把魏军建成当时的一支劲旅。提倡改革,6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发展实力。韩、赵、魏的改革尤为彻底。奠定了日后3家分晋魏国的基础。
魏舒的成名之作——太原之战。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夏,山戎部落进犯中原,魏舒及荀吴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及和群狄,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太原四周,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魏舒感到戎狄是步兵,己方是兵车,在山地作战,兵车机动困难,难以取胜。于是出谋“毁车为行”,把兵车改造为步兵,改车战为步战。即把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甲士3人,5乘共15人),改变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变成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互相配合的步战阵形。
荀吴的宠臣不肯舍车就步,魏舒当场把他斩首示众。长于步战的戎狄军队,耻笑晋军的失常之举。魏舒利用敌军的骄傲和麻痹,乘对方尚未列阵,便挥军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大败敌兵,取得了胜利。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志。
晋定公三年(前509年),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在今河南洛阳)为成周筑修城墙。他把事情交给了韩献子和原寿过,自己跑到大陵泽(今河南获嘉县西北)去打猎,放火烧荒,回来死在宁(今河南获嘉县西)。谥献子。
魏斯(?-前397),姬姓,魏氏,名斯,谥号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惠王的祖父。公元前446年,继魏桓子位,执政50年。在他执政过程中,东周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公元前403年,晋大夫韩、赵、魏三氏,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脱离晋国,成为独立的封建国家,取得了与晋国一样的地位。魏斯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晋国大夫变为魏国第一代国君。
魏斯是一个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于一身的独特人物,具有讲求实际的求实精神,根据治理国家的需要,对儒、法两家思想,择善而从。他既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闻过则喜,又起用一批法家人物,特别是大胆任用李悝为相,率先实行变法,使魏国遂成为战国时代的首强,一度称雄于中原。他也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国君载入史册。
早在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晋哀公五年,魏桓子与赵襄子、韩康子共灭智伯,而分其地,三家势力更加强大,共执晋政,始称三晋,给魏文侯造就了施展政治才能的条件。
魏斯是儒家道德所标榜的榜样,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魏文侯归于《儒林列传》,并推崇说:是时独魏文侯好学。所谓好学,是指对儒家学说的尊崇,对儒家道德的恪守。《史记》多次记载了他向当时名儒、孔子的弟子子夏请教礼乐和经艺之事。子夏替他分析了古乐与新乐之别,以乐喻道,借谈乐向他灌输儒家思想,传授为君之道。田子方、段干木等都出于子夏之门,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史记》、《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记载了魏文侯拜田子方、段干木为师的事迹。魏文侯一次与田子方饮酒,席间乐人奏钟乐,他听出钟声不和谐,指出左边音高。田子方由此批评他不该将心思才智用于音乐,而应当专心致力于治理国家。并严肃地指出,“君今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宫也。”魏文侯虚心地接受了田子方的批评。
魏斯同段干木的一段故事,更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君礼贤下士的一段佳话。段干木为当时有才能的儒者,不愿做官。魏文侯欲见他,他竟翻墙而走,不见魏文侯。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住的地方,总要俯身伏在车轼,以表示敬重。魏文侯再三求见,段干木才与他会面,谈话时,魏文侯一直站着,站倦了也不肯坐,简直如毕恭毕敬的小学生。
魏斯还能闻过则喜。伐中山后封他的儿子于中山,翟黄指责他不封弟而封子,算不得仁君。他起初很不高兴,随后省悟翟黄说得有理,又喜欢他能直言,便拜为上卿。魏文侯的好学、礼贤、善纳雅言,是一般人尤其是国君很难做到的。这些美德,使他成为当时有名的贤君。
作为以贤明着称的国君,魏斯还善于用人,用而不疑。人们说吴起好色而贪,但在用兵打仗上很有才能,魏文侯便以吴起为将,进攻秦国,连拔五城,为西河守,一方为安。乐羊率领军队攻打中山国,很多人怀疑,攻击他,诬告信装满了一箱子,但魏斯信而不疑,终使乐羊大功告成。此外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这些人努力建功立业,为魏国的发达强盛作出了贡献。
魏斯对历史的重大贡献,是大胆起用法家人物,在魏国实行变法。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都是法家人物,魏文侯重用的李悝,更是一个法家代表人物。魏国的变法,便是在魏文侯的支持下,由李悝实施的。魏文侯和李悝把“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作为一项普遍原则付诸实施,这是社会制度上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改革。
另依靠吴起、西门豹等在操练军队、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使魏国政令统一,军力强大,领土不断向西向北向东扩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魏国遂成为战国时代的首强,一度称雄于中原。
为了保护变法成果,魏斯公布了李悝制订的旨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经》,用法律的形式巩固变法的成果。魏国的变法,开中国历史上变法之先河,开创了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的局面,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魏击(?-前371),姬姓,魏氏,名击,谥号武侯。魏惠王之父。历史上名声虽不及其父显赫,但在魏国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战国时期魏国文侯、武侯霸业,魏武侯是继任人和创建者,是位雄武过人的国君。魏武侯为太子时,受父亲魏文侯和田子方等儒家名流的教导和影响,遂成为一个明理识道也很注意自身道德修养的人。曾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前397年,文侯卒,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次年为魏武侯元年)。魏武侯不是只守父业,而是希望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元年,即助赵公子朔袭赵的邯郸。二年在安邑、五垣筑城。七年,又发动伐齐之役进军至桑丘(在今河北徐水县,本是燕地,为齐所占),九年又伐齐,进军至灵丘(据《通鉴》胡注,在今河北清河县)。
魏武侯在用人方面,不及其父,致使人才流失。
魏武侯一生中干得最大的一件事是灭晋,二十一年(前376)与韩、赵三国共同废掉晋国君主姬俱酒为庶人,瓜分其地,晋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故事的最后一幕,完成了魏文侯的未竟事业。魏国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