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当初那个小女孩从家里拿出一大杯牛奶时,除了让小男孩解渴外,她什么想法也没有。但是,她种下的善良的种子,却在若干年后,结出了善良的果实来回馈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她那一杯牛奶,也许就没有小男孩美好的未来,长大成人后的男孩如果没有成为专家,就不可能为同样长大成人后的女孩解除病痛,而所有的这一切,皆缘于小女孩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而她也因为这个善举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是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这句老话总是不会错的。
4.即使一无所有,也要学会分享
把一份快乐分享,快乐就会无限增值;把一份痛苦分担,痛苦就会缩减。
分享,是一个心态开放、思想解放、智慧绽放的过程,是尊重与合作,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分享,都离不开分享,都需要学会分享,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要学会和人分享。
黛比今年已经50多岁了,可是最近她身心备受打击,倒霉的事情接踵而至,丈夫刚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一连串的打击让她的心都碎了,她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每天都郁郁寡欢,躲在家里不肯出来。久而久之,她便得了抑郁症,甚至想自杀,去陪伴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就在黛比自杀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邻居发现了她并将她及时送到了医院,主治医生将黛比抢救了过来,并和她说:“虽然你现在失去了儿子和丈夫,但你其实很富有,不如学着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既然你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还怕失去什么呢?”
“可是,我什么都没有”,黛比心想:“我没有亲人、没有健康、没有金钱、没有快乐,能拿什么给别人呢?”为了听从医生的话,她冥思苦想,像自己这样一大把年纪的女人,还能干什么呢?
终于,黛比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喜欢养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她也没心思种花了,后来,花园就荒废了。于是,她开始种花,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很快她的花园就成了花的海洋,只要走过的人都会为这片美景而陶醉。
黛比的心情好了许多,但她觉得还不够,于是她把这些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帮他们把花插在床头的花瓶里,花香充满了整个病房。病人看到了黛比送的鲜花都非常的高兴,身体康复得也更快了。
后来,这些病人康复出院后,都纷纷给黛比写信和邮寄卡片。这些充满爱意的感谢信和卡片让黛比的心暖暖的,让她不再那么孤独和寂寞,久而久之,她的忧郁症竟不药而愈,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喜悦。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应该学会和别人分享,因为爱的分享是不需要你拥有什么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在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很多,因此最终的收益的不仅是别人,还有自己,就像谚语说的那样:“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
一个精明的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欧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将之培育在自己的花园里。他计划繁育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狠狠地挣一笔大钱。为了不让别人“分羹”,他还把自己的花园用密实的篱笆圈了起来,不准任何人接近。
第一个春天,名贵的花开了,特别漂亮,就像缕缕明媚的阳光。
第二个春天,花已培育出五六千株,但商人发现,花朵比去年略小。
第三个春天花已经繁育出了上万株。但令商人沮丧的是,这些花朵变得更小,花色也杂了,完全没有了它原本的雍容和高贵。商人不仅没能靠这些花赚上一大笔,还遭到了亲朋好友的讥笑。
无奈之下,商人便去请教一位资深的植物学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问道:“难道这些花退化了吗?可欧洲人年年种植这种花,大面积、年复一年地种植,并没有见过这种花会退化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植物学家跟着商人来到他的小花园,转悠了一圈之后,认真地说道:“尽管你的名贵之花种满了你的花圃,但比邻的花园却种植着其他的花卉。这样,名贵之花传授花粉时就染上了邻花的花粉,所以你的名贵之花失去了本色,一年不如一年。”
“把你的花种分给了邻居,让他们也种上这种花。”植物学家简洁而有力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尽管商人很不太乐意,但他还是照做了。
令人意外的是,次年春天花开的时候,商人和邻居们的花圃几乎成了名贵之花的海洋,这些花颜色典雅,雍容华贵,和在欧洲时一模一样。花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商人和邻居们都发了大财。
邻居们很感动,纷纷向商人表示感激,并敬佩地尊称他为“花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懂得分享的人,看似是在做一本“赔本”买卖,实际上却可以获得更多。因为一个懂得与别人分享的人,才能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所有的人才都会愿意与他在一起,这样一来,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人生之路自然也就越来越广阔。
5.因为懂爱,所以被爱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社会伦理,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幸福,让人生更快乐的法则。只有心里充满爱的人,才会得到家人的爱,在社会上才会受人尊重。
人们经常会谈起一个话题: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多数人都觉得,被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证明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地位。其实,不是我们在别人心里的地位越高,我们就越幸福,因为幸福来自我们对别人的爱。
如果仅仅从体验和享受来说,爱一个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有一种爱的本能,愉悦地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抚,并对他们报以发自内心的微笑,这就是爱,但是这种爱,还处在一种很原始很本能的状态。当我们逐渐长大,接触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之后就会发现,要想维持一段情感,无论是与朋友、爱人还是父母,都需要更多的东西作支撑,比如分享与付出、关爱与照顾、呵护与经营。而这就不仅仅是有爱就可以的,还要能够表达爱意、接受关怀、分享喜悦、化解矛盾……这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的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个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这其中,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等。而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的丰富以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加大,很多人对于“去爱”已经变得有些恐惧,不敢主动去爱,总是害怕受伤害。而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和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爱的渴求却在不断地增加,这样的一种矛盾,就造成了一种爱的不平衡,久而久之,心理上必然变得患得患失,而爱的能力也在不断的退化。可是,就像马云所说:“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要相信这个社会。”只有你相信什么,你才能得到什么。
爱,真的是一件神奇而美好的事物,它最神奇的一面就是让施爱者能够体会幸福。当你把爱的阳光传递给别人时,你的内心也被阳光照亮了。这种爱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爱的能力,不懂得爱别人,那么即使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再多的爱,我们也不会幸福,因为幸福是我们用真爱换回来了的,没有付出真爱又怎能奢望换回来真爱?没有真爱的内心只会让内心变得更加荒芜。
有一个人,他去找佛祖寻求解脱之道,他说:“我一直都是个不缺少爱的人,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爱我,可是为什么我一点都不觉得幸福呢?”
佛陀笑了笑说:“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爱你,那你有试过去爱别人吗?”
那个人说:“他们都那么爱我,根本就不需要我爱,我没有爱过他们。”佛陀说:“这就是你为什么不幸福的原因,要知道,欲得善果,必先种善因。无论你想得到多少爱,都必须要先付出,只有经过付出,你才能体会到幸福。就像我们想要收获树上的果实一样,我们必须先给树浇水施肥,然后在我们精心地呵护下,结出的果实才会更加香甜;当你想得到别人的爱的时候,就必须要先去爱别人,这样你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就像佛陀说的那样,要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爱,首先得学会爱别人,这样我们才会是幸福的,爱是相互的,只有用真爱换回来的才是幸福,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幸福,才会体会到相爱的甜蜜。
爱是一粒粒幸福的种子,只有舍得付出才会开出幸福的花朵,在芬芳众人的同时,最幸福最陶醉的还是我们自己。爱因斯坦曾说过:“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我们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学会如何使别人获得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折断翅膀的天使,只有通过爱别人,让别人和自己互助互爱、相辅相成才能共同飞向幸福的天堂。所以,拥有爱的能力,懂得爱别人的人是最有资格拥有幸福的。
只有舍得付出自己的爱,才会收获更多的爱,因为爱是一粒种子,只有播种的越多,收获的才会越多。因此,我们要想获得幸福,与其沉浸在被爱的幻想里,还不如清醒一下,行动起来去爱别人。
6.敞开心门之锁,悦纳他人
没有爱的人生是最孤独的、不健全的人生。只要你敞开心胸,欣然接纳他人,就会被人接纳。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少啥别少朋友,可见朋友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也正因为友情如此可贵,所以,在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文学名著都是以朋友之间的情谊为主题的。最让人感动的大概要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了,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大仲马为我们讲述了几个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的故事,虽然他们在一起时相互捉弄,互相伤害,彼此相互取乐,可是真正在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前程,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友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朋友之间的友谊更为可贵的了。
但是,有的人却习惯于孤立自己,封闭自己,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结果有了心事时,连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都没有。
有一位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30岁出头,说自己没有任何朋友,因为他接触的人皆在忙于工作。他又不愿与下属交往,认为这样会影响不好,在他看来“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就得与他人保持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关系”,于是,为了让自己把工作做到完美,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结果不说是朋友,30多岁,连一个女朋友都没有谈过,和他打过两次交道,感到他简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器人。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没有一个伙伴或知己的人已经不足为奇,许多人都吐露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和倾诉心事的亲密的朋友,更可悲的是,他们甚至都觉得这很正常。没有朋友,没有友谊,结果陷在孤单的漩涡中,不幸的也是自己。
一个号称“铁娘子”的女经理谈到友谊时曾说:“我真希望为自己找一个知心朋友,我有不少生意场上的朋友,但无一是可称得上知己的,我感到十分孤独。偶尔心血来潮,毫无缘由地打电话,结果仅仅是问个好,谈天说地的事从来没有过——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对象。”
显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受着约束,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挫折、焦灼、失望等等,怕被人视为懦夫,表现得像只会一味怨天尤人的失败者,使他人对自己失去兴趣和尊重。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怕这样一来会惹起别人的竞争、嫉妒,或怕被别人理解为狂妄而受到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