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37年,正当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时,四川盆地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旱,全省除成都平原外,其余地方均遭大旱,受灾人口占总人口四分之三以上。有文记述:“全川1936年遭天灾,先以春荒,继以夏旱,自秋冬至1937年春夏连月不雨亢阳,无法播种竟至饮水亦成问题,饥殍载道,灾情之惨,灾区之广为近百年所仅见。”当时岳池、武胜、仪陇、南部一带数月滴雨不下,庄稼颗粒无收,农民无粮充饥,许多饥民被迫采挖白泥充饥。白泥在四川又称“硝土”,入口细软,带微香,但入胃却难以消化,许多人因无法正常排泄而被活活憋死、胀死。尽管知道吃白泥有生命危险,但当时采挖白泥者扶老携幼,“络绎于途”,因吃白泥导致死亡者不计其数。这一年,岳池、武胜等县还发生了饥民“打仓抢米”的风暴:数十上百的饥民冲进官仓,抢夺粮米充饥,被捕者甚众,被拷问导致死亡者难以计数。大旱延续到次年,千里四川盆地处处焦土,饥殍载道,一派凄凉悲惨景象。
2006年盛夏,四川省和重庆市出现了特大伏旱。其中,川东北和重庆市的特大旱情为百年一遇。伏旱在春旱、夏旱的基础上迅速蔓延,很快扩展到两省市的大部分地区。广大受灾地区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农村塘堰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进入8月后,旱区滴雨不下,高温连连,很多地方的高温日数突破了历史同期极值。截至2006年8月23日,仅四川全省就有112个县(市)发生伏旱,全省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7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9.6亿元。
热死人的高温
艳阳高照,烈日炙烤,2010年初夏,一场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笼罩印度西北部地区。
在印度古加拉特邦的一家医院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被紧急送到这里抢救。10分钟之前,他在街上走着走着,因高温引发了心脏病,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上。尽管医护人员用尽了浑身解数,但这位老人最终还是没能醒过来。据了解,古加拉特邦过去一周的平均气温高达48.5℃,最高气温接近50℃,高温热浪像一条条毒蛇噬咬着人们的身体,使人呼吸困难,心脏负荷加重。连日高温造成了至少100人死亡。而在邻近的地区,高温热浪也酿成了不少悲剧:马哈拉施特拉邦死亡92人,拉吉斯特汉邦死亡35人,北部比哈尔邦死亡34人。
高温热死人的惨剧,在2003年的欧洲也曾经发生:2003年夏天,欧洲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伦敦、布鲁塞尔等地的最高气温均在35℃左右,而巴黎气温达38℃,西班牙南部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0℃以上。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欧洲遭遇了严重旱灾,土地干裂,河水流量锐减,农作物和畜牧业大幅减产。高温还导致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相继发生森林大火,数千平方千米森林化为灰烬。更可怕的是,高温热浪导致近40人被热死。为了抵御炎热,一些人甚至不顾体面,跳进街边和广场中心的喷水池里解暑。
高温十分可怕,那么如何防御高温天气呢?专家告诉我们,听取天气预报十分重要。气象部门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分别用橙色和红色表示。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当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气象部门便对外发布橙色预警信号,并提醒各地注意加强高温防御:
1.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多,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过大而引发火灾。
3.户外或高温天气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
5.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当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时,气象部门对外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并提醒各地注意加强高温防御:
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
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此外,高温天气里,人体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疾病,必须注意加强防御:
中暑。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当气温高于33℃时,皮肤散热就很困难,人体会产生闷热的感觉;当气温高于35℃时,如果通风不良,人体散热会受到更大影响。一些人因身体散热困难,热量积蓄在体内无法散发,就会出现中暑现象。中暑的表现主要是全身发热,体温可达40℃~41℃,并伴有头晕、胸闷、口渴、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甚至昏倒。对中暑者的救治,应尽快使其脱离高热环境,先安排在通风良好、较阴凉的地方休息,然后为病人擦去汗水,解开其衣服适当扇风,让其喝一些含盐的茶水,服清凉药品。病情严重的,要采用人工降温和药物降温,恢复其体温的调节功能,然后迅速送医院救治。
日射病。当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在强烈的阳光直射下,人的大脑和脑膜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抽风等症状,这种病叫“日射病”。这是由于阳光照射没有防护的头部,热量能通过皮肤和颅骨进入颅内,使颅内组织过热,脑膜温度升高,造成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水肿等,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外出时应尽量做好防晒措施,在气温过高时不应从事户外活动,注意加强休息。
热伤风。满身大汗时,不宜直接吹电风扇或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以防皮肤和血管收缩过快,妨碍身体蒸发散热,患上热伤风。
胃肠疾病。天气炎热,人的肠胃功能减弱,此时如果过多进食凉食和冷饮,就会引发胃肠痉挛、吐泻或肠胃绞痛,因此,不可暴饮暴食凉食或冷饮,以免患病。
向天要水灭旱魃
“轰轰轰……”一走进气象局,正赶上工作人员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只见两个工作人员站在一门37高射炮旁,一边瞄准天上的黑云,一边猛踩发射器。一发接一发的炮弹瞬间钻入云霄,过了很久,才听到空中传来沉闷的爆炸声。
向天上打炮,老天就会下雨吗?原来,工作人员用的可不是一般的炮弹。这种炮弹里面装了一种叫“碘化银”的催化剂。炮弹一爆炸,碘化银便在空中像仙女散花一样,四散开来。由于碘化银有结晶作用,会在云中不停吸收水汽,像裹雪球一样越长越大,当它们长大到一定程度,云的浮力托不住时,就会坠落到地面上,从而形成降雨。人工增雨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除了用高射炮发射催化剂外,还可以利用火箭播撒催化剂、飞机播撒催化剂、气球播撒催化剂,以及地面烧烟法,等等。最常用的三种人工增雨方法是高射炮播撒催化剂、火箭播撒催化剂和飞机播撒催化剂。
中国的人工增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吉林省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吉林省政府联合开展了首次飞机人工增雨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其后的数十年间,绝大多数省(区、市)陆续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2009年初中国北方出现了大面积干旱,各省的增雨作业人员纷纷行动,抓住稍纵即逝的天气条件,出动了高射炮和火箭车,有的地方还动用了飞机,经过十多次甚至几十次的增雨作业,使“吝啬”的老天不得不降下甘霖,缓解了中国北方的旱情。
四川的人工增雨成效也十分显着。2001年四川出现大旱天气,在四川省政府的组织下,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夜以继日组织实施了10架次的飞机增雨作业。飞机所到之处,甘霖纷降,大雨滂沱。据测算,飞机增雨折合水量约8.19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各市、州也先后开展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1506炮次、JFJ火箭作业695架次、车载火箭作业20次,有效地驱除了旱魃,保证了千里平原上几百万亩水稻的栽插。由于开展了大范围的人工增雨作业,因此这一年的干旱虽然比1994年的旱灾更为严重,但直接经济损失却没有1994年大。2006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伏旱,四川各级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全力出击,抓住8月底和9月初的几次有利天气条件,连续开展了超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作业人员利用火箭、高炮,通宵达旦在野外坚守作业,向“老天”
要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滂沱大雨,并最终击溃了旱魃,为农村抓住时机补种秋粮赢得了时间。
除了人工增雨向天要水,兴修水利工程也是抗击干旱的有效途径。古代四川盆地旱涝交替发生,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彻底消除旱涝灾害,秦朝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及他的儿子带领广大民众,历时10多年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当成都平原发生干旱时,人们便通过工程把岷江水引入灌溉,从而一举消除了干旱对千里成都平原的影响,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因而造就了今天的“天府之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抗击干旱,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着名的红旗渠就是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修成的,它的工程之艰巨、劳动强度之大,被外国人赞叹为“人类的奇迹”,这条水渠修成后,一举解除了困扰当地多年的干旱。此外,中国还修建了不少水库,如黄河上游修建的刘家峡水电站、长江上游修建的三峡水库等,这些水库在蓄水发电的同时,还可在干旱出现时放水缓解旱情,大大增强了广大城乡的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