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文娟更为感动的事,在自己被众人指责成为众矢之的时候,刘雯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对其他的同事解释说:“没有关系的,是李文娟最近的压力太大了,有些事情是我做得不够到位,不能全怪她。”
这下,刘雯不仅把李文娟的怒火被给彻底浇灭了,还赢得了其他同事的赞叹。李文娟对刘雯产生了莫名的钦佩,用感激的眼神看了刘雯一眼,从此她摆正自己的心态,与刘雯冰释前嫌成为好朋友,二人被公司誉为“黄金搭档”。
自古以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真正的友谊是可以经受住考验的,朋友之间不会计较得失,会彼此付出。当然,有些时候,哪怕是对手,只要拥有了宽容之心,也会成为朋友。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在两次出使中,以聪明机智的应对保全赵国面子,受到赵惠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
赵国大将廉颇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一直心怀不满,他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一直出生入死,攻城守城,扩大疆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怎么比他地位低下许多的蔺相如就凭着耍耍嘴皮子就身居高位了呢?对此,廉颇气愤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蔺相如点颜色看看。
廉颇的这种想法被蔺相如的门客知道,迅速通报了蔺相如,但蔺相如只是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了。”从那天开始,蔺相如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位列自己之下,所以总称病不上朝。
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蔺相如立即下令退到小巷里去,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件事引起了蔺相如门客的不满,大家纷纷说:“难道您怕他吗?不上朝已经让着他了,现在又让的马车!”
蔺相如对门客们解释说:“面对强大的秦王,我都敢当庭呵斥,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因此,我还不如忍让点儿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为自己的想法和做到感到惭愧不已,于是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蔺相如见到廉颇,连忙扶起他,说:“我们同为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从此那以后,廉颇与蔺相如,一文一武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与他人发生摩擦,如果这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让”不是懦弱,而一种品格,当他人伤害自己时,我们不妨包容一下,或许它能帮我们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罗兰曾说过“宽恕可以交友。”如果有人不理解你,不妨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包容,他哪怕是千年寒冰也会体会到你的真诚;如果你们是朋友,那更应该包容朋友的所有过失和错误,朋友之间计较太多,友谊便会变薄了。
一个人,忍住一争高下的心,表面上看仿佛是受了折辱,然而人生中受的半辱才有福。真是这样的半辱,才有了化敌为友的半福。
容忍兮,归来!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一篇名为《容忍》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不难看出,大师在感叹着世风日下,也在呼唤着“容忍”的回归,其实也暴露了中国人的一个弱点:不示弱。有句乡间俚语:“傻子不认傻”把这个特点形容的很贴切。中国人的骨子里仿佛就有那么一股傲劲儿,从来不会说自己弱,仿佛示弱就是懦弱了,其实,示弱并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好坏各占一半,遇到无法逾越的坏事时,暂且示弱,静心等待生命中另一半好事的来临,若非要争个鱼死网破,只怕难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你与人争论时,认错并不是真的错了,而是缓兵之计,不是原则问题的话,就不要与人争个高下,即使是原则问题,暂时的退步是为了更好的攻击。试想一下,如果你想高高跳起的话,一定会先屈膝,然后再借力向上跳起。一样的道理,我们暂时的示弱并不是真的让步,而是一种策略,暂时的忍辱是为了未来的站起。
越王勾践战败后,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甘愿为吴王夫差养马,甚至亲口尝过吴王的粪便,也正是因此,让他终于蒙蔽了吴王,免遭杀身之祸。
如果单从王者的角度来看,勾践似乎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尊严和风范,但他却是为了更大的威严苟活着。之后,历经十多年的厉兵秣马,他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以雪当年之耻。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在面临诸葛亮六出祁山激其出战的情况下,却一忍再忍,久不出兵。而任凭诸葛亮怎样侮辱自己,甚至派人给他送来一件女人的衣服,说他再不迎战,就穿上这件女人的衣服,以后不要再以男子汉自居了。
对于诸葛亮此举,司马懿的部下都看不过去,他们觉得自己的主子受到了奇耻大辱。可是司马懿却坚守不战。因为司马懿很清楚,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如果此时迎战,势必败北。拖到后来,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却不战而胜。
似越王、司马懿一样的人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再比如困在夏台的成汤,囚于羑里的文王,还有刘邦、苏秦、韩信等等,他们的暂时示弱使自己获得了转机,因为一个“忍”的示弱而终成大业。
当然,我们不是将相诸侯或者有为之士,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更应该懂得示弱。一个有才能、有实力的人会有很大锐气,他们不喜欢示弱,想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此,他们招来了是是非非。太过高调的人就像一把没有剑鞘的剑,当他们锋芒毕露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被人冷落的结局。而那些懂得示弱的人就不同了,他们看似默默无闻,却在暗暗积攒能量,不显山不漏水,不争功不抢镜,却在关键时刻崭露光芒,不仅躲过了平日的危险,还会搏来喝彩之声。
分析一下人的心理吧,谁会对一个弱者再施加压力呢?于是,弱者便可以藏锋于内,伺机出剑,这种示弱便是为最后的胜利在积蓄力量。
在我国古代苏州城里,有一个开当铺的老者,姓孙。孙老板是个擅长经营之道的生意人,所以他的当铺生意好得很。
有一天,孙老板正在账房拨算盘,忽然听到前厅吵吵闹闹的。他出来一看,原来是住在附近的一个穷邻居正和自己的伙计纠缠不清。
见老板来了,小伙计忙愤愤不平地说:“前些天,他将衣物押了钱,现在却空手来取,我不给他,他还对我破口大骂。您说,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孙老板看了一眼那位穷邻居,只见他正气势汹汹地坐在当铺门口,又耍赖到底的架势。见此情景,孙老板丝毫没有动怒,而是很平静地跟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你不过是为了渡过年关。这样的小事,至于争得这样面红耳赤吗?”说着,他便命令伙计找出这位邻居的几件典当过的衣物。孙老板拿出其中一间厚的衣服说:“天冷,这件衣服需要用来御寒,少不得。”然后他又拿出一件外袍说:“这件拜年时穿得着,也一并给你。其他的东西不急用,先留在这里,什么时候你有钱了什么时候再来取就行。”
孙老板刚刚说完,只见那位穷邻居拿起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便离开了。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街上便传出来穷汉死在别人家中的消息。原来,他跟别人赌博输了很多,欠人家一屁股债,没法活了。可他想自己死后妻儿无依无靠,于是他就想出来这么一个损招,想敲诈一笔安家费。自己先服下了毒药,然后去有钱人家寻衅滋事。
他知道孙老板是有钱人,便先去了他家,结果没想到孙老板以圆融的手法化解了,让他没能得逞。他不甘心,便跑到另外一户有钱人家那里。结果那家人没能像孙老板一样和善地对他,而是对他痛打一顿。穷汉正好借此倒地,再加上毒药发作,最后一命呜呼。而这家人也只好自认倒霉,出面为他发落了丧葬事宜,还赔了一笔钱。
后来,有人问孙老板,是因为事先知道穷汉的预谋而容忍他的吗?孙老板回答说:“凡是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倚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容忍,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
这个故事不得不让我们为孙老板感到庆幸。可我们再细细琢磨,他的荣幸不正是靠自己的无限容忍所得来的吗?如果当时孙老板不向穷人低头,与他针锋相对的话,那后果真提不堪设想呀!
有人说,无论你将自卑者抬多高,他也是自卑的。因此,示弱与懦弱是需要人从心里就区分开的。很多人以为示弱就是懦弱,那是因为他的心中住着一个懦弱的种子,示弱只是一种暂时的隐忍,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略。
示弱是一种大智。看那些草莽野夫,市井小人,他们从来不示弱,以为示弱就是服软,这样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他们颈着脖子做人,结果落得一“穷横”的名声。而那些懂得示弱的人,让人看到或者听到的是他的“弱”,可体会到的是他的“强”。人处于社会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总处于上风,因此,暂时的示弱,积蓄力量是一种很不错的策略,懂得示弱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人生中本就好坏荣辱各占一半,学会对坏的一半适当示弱,才能等来好的一半;学会承受折辱的一半,才能换来荣耀的一半。
将心收住,感受慢的节奏
忍耐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风度。初学象棋的人总是想着与别人较量,就是观人下棋时也总想着指挥几下,被人教训:“观棋不语真君子!”不过,这些人很少去仔细思考这“真君子”的含义,还是叫嚣着以“棋王”自赞,胜利时手舞足蹈,一招失利便慌张补救,自然,最终他们会成为极容易打败的“棋王”。
象棋是很容易看出一个人心性的,心浮气躁者往往都是失败一方,而那些手拿茶壶,稳稳当当的人往往都是高手。他们一招走先不会喜形于色,一招失利也不会心慌意乱,人生正是如此,心浮气躁是人活于世最大的敌人。将心收住,安心看待世界风云变化,不浮不躁地处理一切事情,你的修养、气质便显现出来了,慢也是一种智慧。
善于忍住急躁的人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让自己感到不满的事情,可是有的人会巧妙地化解这种坏情绪,有的人却由着性子来。不是前者没有脾气,也不是他们懦弱,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较为理智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在愤怒来临的时候,极容易放纵自己的心,从而产生急躁的情绪。而实际上在每个人的灵魂和肉体里,都蕴藏着一种主宰自我的力量,那就是克制力。很多时候,当你忍不住要着急时,不妨将你的动作慢下来,时间会帮你处理好一切。
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创建了帝业。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所夺,关羽也被算计杀害。
刘备听闻,悲愤交加,立刻要起兵伐吴,发誓要为关羽报仇。
赵云劝说道:“当今的国贼是曹氏,并非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剑指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就不容易立刻停止,其他大计就无法实施。还望陛下明察。”
刘备心知这番话的道理,确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兄弟之情让他的心中已充满了复仇怒火,一心向战,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志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方能消除我心中的仇恨。”
赵云再劝道:“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甩袖反问:“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何意?”
遂起兵伐吴,欲扫平江东。但最后落得个火烧连营,白帝托孤的下场。
失去兄弟的刘备丧失了悲愤交加,已经处于了十分急躁的状态,他的内心的愤怒情绪让他失去了理智,因此才会不听赵云的一再相劝,最终连连吃败,落得白帝托孤的下场。但是,如果这时刘备能慢下来,仔细理下思绪,详细设定战略,审时度势地分析目前情况,那么局势肯定能扭转,不会旧仇未血又赔上性命了。
做事爽快、利落是一个人干练的能力体现,但是一个急躁的人会将所有的功绩付之东流。刘备过于急躁使他败北,相比之下,一代枭雄曹操就不一样了,他面临家人被害的深仇大恨,最终做出的是极理智的判断,将仇恨搁置,是报仇的另一种办法。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拥有了一块稳定的领地。于是派人把自己的父亲曹嵩接来,同乐尽孝。
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想借此交好曹操,便有意奉上一片好心,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