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两步就到达起点了,但是农夫的力气已经耗尽,他上气不接下气,瘫倒在地主的跟前了,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起点的那条线。这一瘫就再没起来,于是地主找人挖了个坑,就地把他埋了,说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这么大!”
事例中的这位农夫,不懂凡事有度,无限制地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最后他就算得到了再多的土地,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把自己的性命都给搭了进去,没有了生命再多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只剩下了埋葬自己的那点土地。
因为不懂度,不知节制,原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却反而丧失了一切。这样悲伤的故事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屡见不鲜。
听闻又有青年过劳而死,其母悲痛欲绝,不只是因为丧子,还因为当儿子多次表示想要辞职时母亲都不同意,认为年轻人应该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如今想起悔恨无比,却为时已晚。这便是不知有度而劳造成的惨剧。
也在新闻上看到,有大学生连续打网游几天几夜竟然猝死在电脑前。原本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活动被无限扩大,将人的理智都吞噬,最终连生命也搭了进去。这就是不懂有度而逸的悲剧。
俗话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婪。那些生活中的智者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面临五彩缤纷的诱惑时,总是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掌握好事情的度,如此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游走到大山中,见一棵大树树枝粗壮,枝繁叶茂,但伐木的工人却绕开它而不砍伐。庄子很好奇,就问那伐木工原因。
伐木工回答,因为这棵树“无所可用”。
庄子于是感叹道:正是因为这棵树不成材,所以才幸运地得意安享天年。否则它早就被人们砍掉了。
离开山后,庄子去拜访了一个朋友。朋友看到庄子前来十分高兴,于是让妻子杀鸡来欢迎他。
妻子问道:“有两只鸡,一只回打鸣,另一只不会,杀哪只呢?”
庄子的朋友回答:“杀不能打鸣的那只。”
后来庄子将这两个故事将给弟子们听,弟子问庄子道:“昨天山里的树木因为不成材而可以尽享天年,今天主人养的鸡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了吃,那么先生您认为应该处在什么位置才对呢?”
庄子笑着回答:“处在成才与不成才之间。”
成才是一个极端,无用是另一个极端,太聪明的,譬如杨修,终因为太过招摇而不能自保;太昏庸的,比如玩物丧志的卫懿公,也只能为自己的无用付出代价。庄子选择了位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这就是一个聪明的度。
人的能力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就在于如何有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掌握好这样的度,才能不被才华所累。
当今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诱惑,我们如何才能警策和把握住自己呢?便是掌握住凡事的度,不激进,不保守,不被欲望驱使,也不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不一味工作,也不一味休闲。我们若能真正恒久地坚守并践行之,就能不为非分之欲所迷惑,就能做到心灵圣洁不贪欲,做一个大气稳重的谦谦君子。
“一滴油”的自制力
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浮躁,是人生的天敌。一个浮躁的人,必然缺乏凝神聚魂的定力,缺乏拼杀搏击的勇猛。心生浮躁之气,心神不宁,躁气附身,如此坐立难安,哪还有谋事之心,立业之志?
比如,做学问的不愿沉下心搞研究,盼着买到一张百万彩票,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当作家的不甘心、不愿意孤独地埋头写作,希望能侥幸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女人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
可见,浮躁是一种虚浮的心理状态,人一旦心不稳,气不沉就会被社会的急流所挟裹,变得盲目、浅薄和暴躁,结果只能是失去自我、本我和真我,混淆人生方向,在无尽的忙乱中消耗宝贵的生命。
自制力,就是要能在这浮躁的环境中守得住内心的安宁和坚定,能对虚饰浮华毫不动摇地说不。
自制力其实是我们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历史表明,自律的精神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造就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唯有自制力,才能把自己引导向最光明的王国。
美国有关组织曾经作了这样一个调查,在一所幼儿园中,他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些糖果,并告诉孩子们,这糖是发给他们吃的,但是最好今天不要吃,如果能等到明天再吃,就可以再奖两颗糖,要是等到后天再吃的,就能奖三颗糖。结果有的孩子当天就吃了,有的孩子等到了第二天,极少数的孩子等到了第三天才吃。等到孩子们成长到中年后,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自律程度越高的孩子,事业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如果说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日积月累所养成的习惯、惰性和放任,之所以没有成为主宰我们自身的主宰,反而被我们所制服,正是因为我们运用了自制力。换句话说,具备这种能够抵制、克服各种诱惑的能力,正是我们自身所具有坚强意志的最佳体现。
确实,自制可以使任何事情,都能保持正确的方向、良好的动机,并且运行于理想的轨道上。而相反的,如果缺乏自制力,不能对诱惑说不,那么就永远无法成事。
在公元14世纪的比利时,有一位名叫罗纳德三世的贵族。他才智过人,是祖传封地的正统公爵,但后来被弟弟推翻并关押在牢房里。这个弟弟认为留他活口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徒增麻烦,但又不想亲手杀死哥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弟弟在将罗纳德三世关进牢房之后,下令将原来的牢门改装得比以前窄一些,还下令守门人把锁撤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门没上锁,难道他不怕哥哥逃走?原来,罗讷德三世身高体胖,当牢门变窄了之后,就算不上锁,他也出不了牢门,无法脱逃。
除此之外,弟弟还向哥哥承诺,只要他能够走出牢房,那么不但能够重获自由,还可以无条件恢复原来的爵位。
这听起来很冒险吧?但是弟弟对于这个绝妙好计,可是相当有把握的。
在改了牢门,拆了门锁之后,弟弟每天都会派人送丰盛的美味佳肴给哥哥享用。罗纳德三世虽然明明知道,只要自己能瘦下来,自由就在不远处。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罗纳德三世根本禁不住美味的诱惑,每天仍旧大吃大喝,结果非但没有瘦下来,体重反而变本加厉地直线上升。最后,他被困死在牢门没有锁的牢房里。
可以说,故事中的罗纳德三世是被自己害死的,死因是缺乏自律!
要主宰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运,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如果缺乏自制力,就像是汽车缺少了方向盘和刹车,很难避免犯规、闯祸,甚至发生撞车、翻车等意外。想要避免意外的发生,最最基本的做法当然就是培养自制力。
是的,人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放任自己,更不该使自己迷失于懒惰和贪玩之中。自我约束就等同于自我提升。任何一个人自从成年起,都到了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的年龄。如果你还学不会控制自己,将来有一天,只怕你将会置身于自掘的坟墓中哀叹,你将无力推开堵住坟墓出口的岩石。现在,你必须果断起来,好好学习,确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这样,你才能让生活安定,不再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飘忽不定,过着漂泊的日子。
大部分年轻人喜欢随心所欲,凭一时的兴趣行事。然而,我们能享受到的生活乐趣,和所拥有的功成名就,都源于凭借自身自制所做出的调整与转变。如果你能够趁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会自制,并让自制伴随参与你的整个人生,幸福、愉快和欣慰将能够持续长长久久。
生活总是赏赐那些在浮躁世间能以自制力静下心来安定工作的人。
许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一个雄心壮志的青年人在一家石油公司找到了工作。他的工作很简单,甚至连小孩儿都能胜任——在生产车库,装满石油的桶罐通过传送带输送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从上方自动滴下,沿着盖子滴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油罐下线入库。从早到晚,日日如此。
这是一份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很多人做一段时间就觉得烦躁而不愿再做了。但这位青年人并没有辞职,他靠着过人的自制力每天都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地工作,干得不亦乐乎。
时间长了,他发现在机器上百次重复的动作中,罐子旋转一次,一定会滴落39滴焊接剂,但却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于是他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不少。经过仔细研究后,青年人研制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这种机器在运作时会有漏油的现象,于是他很快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这样,公司每焊一个石油罐盖,便会节省一桶焊接剂。虽然每个盖子节省的只是一滴,但正是这“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五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个青年人,就是日后掌控美国石油业的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尽管工作相当枯燥无聊,又极其简单,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没有灰心失望,急于求成,能应付就应付,能推诿就推诿,而是以强大的自制力用心做好手头工作,正因为此,他做出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众人的钦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律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在家庭里要负起家庭的责任,不负责的人家庭一定不会和谐,心情一定不会舒畅;在公司不自律的人领导厌烦他,同事鄙视他,他本人也会极度忧郁。不快乐的人、不舒畅的人、忧郁的人是不会健康的。
自制力让我们有才而不乱用,有智而不尽显。一个缺乏自律的人,总是口无遮掩,行无规矩,随心所欲,最终只能自己吃亏,甚至自取灭亡。要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像具有高度自律的成功人士学习,你会发现自律不能只是偶尔为之,它必须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律最佳的方式是为自己制定系统及常规,特别是在你视为重要的需要长期的成长及追求成功的指标项目上。
毋庸置疑,人类历史上,接二连三的耀眼成果,就是自律、行动力与决心的最佳表现。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当代的繁荣富强,而伴随着这些追求的实现,他们都造就出了不同凡响的成果,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精彩,他们的名字也将被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接受一半的诱惑,节制一半的欲望
桃花源的宁静生活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向往。可是现实中,每个人却都忙得焦头烂额步履匆匆。“忙”,成为人们口中最常用的借口,因为忙,顾不上休闲,因为忙,顾不上和亲人沟通,因为忙,没有时间静下来欣赏一朵花开。
静下心来,端详世界。多么简单美好的心意,却因为“忙”而无从实现。
我们忙着追求各种诱惑,金钱的诱惑,地位的诱惑,名利的诱惑。就在这诱惑的“忙”中,我们早已不自知地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无欲则刚”,善哉斯言!它揭示了一个道理:“无欲”是前提,“刚”则是结果。只要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诱惑面前,守正而行,这是一种坦坦荡荡的大气,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正可谓“无欲自然心似水”,“无求胜于三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