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他把毛毛虫首尾相连,放在花盆的边缘,让它们围成一个圈,并撒了一些毛毛虫都非常喜欢吃的松叶在离花盆不远的地方。那些毛毛虫开始绕着花盆一个跟着一个,一圈又一圈的爬。这位心理学家认为毛毛虫们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可令人困惑的是,毛毛虫们爬了一个小时又一小时,爬了一天又一天——它们夜以继日的绕着花盆转圈,一转就是七天七夜,直到他们相继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其实只要它们能破除跟随的习惯,换一个角度爬行,就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结局。之后,人们把毛毛虫这种跟着前面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着”的习惯,把因为盲目跟随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于一些问题我们总会下意识的去重复一些自己或者他人现成的思维模式,因此很容易养成思想上的惯性,让人不由自主的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当然,现成的思和方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利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可是这样也容易出现“死脑筋”和“盲从”的心态,会让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甚至会导致情况更为糟糕,于是毛毛虫效应出现。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在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自幼郑板桥就酷爱书法,他把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字体都进行临摹。经过自己的一番苦练,郑板桥模仿的字几乎是一模一样,可以乱真。可是,大家对他的书法并不特别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觉得还不够努力,跟前人还是有差距。于是更勤奋的学习,更刻苦的练习。可是依旧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天,郑板桥和妻子坐在户外乘凉,他不由自主的他就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他就写到了坐在旁边的妻子身上。看到他这么痴迷于练书法,妻子生气的打了一下他的手说:“你有你自己的身体,我有我自己的身体。你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而写别人的体”。郑板桥听了这句话深受启发,突然之间豁然开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写字也应该是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字体。我为什么就总是去重复学习写别人的字,而不去写属于自己的字体?即使学人家的学的再像,那也是人家的字体,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那样有什么意思。
于是,从那之后郑板桥取各家之所长,并把它们融会贯通,把隶书和篆、草、楷、行相结合,用他作画的方法来写字,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乱世铺路体”,他的字与诗、画被人称为“三绝”,他也成为清代享有盛誉的书画家。
盲从会让我们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所以,我们不能像毛毛虫那样,只是一味的盲从,那样也许会让自己更省时省力的解决问题,但是也更容易让自己在定向思维中没有了创新能力,没有了突破,更容易在自己身上出现毛毛虫的效应。而要避免毛毛虫效应的出现,一定要理性是分析事物的本事。
1.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不要盲目“随大流”
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多人都去做的事情自己就未必能做。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如果自己勉强的去跟风干一些事情,只会让自己进入更糟糕的境地。有的人看大家对都去炒股了,挣的钱还不少,自己也就心动了。可是自己不懂股市,没有任何经验,而且也缺少资金,可还非砸锅卖铁的挤进了股市。结果大都是钱没挣着,还把自己血本给亏了。
2.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要勇于超越自我
有的人在安逸、稳定的环境中产生了惰性、失去了积极性,也失去了学习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只知道日复一日的按照以前的经验办事,而忽视了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后由于思想、知识结构等等的老化被社会淘汰,就想被放进温水里的青蛙,失去了危机感,当危险逼近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跳出来。时刻保持理性,居安思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3.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努力
试验中的毛毛虫其实也是在寻找食物,可是它们的方向错了,虽然很努力的再爬行,结果还死路一条。所以不要抱怨为什么自己辛苦一生却还是一无所获,不要苦恼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还是不能成功,要先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没有错。埋头苦干是对的,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记得要时常抬头明确自己的方向,否则只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很多时候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4.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的人就是见不得人好,老觉得自己可以比人家更好,至少是一样好。看自己的同事买衣服买化妆品,走的都是高端路线,而自己平时买的是二、三线的品牌,于是心理就不平衡了——拿的钱都差不多,怎么人家的就能那么享受。下次逛街自己也开始血拼。可是却没看到,人家那是小姑娘,一点负担没有,自己挣多少花多少,而你刚结婚,还得供数目不小的房贷。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想,不要盲从,没个人的境况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心态也就应该不一样。盲从,结果苦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