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一天,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来到了一所小学,他们煞有介事的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了3个班,并在这些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试”。之后,他们用无比赞赏的口吻,把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孩子名单告诉了相关的老老师。八个月之后,这两个心理学家又回到了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之前名单上的孩子,成绩都有显著的进步,而且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求知欲望也增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老师的相处也特别融洽。可事实上,这只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待心理试验,他们提供给老师的名单只是随意抽取的。只是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的谎言,让老师对名单上的孩子更有信心。虽然孩子的老师并没有把名单公布出来,但是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和热情会通过眼神、笑容,说话的语气等等传达给孩子。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就会更自信,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会更努力的去学习,于是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比马龙效应。
有人说“自信心是美好生活的源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它在智力体力和处事能力等等方面都起到基础的支持作用。而比马龙效应更让我们明白,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不仅是在学校教育孩子的生活要给孩子自信,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给孩子自信心。注意不要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因为孩子的信心是非常脆弱的,是需要加倍关心和保护的。
对自信心的打击是对心灵最残酷的伤害。所有什么时候都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曾经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生活中常常有类似这样的场景:放学后,孩子兴高采烈的跑回家,眉飞色舞的告诉妈妈:“今天的课堂作业,我是第一个交的”,妈妈在一边手忙脚乱的一边做饭一边问孩子:“都做对了吗?这么高兴”“都对了啊”孩子兴奋的说“有多少个同学全对啊,就你一个吗?”。“很多同学都是全对,可是我是第一个交的”孩子强调。妈妈一边盛菜一边说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你去叫你爸爸吃饭了”,孩子低着头失落的走开。也许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本来自己的表现让孩子更肯定自己的实力,可是妈妈的忽视会让孩子觉得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多厉害,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占优势。结果会是什么样了?会是孩子在保证做题质量的同时不会去追求做题速度——他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动力。如果,当时孩子的妈妈能肯定孩子的成就,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这样的情况妈妈应该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全对了?还是第一个完成的?宝贝你真的进步了。在努力一点下次有更多更难的题目,你就也能做得又快又好了,对不对。今天晚上做你最爱吃的荷包蛋。”给孩子这样的肯定,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孩子才有动力去更努力的去学习。
不要孩子犯了错就时常拿出来说事,甚至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那样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打击到自信。也不要孩子干什么都阻止他,不要总对他说“这事儿你做不了,别去了”,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在他们眼里“在大的孩子,都是孩子”,于是有的家长,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自己有精力,小到孩子的穿衣戴帽,大到孩子的择业求偶,他们都恨不得能一手包办。没错,这是爱,但是是很沉重的爱。这样的爱会让孩子措施很多成长的机会,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应该放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他们磨练,让他们成长,增加自己的信心。
有的父母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于是就会嘲笑孩子某些看似荒谬的语言或者行为,会无视孩子取得的在成年人看来再微小不过的成绩。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在很多方面不如成年人是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第十一章 健康是构筑梦想的基石——健康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