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振声教授认为,中医的临床研究工作,在1985年西安会议上指出:可以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988年青岛会议上又进一步明确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内涵,指出了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是继承、扬弃、发展的统一,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它既有哲学方法和一般方法,也有自身特有的方法。哲学方法如逻辑学中的分析、归纳、综合、类比、演绎等,以辩证逻辑应用最多,综合分析应用较多,因果分析应用较少,在理论上多是综合辩证思维,在临床上则是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如文献学方法、调查方法、分类方法、观察方法、假说方法、实验方法、系统方法等也属常用。文献学方法既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继承作用,也有挖掘开发和创新的功能,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更是研究工作的必须;分类方法,对事物从其类序,便于研究;观察方法具有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辩证性和全息性的特征,是临床诊疗常用的工作方法,临床的观察和实践导致了理论的建立;假说是研究工作的成果,也是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对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方法虽然记载较少,但以动物做药效和毒性实验的事例也有记载;另外,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系统方法的应用,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临床研究工作中的特有方法是辨证论治和经验整理,辨证论治既是临床工作方法,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手段;经验整理不仅限于文献,也包括对名老中医实践经验和创新的总结和继承。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外来的、新鲜的东西,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传统研究方法的丰富内容显示它与现代方法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些现代方法是从传统方法发展而来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有一定的延续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并且应当互相交叉渗透,相辅相成。
肾炎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特别是慢性肾炎,迄今为止尚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肾炎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近三十多年的系统观察和总结规律,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定提高,但是距离真正掌握肾炎的自身规律,确切有效地防治肾炎,仍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肾炎的中医疗效,时振声教授就中医在肾炎的临床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以下经验。
一、继承与发扬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床学科更是如此。肾炎是一个西医病名,中医治疗肾炎主要是根据其突出的临床表现——水肿来辨证的。因此必须继承古人有关水肿的丰富治疗经验,亦即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古人经验,并不是为继承而继承,而是为了今日的应用。以古人治疗水肿经验之“矢”,去射今日肾炎水肿治疗之“的”。所谓有的放矢,就是通过广泛验证,发现在古人治疗水肿的经验中,对治疗今日肾炎哪些是科学的、正确的,需要发扬;哪些还不够准确,需要后世不断修正补充;哪些是错误的,需要摒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通过大量病例的再实践,就会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在这个思路指导下的科研设计、研究方法,虽然带有继承性质,是验证古人的经验,但也寓有发扬和创新之意。
在古人治疗水肿的经验中,朱丹溪强调:“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丹溪心法》)。张景岳则强调:“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故余治此,凡属中年积损者,必以温补而愈,皆终身绝无后患,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且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即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景岳全书》)。我们于临床验证了单纯补脾,或温补脾肾消肿的方法,结果是:凡脾虚水肿或脾肾阳虚水肿属于轻度者(仅颜面及下肢水肿,无腹水征),单纯补脾或温补脾肾有一定疗效;对于中度(全身水肿,腹围在80cm以下)或高度(全身水肿显著,胸水腹水明显,腹围在80cm以上)者,单纯补脾或温补脾肾并不能消肿,必须合用渗利之剂方能获效。至于病情是否反复,并不决定于是否单纯补脾或温补脾肾并用渗利与否,而决定于外感、劳累、房事、七情、饮食诸因素。当然,朱丹溪、张景岳所说水肿是泛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并不是单纯指肾性水肿而言,这点也应当加以注意。又如开鬼门法的应用,《金匮要略》仅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后世亦以面肿多风,当用汗法,并未指出具体的适应证。我们通过验证体会到,用宣肺利水的具体适应证有三:①病程短;②有肺经症状;③合并外感。凡符合这三个适应证中的任何一个,临床使用即能获效。这样,既继承了古人经验,也同时补充了古人经验之不足,虽然属点滴经验,也是对中医学术的发扬。
在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经验时,如辅以现代科学方法,则更有一定的说服力。如上海二医附属三院在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治疗中,验证了温肾利水方药的作用。通过治疗前、治疗中及稳定期的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代表肾小球滤过率的原尿量)、每分钟对氨马尿酸清除率(代表肾脏内每分钟的有效血浆流量)的测定,发现服用温肾利水中药后,临床上出现显著利尿作用时,其肾脏血液动力学的明显改变表现为肾小管回吸收率的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和有效肾血流量的增加。对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单用利水药治疗无效的病例,加用了温肾药则尿量增多;但如单用温肾药不加利水药则利尿作用又不明显。因此认为温肾药在退肿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温肾药本身并不起利水作用,温肾药促使肾血流量增加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利水药可能是作用于肾小管回吸收率,而与温肾药起协同作用,因而温肾与利水药合用才出现明显的利尿作用。他们又对利水药作了钾含量测定,发现利水药均含有不同量钾离子,认为利尿作用可能与高浓度钾离子产生渗透性利尿,而减少肾小管对水分的回吸收有关。但单独用温肾中药加双氢克尿噻及氯化钾时,其利尿作用并不明显,一经改用温肾利水药则有效。看来利尿作用不仅是单纯钾离子摄入量增加的问题,也可能利水药中还含有其它利尿成分,有待深入探讨。这样,也是把继承和发扬结合起来了,不仅继承和验证了古人经验,而且进一步阐明部分原理,虽然有些原理还未完全搞清,但这个科研选题还可继续深入。
二、理论与实践
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从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此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不同于建立在实验医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体系,因此不能套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要考虑到中医的特点,摸索出适合中医特点的一套科研方法,这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中医治疗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则属两者的交叉,既要考虑现代医学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其在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又要遵照中医理论体系及其辨证论治的规律,肾炎的中医临床研究即属此类。如目前用中医治疗水肿的经验来治疗现代医学的肾病水肿,要考虑现代医学的化验指标及病理变化,如微小病变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和其它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肾病型的水肿。这些不同病理变化的肾病从临床表现上看是完全相同的,但治疗效果上却有很大差别,前者水肿消失很快,没有反复,后者水肿却很顽固,经常反复。因此,对临床工作者也提出从中医辨证上这些不同病理变化引起的肾炎水肿究竟有什么区别?如何从中医理论上阐明其不同规律?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医研究肾炎,顾名思义是以中医为主体,对于研究的对象——肾炎来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要知道它的客观指标、病理变化与临床的联系等等有关诊断的依据;但更重要的是要以中医理论来阐明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以中医理论来指导治疗,在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再上升到理论,或者对原有的理论有所充实,或者对原有的理论有所突破,形成新的理论再指导实践,使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肾炎的治疗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中医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还没有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程度,因此中医治疗肾炎的研究在选题上范围宜小不宜大,可以从理论上入手,也可以从实践上入手。
在中医治疗肾炎的临床研究过程中,因为研究的对象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以往中医治疗的病证不完全相同,一方面要继承古人有关“水肿”“虚损”“眩晕”“癃闭”“关格”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还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创立新的理论与实践,以弥补古人在这些方面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就必然会出现新的理论,促使整个中医理论的发展。必须强调任何理论上的创新或突破必须来自临床实践,决不可轻视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要随时不断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产生理论,再回到实践,螺旋上升,这样才能使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都得到发展与提高,因此临床实践是中医发展的根本动力。贵阳中医学院在实践中发现急性肾炎恢复期的病人不宜温补,补气补阳可以助长热邪,常引起水肿、尿少、腰痛、高血压、尿改变等加重,非蛋白氮增高,促使咽部病灶活动,反而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补阴过早可助长湿邪,亦可引起尿少、水肿、尿改变加重。他们认为肾炎恢复期的病机是湿热未尽,芳香化湿、清热利尿法是其主要治疗法则。这样,从实践中提出了恢复期的理论问题。不断地通过反复实践,最后必然有助于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思路与方法
临床研究过程中传统的思路可以从病因、发病、病位、病性、病势、转变、治则、治法、方剂、药物、预后、调护等方面入手。
1.病因与发病肾炎的中医病因分析,尚未见系统研究,传统认为病因与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但并没有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在肾炎发病中所占的位置到底如何?这些病因与病人的体质、地区的差异又有何不同?二十四节气与肾炎的发病有何关系?从天干地支推算的运气与肾炎的发病有无影响?七情对任何疾病都有影响,在肾炎的发病中又是如何?劳倦对肾炎发病的影响怎样,这些都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加以分析。
2.病位与病性肾炎有水肿与无水肿的中医辨证病位有无区别?肾炎水肿的病位是由肺及脾再及肾?还是由脾影响到肺及肾?还是由肾影响到肺及脾?肾炎无水肿的病位是否一开始即在肾?还是由它脏波及于肾?这些都是值得从临床上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中加以探讨,另外在病性上辨正虚,是何者虚损?阴阳气血中何者为主?辨邪实,是外来邪?还是内生邪?正虚邪实,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急性肾炎的正邪关系如何?慢性肾炎的正邪关系如何?肾功能衰竭的正邪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分析的问题。
3.病势与转变病势指疾病在病程中的发展趋势,辨别病势始于何脏?又波及何脏?由气分入血分,还是由表入里?是邪伤正虚?还是由虚生邪?还是两者俱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是正消邪长?还是正复邪退,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有哪些?是外感、劳累、七情、还是内生诸邪?分析不利于病情的因素,有利于阻止病情恶化,掌握治疗过程的主动权。
4.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指治疗原则而言,与具体治法不同,治则的确立是分析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标本不同而异(如标本的转化、标本的相互影响等),也根据病人体质、地区不同、时令节气、病程长短、病势转变等因素而有区别。总的说来,不外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或祛邪安正。如何根据治疗个体化的特点来分辨标本主次以治病求本?如何扶正来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如何处理祛邪,如分析邪实与正虚之间的标本、因果关系,分析各种邪实之间的因果关系,针对某一种邪实与针对数种邪实治疗之间有无差别,针对某一邪实与针对数脏(原发与继发)与数种邪实在治疗方面比较有无差别?此等问题皆值得深入研究。在具体治法上,研究各种治法的适应证,除了宏观辨证的适应证外,还可研究微观辨证的适应证。一般说来,每种治疗都有一定适应证,按照适应证的辨证来应用针对性的治法是突出了中医特色,但是由于某些适应证之间有相互交叉现象,也使某些治法在具体应用上有重叠性,使某些治法的适应证有所扩充,即扩大了应用的范围,这些都是在临床上要仔细探讨、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还可研究各种治法的疗效比较,因为中医理论来自实践,只要有疗效,就可形成新的理论,因此创新必须来自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则将成为空洞的理论或无用的理论。
5.方剂与药物肾炎的辨证论治突出了治疗个体化的特点,随着证型的转变,治疗也有所不同,注意型间转化,正是中医特色所在。有以固定方剂进行治疗者,但固定方剂必须符合肾炎的基本病机,再结合辨证加减用药,则比较能适应治疗个体化,固定方剂多是数个治法的综合,如果不与病情吻合,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副作用,反而延长了病程,影响了预后。又如与某些针对性较强的药物配合应用,也可使疗效得到提高,但目前所知如针对蛋白尿、肾性高血压等,尚未见确切有效的报道,但也可进行探索。
6.预后和调护肾炎,特别是慢性肾炎,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的强度、频率对预后的影响,都可细微地加以分析、研究,控制各种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生,有助于促使病情好转。在辨证上,正虚的证候类型不同对预后有何影响?证候的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与预后的关系如何?各种邪实与预后的关系又如何?各种治法对病程的影响,各种治法对肾炎预后的影响也可予以研究。防止慢性肾炎向慢性肾功能衰竭转化,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寻求促使肾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期控制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调护包括了饮食、起居、劳逸、七情、外感、宜忌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深入探讨研究。
以上各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总结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寻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实践中的一些苗头,要善于抓住,加以重复验证,避免偶然性,但必然寓于偶然,有时从一些苗头中可以寻找新的规律,以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同时必将带来实践上的飞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四、回顾与预测
回顾与预测,都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中医传统的方法是习惯于回顾性总结,特别是个案总结。从中医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名家往往是从个案中得到启示,经反复应用有效,从而形成一家之言,形成了理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首先认识个别的特殊事物,然后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个案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偶然中往往寓有必然,因此要重视个案,重视临床实践中的苗头。另外从中医治病的特点来看,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个案总结能比较好的反映出这些特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志、饮食、起居、发病、传变、转化等特殊情况,以及危急、疑难病人抢救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所以至今仍为中医所习用。单纯的个案总结够不够?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有个案总结,也要有大宗病例的分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偶然性,而且还可看出某种疾病的总体情况,如发病季节、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发病诱因、病因病机、辨证类型、证候转化、治疗规律、预后判断、病情转归等,大宗病例的分析可以使个案发现的苗头得到进一步验证,形成规律,发展成理论。但大宗病例总结了解共性多,只了解共性不了解个性,也失于片面,因此单纯的大宗病例总结也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既要有个案整理,又要有大宗病例总结,这样才比较全面。一方面可以发现苗头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则可以扩大验证,寻找规律,提出新的看法。
回顾性总结是必要的,但作为科研工作是不够的,它只能告诉我们过去,不能预测未来。科研工作是带有探索未知和创造知识的性质。如从个案总结中所发现的苗头,作为科研选题的依据,有计划地扩大验证,或者从理论上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来加以证实,这些带有预测或探索的工作就带有创造知识的性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不仅能使理论得到提高,而且也使临床疗效能进一步提高。
预测,就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科研设计是保证研究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使反映研究成果的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科研的工作程序,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①选题;②调研;③设计;④观察;⑤总结。所采用的科研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方法对肾炎的中医文献及临床实践,从古至今尽量收集,并分析研究,它不仅提供当前的治疗水平,同时还可启迪思路,促使假说的建立。调研工作不仅是科研的前哨,而且还是贯彻始终的重要工作,有助于创立新的科研设计(不去重复别人的工作),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调研方法也包括实地考察,如采用群体调查,了解发病情况等。
2.设计方法在肾炎的中医研究过程中,在制订科研设计的开始,就要考虑有关传统的思路,使之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设计方案。在科研设计中,一般有诊断标准、疗效标准、观察指标、治疗方案、对照分组等设计,其中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最好采用全国统一制订的标准,在诊断标准中近年来有的单位采用辨证规范化和定量化的方法,可以尝试使用。另外与病情进展、预后有关的一些因素,也应有所规定,如根据肾功能对慢性肾衰的分期、分级,都应予以规定。在观察指标的设计中,应有特异性的观察指标,至于非特异性的观察指标可根据各个单位的具体条件决定。治疗方案设计中,辨证分型治疗要注意各型之间的转化;固定方剂治疗要适合观察对象的基本病机,但也要有辨证加减,以适应治疗个体化的特色。当然,每个处方的主要药物要相对稳定,加减药物要有一定原则,另外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都要有所规定,做到规格统一,方法一致。对照分组设计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病情相等、条件相似的病人随机分组对照比较,对照观察病例数,一般30~50例即可(新药临床验证要求观察例数不少于300例)。从科研角度来看,如科研设计很严密,方法可靠,例数较多,当然更好;相反如病例数虽然很多,但科研设计不严密,方法不严格,这种例数再多也意义不大。
3.观察方法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人为的条件下为完成一定任务所进行的考察过程,是搜集客观事实、检验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的认识方法。临床观察由于是在病人身上进行,一般临床观察都须在有利于病人的前提下进行,即使是对照观察也不能对病人有害。又由于临床观察是在个体上进行,个体的差异导致不同症状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因此要了解总规律,只能通过群体用统计学方法描述,故临床观察要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才能全面。另外,中医的临床观察还要重视病人与外环境的统一,分析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不同情况,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
4.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把研究对象置于可控条件下,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并能重复发生,且可利用仪器加以观测和记录,来探求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中医界也逐渐开始应用现代受控实验的方法,重视动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中医理论的提高。要想动物实验真正模拟辨证论治规律,尚有很大距离,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5.数学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既是人们研究自然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在临床研究中,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数理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学的一门分科,它运用统计的数学方法来论证和推求事物偶然中所隐藏着的规律性。主要研究如何安排试验或抽样所得资料能更有效地进行统计分析;如何根据试验或观察的数据来找出某些数量指标的分布或其平均值;检验一些指标间有无显著差异;找出各类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等等。用统计方法进行,可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和经济性,前者通过随机化的方法,以求在不确定的因素中揭示内在的确定规律,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实验;后者可节省工作量,以观察最少的例数,靠数理逻辑思维省去部分物质活动,如序贯方法等。其它的数学方法,如辨证论治的模拟试验、中医指标的量化问题等,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的应用,对促进中医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6.逻辑方法即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对经验层次取得的资料进行判断和推理,进而推导出科学的结论,它包括比较与分类(把两个或两类事物相比较,确定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予以分类,既看到同中之异,又看到异中之同)、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辅相成)、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逐一考察研究,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两者相辅相成)、抽象与概括(抽象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揭示内在的规律;概括是从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知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人们的思想只能通过理论性概括才能认识和发现现象的本质)等方法。
7.创造思维方法科学的发明创造依赖于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理论思维的形式,是人们有方向的、受支配的创造性想象,也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反复地、有步骤地和连贯地考虑,所以创造思维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思维,它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判断。促成创造思维的条件是:要有急待解决的困难或问题、追求某些事物的普遍性规律与结论、对这个问题有广泛的知识和兴趣、对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等。机遇、直觉或灵感常常是使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一瞬间出乎意外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机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考中,有时想象力和灵感思维的运用常产生奇迹般的作用,这也是创造思维。
8.建立假说理论的方法凡以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所提出的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假定性说明是为假说。假说经过实践的证实才能称为理论,假说与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假说和理论除作为科学体系的结构外,本身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在研究工作中经常要用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在肾炎的中医研究工作中也是如此,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占有客观资料,不运用假说方法新事实便不能成为新思想,不经过反复观察、验证实验,假说就不能上升为理论,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中医的科研工作要处理好继承与发扬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肾炎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也同样如此,继承与发扬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回顾与预测的统一,从点滴做起,不断深化,那么中医对肾炎的临床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会有所突破,从而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实验研究思路
实验研究是指以动物为受试对象的医学实验,亦即动物实验。近年来肾脏病的中医研究也采用了动物实验的研究方法,如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反复小剂量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家兔的系膜增生性肾炎,认为与人类受到反复感染后导致的进行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与中医湿热毒邪致病过程相似,以此作为中医湿热病理的模型,尽管动物模型与中医辨证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但这也是可喜的一步,说明动物试验向着符合中医发展证的方向发展。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认为证候动物模型的诊断依据有五个方面,即病因、症状、客观指标、相关因素与治疗。目前的情况很少能够完全具备这五点,所谓病因是指某一证候模型的造模因素符合中医对此证的传统病因,症状是指在病因作用下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中医的病因学说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往往多是诱因,或是根据临床表现所推断的病因,即所谓审证求因,因此证候模型能反映出主要临床表现即认为是成功的了,在肾脏病的造模方面,应该除了显示肾脏病的病理变化外,还应有主要的临床表现。客观指标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的各种客观指标来辅助中医证候的诊断,亦即所谓微观辨证,目前尚不完善,对于符合中医证候辨证的微观辨证在临床上尚属探索,当然运用于证候的动物模型更是探索了,最好能够采用相关性比较强的客观指标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这样证候的动物模型可靠性就比较强了。相关因素是指与证候有关的因时、因地、因人的相关因素,如季节、气候、风土、年龄、性别等,有的证候模型注意到这点,如制造“肝郁”模型多选用年幼大鼠,制造“脾虚”“肾虚”模型选多用年老大鼠等,此相关因素在证候的动物模型造模过程中有无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至于治疗是以治疗效果来检验证候的诊断是否正确的一种反证,作为衡量模型是否成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标准,如有用左归丸治疗来检验腺嘌噙呤诱发睾丸功能损害的肾阳虚模型即是。总之,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现在刚刚开始,目的是使实验动物更能符合中医辨证的需要,有人说动物模型做不出中医辨证来,因为不能看舌苔,也不能切脉搏,缺了这两项怎么能叫中医模型呢?看舌、切脉固然是中医证候的主要内容,如果微观辨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证候本质,何必一定要看舌、切脉?由于实验研究目前刚刚起步,制作证候的动物模型也刚刚开始,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够将符合中医辨证的动物模型研制成功。
现在虽然多数实验研究还未能做到与中医证候一致的动物模型,但是具有肾脏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在检验治疗方药的作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有条件的单位仍可继续从事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在检验治疗方药的作用上,必须要与临床作用一致,方能说明问题,如临床上用温阳补肾、活血利水方剂治疗肾病水肿,除了动物模型是肾病外,最好具有阳虚表现,同时还应有说明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才行,即使不是同一动物,但必须有说明其作用的动物模型辅助。
以上两点,证候动物模型难度较大,不过现在正在努力,相信以后会有所突破;实验研究要与临床研究一致,实验研究的药效反映了临床治疗作用,这并不困难,现在新药研制过程中也必须要求这样去做。如果这两点具备,可以说实验研究也突出了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