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历程中,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有些由于事前没有预料,于是成了制约创业的瓶颈,令创业者一筹莫展。那么创业中可能出现哪些瓶颈?又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呢?
(1)难以言说的“政策之痛”
有的创业者当初进入一个行业,无非是看好该行业的某些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但盖好厂房不久,这些政策却忽然发生了调整,一些原有的优惠条件不复存在,工厂的竞争力或者赢利能力大打折扣。那么怎样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在创业之前,创业者应该仔细咨询当地政府或招商办,政策是否有保证,以及怎样来保障这些有利条件能够被享用。可以通过与上述机构签订合约,以法律形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这仅局限于地方政府的某些招商条件,如果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又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创业者或投资者在进入之前就要对相关政策有一定的研究预测,避免盲目投资。咨询律师、权威人士和相关部门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
一家主要出口日本的企业,如果遇到了譬如涉嫌倾销的制裁,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要根据自己所在的行业和主要市场,做一些预测,一旦出口企业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时,如何面对?从事内贸的企业在遭遇市场发生变化时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关系企业生存的问题,不容小觑。创业者对市场风险的理解和警惕性会直接关系到创业的顺利与否。一个做好市场预测,有多条销售渠道,不依赖局部市场的企业,它的风险无疑比那些没有准备的创业小得多。创业者在掌握某种资源后,要借助资源发展企业规模,但不能长期依赖资源,只有在资源利用上形式良性循环,创业才会成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每个创业者所必须重视的。
(3)不可不关注的“渠道之伤”
这里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的供应渠道发生了变化。一家工厂开业有了很好的定单,很多预付款也及时到位,但生产却无法正常运转,为什么?原材料供给出现了短缺。由于没有重视在采购工作上的投入,大规模生产就可能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尴尬。这就要求创业者要在创业之前就作好供应链的准备工作,而且常常要根据企业将来的市场表现,准备不同层次的供应商。对零星采购和大规模采购的供应商要有所区分,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保障能力要有事先的评估。
(4)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事变化的不可预料性往往令创业者措手不及,团队的解体使得很多工作无法执行或执行中断。这对征途上的创业者而言是昔日跳槽那么简单了。高层雇佣人员或合作者在获取创业者的某些资源后,常常会另起炉灶,公然作出损害创业者利益的事。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通过以下的措施来规避。首先,要有合作或雇佣合约,以书面方式来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其中涉及跳槽后规定年限内不得从事同一行业,或者对某些机密承担保密的义务等等,并设置违约赔偿金条款。其次,不要在管理上太苛刻。管理制度固然要健全,但在国内,很多情况下是“水至清则无鱼”,制度的苛刻通常是引起雇佣双方矛盾的主要因素。制度一定要人性化,要公平。对于重要的人事岗位,要有一定的人事储备,这点甚至在首次人力资源招聘时就要完成。对于当时没有被录用,但又很适合的人选要保持联络,这样可以在人事发生变化的最短时间内使工作得以延续。
(5)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资金瓶颈是创业者最多遇到的问题,它的出现有以下几种可能:创业者本身资金短缺。这种情况下用得最多的解决方法有两种:借贷和出让股份。若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通过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的途径孤儿筹集。借贷无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让股份来融资。如今的寻求风险投资其实就是一种出让股权的做法,开始逐步受到社会认同了。另外,创业者没有很好的财务计划也是造成资金瓶颈的常见因素。流动资金被挪用,工厂的储备和供应由此产生危机,这些都是财务计划的弊端造成的。改变这种善就要求创业者重视对资金流的掌控,做到资金合理流动,不至于产生短期借贷行为而导致单位成本提高。
创业遇到瓶颈,应该沉着冷静,坦然面对。创业的瓶颈期应该是人生的“冷静期”,跨越了自己就向成熟迈进了一步,因为梦想和现实是不同的。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生存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当自己尝尽人情的冷暖和失败之后,此时才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哪方面的不足,才能懂得要如何去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学会在摔倒中爬起来,同时人应该是在摔倒中成熟的。勇敢地接受失败,反思自己,加强学习,及时调作自己人生的主题思路,好好把握随时出现的机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