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在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参加革命到了陌生的地方,也是件难事。黎运兵,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是自己带的棉衣、单衣、鞋袜及被褥,不像现在一参加工作就发被褥、衣裤、大衣、鞋帽、日用品一切俱全。他记得夏季入伍,到冬天11月才发了一套大的不能再大的棉衣,没办法穿,只好将袖、裤挽起一大截,凑合穿着,上衣像一件大袍子,衬衣、裤衩都不发,只有将家里带的单衣作为“衬衣”套着穿,到了夏季六月份还发不下单衣,又将棉衣的棉花掏掉,当单衣穿。那时,一套棉衣穿二年甚至三年,补了又补,到了冬天再将原来的棉花套上,又成了棉衣,年复一年。他还记得不发牙具,自己又无钱去买牙刷,只有将毛巾撕成两小块,每天用一块洗脸,另一块小毛巾蘸上牙粉(当时只有牙粉最便宜)去擦牙,现在看来很有意思。1949年春,干部南下就“牛”起来了,不仅每天每顿吃的白面、馒头和面条、炒肉菜,而且那时干部南下,晋绥粮食局因有家属小孩随同,领导在运输大队要了两辆三套胶轮马车,骡子很肥胖,大头大脑,除了拉家属小孩和东西外,步行的干部还可将行李背包放在胶轮车上,自己轻飘飘地步行觉着很舒服,要走得累了或有点病痛什么的,还可以坐一截马车。1947年冬,老黎在绥包战役中,向绥蒙专署管理处靳处长要了一件棉大衣,随时将它带在身边,有时累了在车上睡会觉,怕着凉将它盖在身上,睡得舒舒服服、滋滋润润真带劲,而且到了驻地吃派饭,吃现成的什么也不干,每人给老百姓粮票、菜金就行了。一到宿营地吃了饭,还可以打扑克、打麻将,高兴极了,真是上“天堂了”,挺开心欢快的。
一路经过二十多天的集体行军,从山西省兴县,路径临县、离石、汾阳、灵石、临汾、潼关,到了陕西的澄县,澄县是第一野战军司、政、后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一到那里就每人发一套军装,衬衣、鞋袜、日用品和津贴,连排干部每人每月九千元西北农民票,折人民币约九角,每月有零花钱,那时要买不少东西,老黎不抽烟不喝酒,当时,他买了一个皮挂包,因为在晋绥边区时,一般领导干部都有一个皮挂包,很羡慕人家,什么时候能自己有一个皮挂包,这时,几年的心愿实现了,觉着挂上个皮包,好像很牛气得意洋洋的。1949年5月22日,不久解放了西安,老黎是第一次进大城市,穿着粗布单衣,老乡做的结结实实的军布鞋,而那些穿高跟鞋、着旗袍、擦口红的“洋女人”,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什么都看不惯她们,实感陌生,反差很大。西安是火盆城市,自己穿着粗布单衣,布袜子,天又特别炎热,不动也满头大汗,实在受不了。西安住了一个时期,大概是四十多天吧,部队急速向兰州挺进,即将到达兰州甘草店的时候,即1949年8月26日解放了兰州,并于当月27日开进兰州市东教场。
当时有敌尸体,一片狼藉。打扫清除以后,一野”司、政、后“领导机关驻扎在这里,安营扎寨了,生活也稳当正规了,过着和平年代的日子。到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度,每人授予不同的军衔,穿着整齐的新军装,蹬着崭新的皮鞋,擦得光亮光亮的,相当精神,那时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军衔是上尉、中尉、少尉,
科处长是大尉、少校、中校,运输部部长、副部长是老红军,授予大校、上校,确实是正规化了。戴的大檐帽,穿的大皮鞋,扎的武装带,威风凛凛,穿的整齐划一,一切举止相当正规,军人相见时,互相敬礼。延续了十个年头,直到1965年取消了军衔。黎运兵同志从1949年3月一直在“一野”后勤运输部工作。1955年夏到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现为后勤指挥学院),军校毕业后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九团工作,1959年夏参加青海西藏平叛作战运输。这时的穿衣是异常现象,除了在西宁市夏天穿两三个月的单衣外(早晚需穿背心或毛衣),都是穿毛衣毛裤,甚至是棉衣,如到青海的草原果洛、玉树地区及结扎原始森林地区需常年穿棉衣,冬季必须穿皮大衣、戴皮帽子,穿大头鞋,毛袜子御寒,如到巴彦喀拉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地更是如此。其他草原地区也需穿棉衣棉裤,只有中午一会可穿单衣或毛衣,其余时间穿棉衣棉裤,所以说在青海西藏草原绝大部分地区需穿棉衣服,不穿也得带上它,甚至皮大衣也需带上,因为,草原上尽是泥泞沼泽地段,路难行,如陷车或在大山上车辆抛锚,急需御寒。车辆修不好,在草原路上当“山大王”“当团长”是常事,经常会遇到的。
3.住
在根据地出差执行任务,总是住在老乡家,住在谁家就在谁家吃饭,有时住在村公所,吃饭是一家一家派饭吃,一家一天,不是固定在一家吃饭,以便了解各家和村里情况,利于群众工作,所以是吃百家饭,作百家的工作,一举两得。工作组下乡都是吃派饭,睡农民的热炕头,住房不出房费,吃饭每天给粮票菜金就行了,老百姓也乐意,已经形成了制度。直到1949年2月干部南下,贺德庆、杜海舟、黎运兵、赵文彦、杨光辉等同志,集体参加了第一野战军,进驻兰州,住国民党的军营,后来逐步盖起新营房,新办公大楼,机关各单位住进新营房,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新房、新床、新火炉、新脸盆,连饭碗都是新的,从喝黄河水到喝上自来水,一切都是新气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好像人也成了新人似的!事隔五年有了大的变化。基层与领导机关的工作完全不同,差异很大,吃住睡,周围环境各有差异,汽车队的生活比起领导机关是艰苦的,特别是1959年青海、西藏及甘肃、新疆一些地区的平叛作战运输是更加艰难的。
那时,长期奔驰在高原草滩上,路难行、天严寒、少氧气,使人喘不过气来,除了吃穿的困难外,就是住的问题,汽车行驶一天人劳累一天,到驻地主要是要睡好,可是经常住帐篷,睡草屋、睡驾驶室,夏天走到哪睡到哪,冬宿冻屋,卧冰睡雪。记得1960年到玉树的天河县为平叛部队转运物资,股长和汽车六连指导员,勘察地形,决定就地平整场地,在河滩、高地搭帐篷休息,平整好的场地停车,就这样住了两个多月,顺利完成平叛作战物资的转运任务;还有1964年汽车五连由西宁向青海的乌图美仁运送雷达团,正赶冬季下雪,遍地皑皑白雪,方圆百里无人烟。抵达乌图美仁,没有地方住宿,只有将雪扫清后搭起帐篷就雪地铺上行李睡觉,晚上冻得腿都不敢伸直,当了一晚上“团长”。第二天清晨起床沿青藏公路返回西宁。1961年团指挥所设在青海玉树州的结古,那时,平叛作战运输相当紧张繁忙,因运输线路太长,先将所需军用物资由西宁运至玉树地区,再由团指挥所组织运力向昂欠、结扎、治多、曲麻莱等地运给平叛作战部队。
当时团指挥部只有一顶大棉帐篷,除了团领导,团指挥所工作人员全部住在这里,一屋三用,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还是小食堂,大家都把饭打回来在帐篷里吃啊!老黎又想起1960年秋,带汽车四连到曲麻莱运输平叛物资,快到曲麻莱时,有一段泥泞翻浆路,副连长吴国文,经十几个小时组织填路推车才过去三辆车,还有十八辆汽车没有渡过翻浆路,后来经过艰苦搏斗二夜三天才将十八辆汽车渡过翻浆路,在几天时间里只能吃干粮喝凉水,这困苦的六十二小时都是在路上、车上、地上渡过的,谁困了就到驾驶室“躺”一会,解困休息。有的同志实在撑不住了就地躺下,盖一件皮大衣,铺上一件皮大衣,过过瘾,真还“舒服”呢,就像睡在软沙发上似的,谁都叫不醒!
4.行
人离不开衣食住行。从小就要吃饭穿衣住房走路,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命线。尤其吃饭一天也离不开它,一天不吃饭军人就难以行军打仗,工人就难以做工生产。运输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工具。从有军队就有军事交通运输,人民军队离不开人民汽车兵,从红军时期就有辎重运输,牲畜驮运,甚至南昌起义时也没有汽车。红军到达陕北延安,我军在西安设立了“采办”委员会就有了汽车,而且诞生了我军第一个汽车队,有汽车三十余辆。
我军的行动,从步行、骑马、驮骡、马车、木船、手推车到有轮船、火车军舰、汽车、飞机、拖拉机等等。但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步行,这是最基本的,人称“铁足板”,任何大山都踩在人的脚下,贺德庆老红军回忆说,红军长征时,从中央领导上上下下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铁足板走过来的,抗日战争有了马、毛驴也有少量汽车,主要还是步行,解放战争不仅有了大量汽车、飞机,而且有机械化、摩托化、现代化快速战斗部队,现在有了大量的空军、海军和导弹部队,甚至有宇宙飞船以及更先进的运输工具和飞行物。然而,步行还是最基本的,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离开步行甚至是不可能的。
5.学
朱德总司令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根据这个基本精神,1952年,全军开展了学文化运动,有在职学习和离职学习。西北军区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学习运动。各级党委积极领导,全党参与一级抓一级,军区成立了学习领导委员会,军区司政后有学习领导组,具体组织学习,在职干部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都编入学习班,由文化高的同志担任业余兼职教员,定期上课,军区后勤运输部由隰可庄、郎真两同志担任部直文化教员,编班上课,一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然后自习,并有作业,自己复习。记得是半年结业,考试合格后,发给初中结业证书。部里有杨光辉、高仲山、黎运兵、刘福祥等参加学习,并获得较好成绩。
其中黎运兵等十余名同志,受到部里的表扬、奖励。离职干部,军区成立了速成中学,两年毕业,先学拼音字母,再学文化,考试及格后发给初中毕业证书。运输部有赵振如、李兰香、马彦兰、万国璋等十余名同志去兰州市十里店速成中学读书。这些同志学习都不错,有的受到表扬,有的获得奖励,有的获得奖状。1955年西北军区缩编为兰州军区,许多单位缩编,原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都调北京党中央工作。兰州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张得志,政委廖汉生,后勤部部长夏耀堂,政委黄静波,运输部部长马平,政委陈玉山,当时,运输部有的干部休息,有的干部转业,有的干部上调总后勤运输部。而赵树鸿、龙治源、黎运兵等同志到后勤学院学习(现为后勤指挥学院),有的到车管学校、油料学校、政治学校兰州军区去军校学习的部分学习,三年或二年毕业分配工作,这同学1959年毕业时的留影。前排左二为运输部的赵树鸿同志,毕业后到北海船队后一措施为党培养了许多技术干部、勤部任部长,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基层领导干部。
6.运
指部队的运输工作。在大西北作战运输中,从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1948年前)时期,主要是靠人背肩挑、骆驼牦牛、骡马驮运、胶轮大车运输、黄河船运,甚至羊群搭运(在阿里藏族畜牧区),只有抗战初期在西安我军的第一个汽车队有过短期长途汽车运输,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停止了运输,车管人员回到了延安,所以,这期间大西北没有汽车运输,完全靠人畜力运输。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交通极其不便。西北军区所属地区,陕南的秦岭,甘肃的六盘山,特别是青海、西藏、新疆,大都是草原沙漠戈壁地带,有日月山、巴彦喀拉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山脉等以及无人烟测绘无图区运输,给汽车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
青藏公路,青海省的玉树、果洛等地区,是青藏高原汽车兵平叛作战运输的主战场,兰州军区的汽车团,汽一团、汽十四团、汽车九团和配属的汽车七十六团、三十五团、三团、五团,都先后参加了青藏平叛作战运输,后来汽五团调北京参加国防建设,汽一团、七十六团、三十五团、三团,归属总后青海办事处。长期参加平叛运输的是汽车第九团、军区汽车团。
从1959年到1963年平叛结束直到2006年底,从始至终都参加了国防经济建设运输。青藏高原汽车兵,主要是讲汽九团和兰州军区汽车团的运输故事。其中主要是甘、青南平叛、青海西藏平叛及新疆部分地区平叛,印象最深的还有组建部队抗美援朝运输,第一次进藏物资运输,中央代表团进藏运输,参与修建青藏公路的运输(西北军区汽一团兰州军区汽车团参加了边境作战运输),汽九团还进行了青海曲麻莱、班玛、乌图美仁及江西沟原始森林木材运输,老虎口运输,夜间闭灯驾驶训练,野营拉练等等。同时,汽车部队不仅担任军用物资的运输任务,而且在平叛作战运输中,车队不断遭到匪徒的武装袭击,因而,每车都配有两支手提轻便冲锋枪,驾驶室内设有专门枪架,司机一枝、助手一枝,以便自卫,他们多次打击散匪的袭击。汽车驾驶员、车勤人员英勇牺牲的仅汽九团不完全记载就有八个同志,失踪的三人(青海的野牛沟、花石窄等地)。
也有在运输途中驾驶员带病坚持开车,继续完成作战运输任务,则因耽误了治疗时间,而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汽车兵由于长期在青藏高原执行运输任务,环境恶劣,严寒缺氧,行车艰苦,吃夹生饭喝不洁生水,饱一顿饿几顿,睡草地帐篷,驾驶室弯腿操作,车抛锚当“山大王”,当“团长”等等,因而高原汽车兵驾驶员百分之七十患胃病,双腿关节炎等职业病,有的轻有的重,有的不能继续上路执行运输任务,改干其他工作。总之,青藏高原汽车兵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真是辛辛苦苦一辈子,提心吊胆一辈子,这是高原汽车兵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