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周浩生平事迹不详。据其作品推断,当与钟嗣成同时。所作散曲现仅存小令一首。
蟾宫曲题《录鬼簿》
想贞元[1]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2]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3]衣冠坎坷,凤凰城[4]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注释][1]贞元:唐德宗年号,时用二王革新,后刘禹锡归朝,有“贞元朝士已无多”之叹。
[2]上苑:帝王玩乐,游猎之所。
[3]麒麟冢:名人贵宦的坟墓。
[4]凤凰成:京城。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周浩一八七[题解]这首曲子是作者读钟嗣成所编的《录鬼簿》后的体会。在作者看来,无论是那些活跃于朝廷的士大夫,还是那些“凤凰台”、“麒麟冢”人物,都已成为过去;一切的繁华富贵也都成为过眼云烟。只有那些被《录鬼簿》所记载的杂剧、散曲艺术家,才是“纸上清名,万古难磨”。这种观点,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是完全相通的。因此,他算得上是钟嗣成的知音一个。
汪元亨汪元亨元杂剧、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至正前后在世,与曲家贾仲明相交于吴门。字协贞,号云林,又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后徙居常熟,曾做过浙江省掾。所作杂剧三种今皆不传。《录鬼簿》言他“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今存有《云林小令》百篇,恰合此数,且内容多写警世、归隐、闲居生活,疑即为《归田录》百篇。
醉太平警世憎苍蝇竞血[1],恶黑蚁争穴[2],急流中勇退是豪杰[3],不因循苟且[4]。叹乌衣一旦非王谢[5],怕青山两岸分吴越[6],厌红尘万丈混龙蛇[7],老先生去也[8]。
[注释][1]苍蝇竞血:竞血,争着舔血。这里比喻官场的争权夺利。
[2]黑蚁争穴:典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大槐安国与檀萝国争夺领土,兴兵作战,其实只是两群蚂蚁争穴而已。影射人世间争权夺利的卑污和可怜。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
[3]急流中勇退是豪杰:成语有“急流勇退”,人们称在顺利、得意时毅然退出官场,以免日后遭受灾祸。这句话是说,在名利场中能够毅然决然摆脱开来的,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苏轼《赠善相程皊》:“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4]因循苟且:因循,敷衍,守旧,不改变。苟且,姑且,暂且,得过且过。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因循苟且之心作,强毅久大之性亏。”
[5]叹乌衣一旦非王谢:乌衣,见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本句语出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谓世事难测,兴亡更替,好景不常。
[6]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两国接邻而互为仇敌,后来吴为越国所灭。喻指虽然山水相连却敌对的两国。关汉卿《单刀会》:“有意说孙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八八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
[7]厌红尘万丈混龙蛇:红尘,本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这里指混浊的人世间。
龙蛇,比喻好坏、贤愚、正邪等两个相反的方面。《佛印语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句言厌恶尘世间贤愚不分,鱼龙混杂。
[8]老先生去也:老先生,作者自指,他曾自号“临川佚老”。也,语助语。混浊的社会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老先生我离去了。
[题解]小令的题目是“警世”,警戒人们莫要因循苟且,留连官场,在争逐中成为牲牺品,或在红尘中受到污染。而且,即使取得尊荣又能怎样?荣耀一时的王谢不免覆亡,争霸不已的吴越也早云散,在无休止的残杀之中无所谓胜者和败者,到头来贤愚莫辨,龙蛇不分。因此,真正的豪杰应该及早抽身,离开险地。可见“急流勇退”是小令的“曲眼”。曲文最后一句是作者要退出官场的宣告。它既轻蔑那些死不觉悟的人们,又表现了一种傲视群愚、不屑与之为伍的气魄,痛快淋漓,把全曲的抒情推向高峰。
朝天子归隐(其一)长歌咏楚辞[1],细赓和杜诗[2],闲临羲之字[3]。乱云堆里结茅茨[4],无意居朝市[5]。珠履三千[6],金钗十二[7],朝承恩暮赐死。采商山紫芝[8],理桐江钓丝[9],毕罢了功名事[10]。
[注释][1]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创造者是屈原,它的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又“楚辞”,也是一种总集的名称,是西汉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在一起编订而成的。这里指后者。
[2]赓和:续和。杜诗:杜甫的诗歌。
[3]临:临帖,摸仿字帖书写或描画。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后人称他为书圣。
[1]乱云堆里结茅茨:意谓在高山深处建造一座小草房居住。茅茨,茅屋的顶,这里指茅屋。白居易《效陶潜体》之九:“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5]无意居朝市:朝市,朝廷与市肆。《史记》七十《张仪传》:“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后因以朝市泛指名利之场。原句意谓无意生活在名利场中。
[6]珠履三千:珠履,缀有珠子的鞋子。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李白《寄韦南陵冰》
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7]金钗十二:有两解:一指一人戴十二金钗。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二指姬妾众多,本句当为此意。白居易《酬思黯戏赠同用狂字》诗:“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自注:“思黯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甚得力,而歌舞之妓颇多。”思黯,牛僧孺的字。后人每以“十二金钗”喻姬妾众多,盖本于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八九白诗。
[8]采商山紫芝:意谓隐居世外,不愿入仕。这里用“商山四皓”典。四皓者,“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皆以为上(指刘邦)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见《史记·留侯世家》及晋皇甫谧(mì觅)《高士传》。
[9]理桐江钓丝:用严子陵隐居不仕,垂钓于桐江的典故。
[10]毕:完毕,结束。
[题解]此曲唱归隐之乐。长歌楚辞、细吟杜诗、闲临书字,是雅趣;采紫芝、理钓丝、结茅茨,是闲情。这种隐逸生活,与蹑珠履、拥金钗却随时伏有杀身祸胎的富贵生活正成对比,突出归隐山居、无意功名的自在适性。布局上,曲子前后皆言隐居之乐,一句一韵,中间插入一段功名利禄的可怖,诘屈突兀,既增强表达效果,又不影响整首曲子的音韵和谐,可谓正反互补,相得益彰。
朝天子归隐(其二)风俗变甚讹[1],人情较太薄,世事处真微末[2]。收拾琴剑入山阿[3],眼不见高轩过[4]。性本疏慵[5],才非王佐[6]。守一丘并一壑[7]。算人生几何[8],惊头颅半皤[9],怕干惹萧墙祸[10]。
[注释][1]风俗变甚讹:风俗,世俗。甚,很,十分。讹(é娥),谬误。这句是讲世风日下。
[2]世事处真微末:世事处,即处世事,犹言“处世”。微末,细碎,细小。这里可理解为微妙,令人难以把握。
[3]收拾琴剑入山阿:琴剑,旧时知识分子的身边之物。山阿,山中曲处。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xiù秀)。”这里是收拾东西去山中隐居。
[4]高轩过:高轩,古代指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乘坐的车子。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皌(shí石)始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贺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惊奇之,自是有名。
[5]性本疏慵:疏慵,粗疏懒惰。生性就粗疏慵懒。
[6]王佐:王者之佐,辅佐帝王的人。
[7]丘:小土山、土堆。壑:山沟或大水坑。
[8]人生几何:几何,有几,多少。语本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
[9]半皤:皤(pó婆),白。言头发已经白了一半了。
[10]萧墙:宫殿当门的小墙(照壁),又叫做“屏”。古时臣子进见国君,至屏而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肃敬。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以“萧墙之内”比喻内忧、内祸。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杂剧第一折:“咫尺舞破中原,祸起萧墙。”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九〇[题解]此曲为原作第十首,与其它同题之作不同的是,此曲没有表达旷逸情怀,而是表达了对险恶世情的恐惧。首二句写人情凉薄。中五句写归隐,末三句照应开首,进一步写如履薄冰的心情。此句用语、句式不如他作典雅,但坦诚直率,雅俗兼用,更有本色。
沉醉东风归田(其一)远城市人稠物穰[1],近村居水色山光。薰陶成野叟情[2],铲削去时官样[3],演习会牧歌樵唱[4]。老瓦盆边醉几场[5],不撞入天罗地网[6]。
[注释][1]人稠物穰:稠,多而密。穰,多,丰盛。可解为人口稠密,物品丰富。
[2]薰陶成野叟情:野叟,野老。感染陶冶成了野老的性情。
[3]时官样:趋时的官员样子,时髦的官僚模样。
[4]牧歌樵唱:放牧的人和樵夫们所唱的歌调。
[5]老瓦盆:村夫们用的粗糙的陶制酒器。杜甫《少年行》诗:“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关汉卿[四块玉]《闲适》:“旧酒投,新醅(pēi呸)泼,老瓦盆边笑呵呵。”无名氏[沉醉东风]《失题》:“俺老瓦盆边醉煞。”
[6]天罗地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法禁森严,无法脱逃,或遭逢大难,走投无路。关汉卿《单刀会》三:“安排下打凤捞龙,准备着天罗地网,也不是个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水浒》二:“王进说道:‘天可怜见,惭愧了,我母子两个脱了这天罗地网之厄。’”
[题解]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员到野老,村里面的聚会放声高歌,老瓦盆边大醉几场。这就是作者向往的归隐田园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天罗地网”之外的世界。就像笼中的鸟儿飞回了森林,池中的鱼儿回到了江海,充满了自由解脱感,洋溢着欢乐舒畅情,使人莫不受到感染。
沉醉东风归田(其二)籴陈稻新舂细米[1],采生蔬熟做酸齑[2]。凤栖杀凰莫飞[3],龙卧死虎休起[4]。不为官那场伶俐[5],槿树花攒绣短篱[6],到胜似门排画戟[7]。
[注释][1]籴陈稻新春细米:籴(dí敌),买进(粮食)(跟“粜”相对)。舂(chōng充),把东西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九一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这句是说买进陈年的稻谷舂出新鲜的细米。
[2]酸齑:齑(jī鸡),细,碎。酸齑,即指细而碎的酸菜。
[3]凤栖杀凰莫飞:凤凰,雄为凤,雌为凰。这里用凤凰喻指那些气节清高之人。
[4]龙卧死虎休起:休,莫,不要。龙卧,即卧龙。这里以龙、虎代指那些身怀绝技而高卧隐居之士。
[5]伶俐:一作“怜皍”,此作痛快讲。《杀狗劝夫》二折[滚绣球]:“你便十分的觑当他,他可有一分儿知重你?这的是使钱的伶俐。”
[6]槿树花:即木槿树花。木槿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形,互生,掌状分裂,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白、红、紫等颜色,朝开暮敛。可植木槿作篱。南朝·沈约《宿东园》诗:“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唐·钱起《避暑纳凉》诗:“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7]到胜似门排画戟:到,同“倒”。门排画戟,豪门贵族之家。《宋史·舆服志二》:
“门戟,木为之而无刃,门设架而列之,谓之(qǐ企)戟。天子宫殿门左右各十二,应天数也。宗庙门亦如之……臣下则诸州公门设焉,私门则府第恩赐者许之……品官恩赐者,正一品十六,二品以上十四。”张养浩小令[中吕·普天乐]:“芰荷衣,松筠盖,风流尽胜,画戟门排。”关汉卿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第一折:“有一日列簪缨画戟门排,琼林宴花压帽檐歪。”
[题解]此曲亦把官场与隐居生活做了比较,劝人不要出仕。首二句对仗整齐,堪称“字字的确,斤两相称”(王骥德《曲律》),写隐居的山野气息非常浓厚。末二句亦别出心裁,表达了满足与惬意之情。
雁儿落带得胜令归隐(其一)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物情螳捕蝉[1],世态蛇吞象[2]。
直志定行藏[3],屈指数兴亡。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壶觞[4],夜月松花酿[5];轩窗[6],秋风桂子香。
[注释][1]物情螳捕蝉:恃强凌弱,世之常情,恰如螳螂捕蝉一般。汉·刘向《说苑·正谏》: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
[2]世态蛇吞象:喻人之贪心不足,如蛇之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元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诗云”:“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正可与此两句对照理解。
[3]行藏: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谓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否则退隐藏道以待时机。后因以“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4]壶觞:觞(shāng伤),古代称酒杯为“觞”。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九二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壶觞,在此代指盛酒的器皿。
[5]松花酿:用松花酿的酒,即松花酒。岑参《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或谓“松花酿”也即“松醪”,用松膏酿的酒。唐·刘禹锡《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
[6]轩窗:轩,窗户,门。即指门窗。
[题解]这首带过曲把“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与“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作了鲜明对比,然后作出了归隐湖海山林的选择。饮着“夜月松花酿”,嗅着“秋风桂子香”,充分享受着山林兴味,的确是做到了襟怀开阔,潇洒自如。令人神往。
雁儿落带得胜令归隐(其二)山翁醉似泥[1],村酒甜如蜜。追思莼与鲈[2],拨置名和利。鸡鹜乱争食[3],鹬蚌任相持[4]。风雪双蓬鬓,乾坤一布衣[5]。驱驰,尘事多兴废[6];依栖[7],云林少是非。
[注释][1]山翁醉似泥:山翁,指晋代山简。见卢挚[双调·殿前欢]。这里借以指代隐居世外的高士。
[2]追思莼与鲈:见姚燧[中吕·醉高歌]《感怀》。
[3]鸡鹜乱争食:语本屈原《卜居》:“宋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这里指群小争权逐利。
[4]鹬蚌任相持:比喻双方相持不下,将有利于第三者。《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日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yù预)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此用其典,喻世人争权夺利,每每两败俱伤。
[5]风雪双蓬鬓,乾坤一布衣:此从杜甫《暮春题癅(ràng让)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三“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句化用而来。
[6]驱驰,尘事多兴废:驱驰,本意驱逐奔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引申为尽力效劳。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尘事,凡俗之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尽管你四处奔波,天下兴亡胜败依然变幻莫测。
[7]栖(qī欺):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此指隐居。
[题解]此曲亦用对句及扇面对,典雅工丽。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多,如王骥德《曲律·论用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汪元亨一九三事第二十一》:“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暗事明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
折桂令归隐望南山归去来兮[1],怕世态炎凉,人面高低。跨百尺长鲸[2],逐采凤双飞[3],通一点灵犀[4]。驾高车乘驷马吃跌怎起[5]?啖肥羊饮法酒伤了难医[6]。茅舍疏篱,稚子山妻。无荣无辱,快乐便宜[7]。
[注释][1]望南山:指过隐居生活。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归去来兮:是陶渊明抒写自己归隐之乐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2]跨长鲸:指过诗豪的生活。李白尝自署为海上骑鲸客。
[3]采凤双飞:指成仙飞升。春秋时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其夫萧史乘凤凰鸟双双飞去。
[4]通灵犀:指得遇相知相契之人。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5]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为显贵者所乘。
[6]法酒:古代朝廷举行大礼仪或开大筵时饮的酒。
[7]便宜:便利,方便。
[题解]这首小令写归隐的乐趣,表现作者厌弃尘俗、远离官场的思想感情。先正面写归隐的种种好处:悠闲赏菊,有望成仙,可得相知,生活自在,充满亲情,无荣无辱。再反面写世俗的可厌与官场的可怕:世态有炎凉,人面逐高低,说不定哪一天失了足,就要受惩处,灭九族。两相对比,优劣自明,因而顿觉不如学陶渊明,及早归去。
刘伯亨刘伯亨生平不详。盲艺人,今存散曲套数一首。
沙子儿摊破清江引可意的金钗,何曾簪云髻。可意的花钿[1],何曾贴翠眉。可意的纱衣,何曾傍香体。科场去几时,薄情间千里。他闪的我凄凉[2],我为他憔悴。强步上凉亭,晚风清似水。好景宜多欢会。
藕花荡红香,荷叶摇青翠。故人他未来秋到矣。
[注释][1]花钿:妇女头上的饰物。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刘伯亨一九四[2]闪的:抛撇。
[题解]此为闺中念远曲。其好处在妙用赋笔,于铺排冷落珠宝、无意妆饰之中,透露闺中人的慵懒无绪。三个“何曾”,层层递进,展示怨情之深、之浓。“强步上凉亭”别起由头,继之肆笔铺写秋景,突出其晚、老、清、凉,见迟暮之意与落寞之怀。如此使墨如泼,较诗词抒情独重比兴,以含蓄为贵,显出曲子特有的个性,加上口语化的表述,使曲味更浓。
倪瓒倪瓒元散曲作家,字元镇,号云林,又号风月主人。无锡(今属江苏)人。生于大德五年(1301),自幼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强学好修。《录鬼簿续编》说他:“群书博极,爱作诗,不事雕琢,善写山水小景,自成一家,名重海内。”家有清灶阁,藏书甚丰。
又善操琴,精音律,通书画,多所成就。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乐仕进。元顺帝至正初(1341),尽散其家赀与亲故,离家出走,泛舟五湖间,张士诚招之不出。自称懒瓒,又称倪迂,号沧浪漫士、净名庵主等。晚年则黄冠野服,漫游山水,足迹不涉贵门。偶而兴之所至,援笔涂抹些竹枝或烟林小景,时则流落于市,人竞购买,虽千金不惜。与虞集、张雨相友善。明洪武七年(1374)卒,年七十四。着有《清灶阁集》。《新元史》、《明史》有传。散曲今存小令十二首,皆见《云林先生诗集·附录》。《全元散曲》一并收录。
人月圆失题(其一)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1]。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2]。怅然孤啸[3],青山故国,乔木苍苔[4]。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5]?
[注释][1]越王台:亦简称“越台”。此台为春秋时越王勾践为招纳贤士而建。任皏《述异记》卷上:“吴既灭越,栖勾践于会稽之上,地方千里。勾践得范蠡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于外而馆贤士。今会稽山有越王台。”张可久小令[正宫·醉太平]《登卧龙山》:“上越王古台,半天虹雨残云载,几家渔网斜阳晒。”
[2]“鹧鸪啼处”三句:参见杨维桢[双调·夜行船]《吊古》。东风:春风。
[3]孤啸:独自一人长啸。
[4]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意谓故国已成青山,乔木已长满苍苔,极言其荒凉破败的景象。
[5]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素影,指明月。明月依然是当年的明月,光明如初,你从何处飞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倪瓒一九五如此。”又,《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语意皆相近。
[题解]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所吊之“前朝”、“故国”具体何指呢?有人以为:“‘前朝’,即诗人的故国元朝。”其实,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倪瓒以宋为故国,一生未仕元朝,晚年泛舟江湖,“无家无国”,其民族意识相当浓厚。他曾在杭州写过一首《竹枝词》:“阿翁闻说国兴亡,记得钱王与岳王。日暮狂风吹柳折,满湖烟雨绿茫茫。”来到杭州便怀念民族英雄岳飞,因为他曾誓死收复失地;到绍兴便一再登临越王台,因为勾践矢志报仇最终灭吴复国。而今元亡明兴,诗人“重上越王台”,“怅然孤啸”,感慨万端,顿生无限“青山故国”之思。综合这一词一曲,不难看出,作者“伤心”的是金亡北宋、元灭南宋的往事,而这份情感又渗透在对吴越兴亡、元明陵替这种人事代谢不已的兴叹之中,虽隐约却也分明。这样的解析既符合倪瓒的生平经历及其民族意识,也符合他的创作实际。
人月圆失题(其二)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1]。画屏云嶂[2],池塘春草[3],无限消魂[4]。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5],孤篷听雨[6],灯火江村。
[注释][1]渔唱:即渔歌,渔民所唱的反映生活情趣和生产劳动的歌。南津:南面的渡口。
[2]画屏云嶂:画屏,画有图画的屏风,这里形容远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云嶂,即高入云层的峰峦。
[3]池塘春草:言初春来临,池塘上长出春草。语出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
[4]消魂:一作“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此为前意。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5]空:白白地。
[6]孤篷:孤寂之客舟。
[题解]此曲为作者于元末大动乱中离家出走后的作品,写思乡怀家之情。首二句起的突兀,三四五句写因景伤情。六七八句照应开首,写想象中的故乡之景。末三句写人老未归的愁苦。全曲多由景物组成,时空转换快,感情含蓄深沉,风格上更近于词。
折桂令拟张鸣善[1]草茫茫秦汉陵阙[2]。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3]。山人家堆案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倪瓒一九六图书[4],当窗松桂,满地薇蕨[5]。侯门深何须刺谒[6]?白云自可怡悦[7]。
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释][1]拟:模拟,模仿。
[2]草茫茫秦汉陵阙:茫茫,漫无边际。草茫茫,这里极力形容荒芜景象。陵阙,陵墓前的石楼台,这里指陵墓。这句话是说,秦、汉两代帝王的陵墓现在已被茫无涯际的荒草掩没,一派冷落荒凉。李白《忆秦娥》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正像月亮的有圆有缺一样。
[4]山人家堆案图书:山人,隐居山里的人,指代隐士,这里是作者自称。王勃《赠李十四》:“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案,桌子。堆案图书,形容藏书十分丰富。倪瓒家有“清灶阁”,收藏古籍数千卷,还有三代钟鼎、历代着名书画、名琴古玩等。
[5]当窗松桂,满地薇蕨:薇蕨(jué决),植物名,可以充饥。这里是说自己的居所四围,满种名木异草,环境优美清幽豳。满地薇蕨,又暗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6]侯门深何须刺谒:侯门,王侯之门第,这里用以泛指官宦显贵之家。深,森严的意思。刺,古人拜客用的名片,因用的是竹简,上要刺上拜访者的名字,所以称为“刺”。此处义同谒。刺谒,求见,拜访。原句是说,何必去到那官宦门第去拜访呢?
[7]白云自可怡悦:怡悦,愉快,欢悦。句言自有山中的白云给人带来愉快和欢乐。
梁·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化用其句。表逸情于尘世以外,而不愿出仕之意。
[题解]这首曲谈古论今,述志寄怀。前三句感叹朝代兴亡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没有什么永恒的铁打江山。次三句写隐逸生活的简淡高洁。七、八两句写自己的情志,蔑视达官贵人而以山林生活为乐。最后三句照应开头三句,叹世间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豪杰。前三句谈古,末三句论今,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小桃红失题一江秋水澹寒烟[1],水影明如练[2],眼底[3]离愁数行雁。雪晴天[4],绿萍红蓼参差见[5]。吴歌荡桨[6],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7]。
[注释][1]一江秋水澹寒烟:澹(dàn淡),水波动荡的样子。曹操《步出夏门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烟,水面上呈现的雾气。李白《梦游天姥(mǔ母)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句话是说,秋天的江水在烟雾笼罩下动荡摇曳。
[2]水影明如练:练,白色的绸子。谢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倪瓒一九七静如练。”
[3]眼底:视线以内,眼前。
[4]雪晴天:雪,明亮。雪晴天,极其晴朗的天。
[5]萍:浮萍,也叫紫萍或水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蓼:一名“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淡绿色或淡红色。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见:同“现”,呈现。北朝民歌《敕(chì刺)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吴歌荡桨:吴歌,吴地一带的民歌,即苏州一带的民谣、歌曲。荡桨:桨,划船工具,木制,上半圆柱形,下半扁平而略宽。荡桨,即划船。
[7]惊起白鸥眠:言哀怨的歌声一响起,就惊飞了正在睡眠的白鸥。
[题解]这首曲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人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体现出画家兼诗、曲作家的独特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也不是纯客观性地描绘景色,而是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思于其间,“眼底离愁”,“一声哀怨”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内心的不平静却是显然可见的。
殿前欢癝啼红[1],杏花消息雨声中[2],十年一觉扬州梦[3]。春水如空,雁波寒写去踪。离愁重,南浦行云送[4]。冰弦玉柱[5],弹怨东风。
[注释][1]癝啼红:揩掉红粉上的泪痕。
[2]“杏花”句:直用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诗句。
[3]“十年”句: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4]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5]冰弦玉柱:指筝。
[题解]这首曲子写一个客居他乡的游子在归故乡前与自己的心上人离别的情景。“杏花消息雨声中,十年一觉扬州梦”都是提醒自己该回去了,不得不回去了,所以,他“啼红”,替自己的心上人揩干眼泪。虽然如此,但“离愁重”,重如山,以致“雁波寒写去踪”,“南浦行云”也来“相送”。这时候,心上人弹起了“冰弦玉柱”,埋怨着东风无情吹(催)别离。全曲景凄情重,情景交融,写得虽然含蓄蕴藉,用了不少前人成句,但化用自然妥贴,了无痕迹,十分真切感人。
凭阑人赠吴国良[1]客有吴郎吹洞箫[2],明月沉江春雾晓[3]。湘灵不可招[4],水云中环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倪瓒一九八佩摇[5]。
[注释][1]吴国良:不可考,当为作者的友人。
[2]吴郎:即指吴国良。洞箫:乐器名。《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材艺,善史书。
鼓琴瑟,吹洞箫。”《注》引如淳:“箫之无底者。”古代的箫,以竹管编排而成,称为排箫。
排箫以蜡蜜封底,无蜡蜜封底的称洞箫。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今称单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为洞箫。
[3]明月沉江春雾晓:言洞箫所传出的优美意境就如同“明月沉江春雾晓”一般。
[4]湘灵不可招:湘灵,传说中的舜的妃子,死后成为湘江女神,号湘夫人。《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两篇均写湘君期待湘夫人的到来,而终未如愿。前篇写他只好吹箫以寄托对她的思念之情。
[5]水云中环佩摇:环佩(pèi沛),古代女子佩带在身上的玉饰。句谓湘夫人听到箫声后激动不已,在迷水云之中,随箫乐而摇曳起舞。
[题解]此曲旨在赞美吴国良萧声的造诣。第二句以“明月沉江春雾晓”的美景来描写萧声优美的意境。末二句以湘灵起舞显示萧声的感染力。全曲形象鲜明,使抽象的箫声形象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夏庭芝夏庭芝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松江(今属上海)人。夏氏为松江巨族。隐居不仕,与当时曲家及艺人都有往来。曾追忆旧游,着《青楼集》,记载一百多位艺人、曲家的事迹,为戏曲史重要资料。散曲现存小令二首。
水仙子赠李奴婢丽春园先使棘针屯[1],烟月牌荒将烈焰焚[2]。实心儿辞却莺花阵[3]。谁想香车不甚稳,柳花亭进退无门。夫人是夫人分,奴婢是奴婢身,怎做夫人?
[注释][1]丽春园:即丽春院,名妓苏卿住处,后泛指妓院。屯:满布。
[2]烟月牌:妓女花牌。
[3]莺花阵:妓院的代称。
[题解]《青楼集》记:“李奴婢,妆旦色,貌艺为最,仗义施仁。嫁与杰里哥儿佥事,伯家闾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夏庭芝一九九监司动言章,休还。名公士夫,多与乐府长篇、歌曲词章。”看来李氏从良不成,被迫休还一事,曾引起风波。此曲设身处地,通过李奴婢“实心”嫁人、香车不稳、进退无状的悲喜变化,由其婚姻悲剧引出更深的人生悲剧,揭示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寄予同情,控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刘庭信刘庭信元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一作廷信,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长而黑,故人称“黑刘五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后居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为南台御史刘廷翰之族弟,累官至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后卒于武昌。《录鬼簿续编》言其“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语极俊丽,举世歌之”。亦可参见《青楼集》“般般丑”条及《玩斋集》卷一〇《刘公圹(kuàng况)志铭》。他又工于谈笑,天性聪慧,信手拈句,出口成章。他能化街谈俚语于曲作之中,使其散曲作品语辞丰富,新鲜活泼,能言人所不能言之语。《全元散曲》辑录其小令三十九首,套数七套。
《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摩云老鹘(hú胡或gǔ古)”。
折桂令忆别(其一)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1],凄凄凉凉无了无歇[2]。别字儿半晌痴呆[3],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4],我这里眉儿眼儿脸脑儿乜斜[5],侧着头叫一声“行者”[6],阁着泪说一句“听者”,得官时先报期程[7],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8]。
[注释][1]三个字:指文中的“别字儿”“离字儿”和“苦字儿”。
[2]无了无歇:即没有了歇。了,完了,了结。歇,停止。
[3]半晌:犹言“半天”,好大一会儿。痴呆:蠢,愚笨。这里用以形容由离别之情的刺激,而使人到了麻木、傻乎乎的状态。
[4]劣怯:即“力怯”,虚弱而萎靡的样子。或云,“劣怯”,同“趔趄”、“列趄”等,言人站立或行走不稳,脚步失去平衡,身体倾斜的样子。
[5]乜斜:乜(miè灭),眼眯缝着。《望江亭》三折[秃厮儿]:“那厮也忒懵懂玉山低趄,着鬼祟醉眼乜斜。”乜斜,在此也可解着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样子。无名氏[红绣鞋]:“看黄卷消磨永夜,就银皐(gāng刚)挑绣些些。倒在我怀儿里撒乜斜。见他将文册放,我索将女红叠。”
[6]行者:者,同“着”,语助词。《望江亭》一折白:“你壁衣后头躲者,我咳嗽为令,你便出来。”下句的“听者”也即“听着”的意思。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刘庭信二〇〇[7]期程:日期和行程。张说《蜀道后期》:“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8]丢丢抹抹:羞怯,害羞,扭扭捏捏。一作“丢抹”、“抹抹”无名氏散套[般涉调·耍孩儿]《拘刷行院》[十二煞]:“盼得他来到,早涎涎澄澄,抹抹。”按,这里作梳妆打扮讲,也通。刘庭信小令[折桂令]《忆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甚实曾丢抹?”高安道散套[般涉调·哨遍]《嗓淡行院》[三煞]:“妆旦不抹,蠢身躯似水牛。”
[题解]这支小令写情人离别之苦。作者匠心独运,将“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逐个体会其中酸苦的滋味。“别”字左半像“痴呆”之“呆”,此言离别之人的精神状态;“离”的繁体字是左右结构,本不应分开而可能被“一时拆散”;“苦”字乃“艹”和“古”的上下组合,自然如同两处相思者痛楚的“堆叠”。接下来描写离别情景。“劣怯”,“乜斜”,形象地展现承受离别之苦的状态。“侧着头”“阁着泪”的对话,则是以声泪俱下展示离别的人儿难舍难分时矛盾而复杂的心境。此曲笔法别致,描画细腻,又使用许多叠字和俗语,将离别这一传统题材写得缠绵悱恻,朴实亲切,既新颖而又感人。
折桂令忆别(其二)想人生最苦别离,不付能喜喜欢欢[1],番做了哭哭啼啼[2]。事到今朝[3],休言去后,且问归期[4]。看时节勤勤的饮食[5],沿路上好好的将息[6]。娇滴滴一捻儿年纪[7],碜磕磕两下里分飞[8],急煎煎盼不见雕鞍[9],呆答孩软弱身己[10]。
[注释][1]不付能:一作“甫能”、“付能”、“副能”、“不甫能”、“不付得”。“不”,特用来加强语气,无意义。皆为方才的意思。《金凤钗》剧一:“不付能恰做官,没揣的罢了职。”
《元明杂剧》本《梧桐雨》剧一:“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不付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秦观《鹧鸪天》词:“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2]番:反。
[3]今朝:今日,现在。罗隐《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4]休言:不要说,不要问。且问归期:只问回来的日期。且,只,但。李商隐《水天闲话旧事》诗:“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苏轼《虞美人》词:“持杯更复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披离。”
[5]看时节:估计时候,估量时节。
[6]将息:调理,修养。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7]一捻儿:一捻,一点,一些。形容很小,很少。《董西厢》卷一[搅琵琶]:“千般风韵,一捻儿年纪,多宜,多宜!”《岳阳搂》一折[忆王孙]:“饿得那楚宫女腰肢一捻香。”
[8]碜磕磕:形容令人恐惧害怕的情况。又作“碜可可”、“参可可”、“惨可可”。孙季昌[粉碟儿]《怨别》:“急穰穰情没乱,碜磕磕的两分离。”《生金阁》一折[青哥儿]:
“哎,不争将并头莲碜可可的带根除,着谁人养活俺那生身父?”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刘庭信二〇一[9]急煎煎:焦急的样子。
[10]呆答孩:呆呆地,痴呆地。又作“呆打颏”。《西厢记》四本一折[混江龙]:“则索呆答孩倚门儿待。”《朱砂担》二折[牧羊关]:“皒的我呆打颏空张着口,惊急力怕抬头。”
[题解]此曲亦写离别,却主要写离别时的叮咛和心理活动。此曲用了二十个衬字,语言口语化,叠字的运用也很出色。王骥德《杂论》云:“作闺曲而多及景语,吾知其窘矣。
此在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不穷,淋漓渺漫,自有余力。”刘庭信即擅长直抒胸臆,纵横恣肆,此曲写情就明捷而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折桂令忆别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1]。急煎煎抹泪柔眵[2],意迟迟揉腮皔耳,呆答孩闭口藏舌[3]。“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的风声[4],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注释][1]阳关:阳关曲。唐宋时送别曲,词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绝句,传其末句重唱三次,故称三叠。
[2]眵(chī):眼屎。揉腮皔(juē)耳:犹抓耳挠腮。
[3]呆答孩:发痴,发呆。
[4]风声:消息。
[题解]这首曲与前一首可作姊妹篇读。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加重了女主人公的叮咛,而新意也正是在这叮咛之中。尤其是最后两句:“花儿草儿打听的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使我们看到女主人公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从这两首曲子来看,作者的创作风格新鲜活泼,曲辞通俗,在后期散曲作家中走的是钟嗣成一路,与前期关汉卿等人的“本色当行”相应和。
水仙子相思[1]恨重叠,重叠恨,恨绵绵,恨满晚妆楼;愁积聚,积聚愁,愁切切,愁斟碧玉瓯[2];懒梳妆,梳妆懒,懒设设,懒皕黄金兽[3]。泪珠弹,弹珠泪,泪汪汪,汪汪不住流;病身躯,身躯病,病恹恹[4],病在我心头。花见我,我见花,花应憔瘦;月对咱,咱对月,月更害羞;与天说,说与天,天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刘庭信二〇二也还愁。
[注释][1]此曲亦见于明·无名氏辑《盛世新声》,未题作者名氏,此据《全元散曲》。
[2]瓯(ōu):方言中谓瓯子,即酒盅。
[3]皕(ruò):点燃,焚烧。金兽:指兽形的香炉。
[4]恹恹:精神委靡、多愁善感的样子。
[题解]《水仙子》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冯夷曲》,依曲律,其定格八句,定格字句为:七、七、七、五、六、三、三、三,共四十一字。一般要求是头两句相对,然后接一单句,末三句可用三字、四字、五字,以三字为佳。但这首相思曲在字句格式上多有突破。它每句都有衬字,好处是更为细致真切地描画这位思妇因相思而产生的恨、愁、懒、泪、病等各种痛苦。每句又分成若干短促的句子,好处是这种似分实合、若断还续的句子结构能产生似断未断的抒情效果,因而思妇的凄凄惨惨戚戚简直就绘声绘色,如在目前。这支曲子还特别注重了叠字、回文和顶真等修辞格的运用,而这种文字上的回环往复大有益于渲染浓烈的抒情气氛,从而也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思妇缠绵不断、难以解脱的刻骨相思。由此可见,此曲种种艺术手段都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
汤式汤式元杂剧、散曲作家。字舜民,号菊庄,象山(今浙江省象山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为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时,“遇之甚厚,永乐间赏赉(lài赖)常及。”(《录鬼簿续编》)着有杂剧两种,今俱不传。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散曲集名《笔花集》。今存散曲作品小令一百七十首,套数六十八套,残套一套。数量仅次于张可久、乔吉。《全元散曲》一并辑录之。《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锦屏春风”,列入上品。
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1]。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2]。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3];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4]。光景蹉跎,人物消磨[5]。昔日西湖,今日南柯[6]。
[注释][1]“朝也笙歌”二句:朝朝暮暮都在演奏音乐,极力渲染昔日西湖的繁华。
[2]干戈:指战争。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部杀元朝守将,占领杭州,与朱元璋反元军形成对立局面。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张士诚失败,杭州陷于战乱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汤式二〇三达十年之久。其间杭州城屡次攻守掠杀,多年积累的繁华荡然无存。
[3]“昔日”句:形容昔日西湖的繁华。
[4]“今日”句:描绘今日西湖的荒凉。落日沧波:夕阳西下时的碧波。
[5]人物消磨:人们意志消沉。
[6]南柯:南柯一梦。言杭州经战乱后昔日繁华已成梦境。
[题解]这支曲子,诗人以极其激愤的心情,对昏君无能、奸臣误国的罪行进行了嘲讽。
作者着力渲染西湖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首句“问西湖昔日如何?”以一“问”字起笔,写出一种省惕人心的情感,用“昔日”二字点明时间,为下句作出铺垫。二、三句叠用“笙歌”二字,概述了昔日杭州的热闹非凡,繁华至极的景象。四句“问西湖今日如何”采用与首句相同的句式,意在提醒读者把杭州的今昔进行对比。五、六句叠用“干戈”二字,倍为恰切地写出了贵族之间狗咬狗的争斗甚于敌国的情状;同时,与昔日的杭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八句承上启下,写出了昔日的安定景象,和今日动乱的局面,这也成了霄壤之别的对比。九、十句用“蹉跎”二字喻年华,来表现时光虚度,用“消磨”二字喻人生道路的波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最后二句运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对现实社会作了入骨的讥讽。题中的一“感”字,就意在其中了。
庆东原京口夜泊[1]故园一千里[2],孤帆数日程[3]。倚篷窗自叹漂泊命[4]。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5]。
[注释][1]京口夜泊: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夜晚停船于京口。
[2]故园:故乡。宋·王皗《别张自强》:“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一千里:言离家很远。非确数。
[3]孤帆数日程:孤帆,孤舟。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句言孤舟漂泊在外,已有几天的路程。
[4]倚篷窗自叹漂泊命:篷窗,即船窗。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十:“靠着篷窗垂两目,船头船尾烂弓刀。”漂泊,流离无定。庾信《哀江南赋序》:“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句言靠着船窗,自叹漂泊命苦。
[5]三处愁相并:指“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所引起的愁思,一齐袭来。刘一止《梦横塘》:“听疏钟断鼓,似近还遥,惊心事伤羁旅。”意境类似。
[题解]这首曲写作者在镇江夜泊时的寂寥愁绪。其最突出特征是以景衬情,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尤其是中间三句,分别借城头、江心、山顶的三种景物,三种声音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愁绪,渲染环境,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卷汤式二〇四小梁州九日渡江秋风江上棹孤舟[1],烟水悠悠[2],伤心无句赋登楼[3]。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么]樽前醉把茱萸嗅[4],问相知几个白头[5]。乐可酬[6],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7]。
[注释][1]棹(zhào照)孤舟:划孤船。
[2]悠悠:遥远而浑茫的样子。南朝民歌《西洲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3]伤心无句赋登楼:汉末动乱时,王粲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却以貌取人,不予重用。王粲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以述其志。后以“王粲登楼”为游子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
[4]樽:酒器。茱萸:又名越椒,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古代风俗,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灾。《太平御览》卷三二晋·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嗅:闻。
[5]问相知几个白头:与李白《九日登山》:“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同一意蕴。
[6]酬:敬酒。在这里代指饮酒。
[7]黄花时候:黄花,即菊花。菊花盛开的时候,此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旧风流:指往日的风流。
[题解]这首曲子写九月九日重阳节作者在江上所感。前五句写作者眼前身边的情景,后六句展开想象,遥想故乡,追忆往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蟾宫曲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1]。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2]。枕儿余,衾儿剩[3],温一半绣床,闲一半绣床。风儿斜,月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4]。荡悠悠梦绕高唐[5],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6]。
[注释][1]骂一声张郎:张郎,就是指《西厢记》中的书生张君瑞。按,《西厢记》三本三折:
“我则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你色胆有天来大?”“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即为此句所本。
[2]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西厢记》三本二折:红娘将张生的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只见莺莺“厌的早皘(gǔ鼓)皱了眉头,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yūn晕)的呵改变了朱颜”。然后大骂红娘道:“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然当红娘揭了她的底,她又絮絮叨叨地问红娘:“张生近日如何?”即为此句本处。
[3]衾(qīn亲):被子。
[4]风儿斜,月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莺莺写给张生的诗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句本于此。
[5]荡悠悠梦绕高唐:高唐,见冯子振[正宫·鹦鹉曲]《城南秋思》。《西厢记》二本四折:“便做道十二巫峰,他也曾赋高唐来梦中。”原句是说,魂梦悠悠,恍惚间成就了男女幽欢之事。
[6]柔肠:柔软的心肠,多用以指女性的缠绵情意。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题解]这首曲借《西厢记》题材发挥,以崔莺莺为女主人公刻写相思之情。写法上纯用白描手法,用极其寻常通俗的语言,并采用略有变化的重复句式,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从这首曲子,也可看到王实甫《西厢记》一剧在元代的影响。
天净沙闲居杂兴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1]。一犁一耙,自耕自种生涯。
[注释][1]当役当差县衙:作者曾在自己的家乡做过县吏,但不久即辞归,流落江湖。
[题解]此曲唱村野生活。山水人家,烟雨桑麻,是山居之佳景;一犁两耙,自耕自种,是山居之生活。信笔涂抹之中,流露出作者对适意自得之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技法上,全曲大多数节奏点都落在名词上,形成轻松格调,舒缓节奏。唯“当役当差”一句,却于动词上落拍,显得拗突无状,隐然有对自己县衙身份的怨憾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