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做俞伯牙的楚国人,但他在晋国做官。俞伯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能够模仿很多种自然界中的声音,并且能表达各种情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所以,他常常因此而感叹。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汉水而上,准备返回晋国。但刚启程不久,就在汉阳遇上了大雨。
由于风雨所阻,俞伯牙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看着旁边的高山,听着汉水的涛声,就在船舱中抚起琴来。他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
按照当时的说法,琴弦断了说明有人在偷听。于是,俞伯牙命仆人下船寻找偷听之人。过了不久,仆人带上来一位樵夫。
这位樵夫告诉俞伯牙,他叫钟子期,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些诗书。刚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船边,并非有意偷听。
俞伯牙听完钟子期的叙述,便问他:“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
钟子期答到:“能。”
俞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问钟子期:“你听到什么?”
子期赞叹:“啊!多么宏伟!像高山那样巍峨!”
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欣喜地说:“啊!多么浩荡!就像流水那样奔腾不息!”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
两人畅谈了一宿,情投意合,甚是投机。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回去复命了。两人分别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这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在这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恸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以酬知己。
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对于一个高明的琴师来说,最让他高兴的事莫过于有人真正听懂他的乐曲了。能够欣赏领会音乐的人就被称为“知音”,后来人们常说“高山流水觅知音”,就借用俞伯牙弹奏这首古琴曲的名称表达找到知音的快乐。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湖北汉阳古琴台,此台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