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其间,民间散落的成文资料涉及经、史、百家书、天文等,内容包罗万象。而将这些文化硕果备集于一书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就是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诞生于腥风血雨的皇权更替中。
明成祖朱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感到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书之中,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学士解缙组织儒士,编成一部一查便知的大类书。
次年十一月,初稿进呈,朱棣看后感到此书不大全面,遂命重修。永乐五年十一月,编辑完成,进呈后,朱棣为这部亘古未有的巨帙之书题写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序文,称赞这部书“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
《永乐大典》共辑录图书8000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录等60卷,装成11095巨册,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是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它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还要早出300多年。
朱棣迁都北京时,专门下令将《永乐大典》的正本运往北京,原稿仍然留在南京文渊阁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当皇帝时,南京文渊阁遭遇一场大火,体积达几十立方米的原稿全都化为乌有。从此《永乐大典》开始了命运多舛的经年离索。
明朝的皇帝中和《永乐大典》关系最密切的,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术道教,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在嘉靖皇帝的案头,总放有几册《永乐大典》,以备参考之需。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楼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之状,足见《永乐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嘉靖帝为防不测,特颁旨将《永乐大典》重录了一套副本。
四年后(1567年),嘉靖驾崩,葬礼刚毕,隆庆帝便宣布《永乐大典》已抄录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有了两本。永乐年间的这本称为永乐正本,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藏在皇史宬。可是却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讯渺然。
《永乐大典》的正本有人认为它毁于清代乾清宫大火,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在皇室夹墙里。还有“殉葬说”,嘉靖的丧葬与正本失踪不期而合,这使人感到,《永乐大典》正本的消失与嘉靖的丧葬有秘而不宣的关系。正本去向扑朔迷离,副本也遭遇不幸。明朝亡,副本就开始在清朝历代皇帝手中散失。清末,《永乐大典》又惨遭战火洗掠。目前,《永乐大典》合计散见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图书馆里的藏本仅有300多册、约800余卷,不到原书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