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览》即《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原是阳翟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内容颇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吕氏春秋》的编著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融合各家学说,被认为是“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