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课堂听课是学习的根本方法,认真地、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最根本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那么其他的任何学习活动(如补课、辅导等)都是白费心机。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与老师的思路同步,有疑问时多向老师请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1.指导孩子不听无准备之课
孩子的听课质量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想让孩子提高听课效率,家长应努力做好孩子课前准备的指导,使他们不打无准备之战,不听无准备之课。
具体来说,孩子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听课准备:
(1)规律作息,劳逸结合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紧张的时候,大脑神经细胞在激烈、紧张地活动着,大脑在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保持着兴奋状态。但这种兴奋状态维持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过一段时间必须进行休息,以补充神经细胞消耗掉的能量,恢复功能,消除疲劳。不然,人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头昏脑涨、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为了保持上课精力充沛,积极活跃,需要做到规律作息,劳逸结合。
家长使孩子的作息有规律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证孩子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睡得好,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恢复得好。既要保证孩子一天八到十小时睡眠,又要提高孩子睡眠质量,要睡深、睡熟。一些学习好的孩子,一些有作为的人,都有自己很好的睡眠习惯。只要坚持努力,是可以使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的,这将使他(她)终生受益。
为此,要让孩子做到下述四要四不要:
四要是:要孩子在晚上10点之前睡觉;每天要孩子坚持同一时间睡觉;让孩子睡前要用热水洗脚,如果自己能做做足部按摩更好;让孩子做到躺下就关灯,闭眼就睡着。
四不要是:告诉孩子不要在睡前(吃完晚饭后)喝浓茶、咖啡之类饮料;不要在睡前做剧烈的运动;告诉孩子不要在睡前看过分刺激的电视或动感情的小说和信件;告诉孩子不要在睡前半小时内进行紧张的学习或激烈思考。
二是告诉孩子要重视课间休息。
课间十分钟时间不长,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一下。上课越是积极、紧张地学习,下课越要休息;而且最好到室外休息,尤其是冬天,要到室外去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还可以调节一下心情。这有利于更好地上下一节课。
有些孩子,没有重视课间休息,下课后还坐在位子上看书,思考问题,做作业等。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不仅影响成绩,甚至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三是鼓励孩子经常参加文体活动。
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更换学习内容和形式等,称为积极休息。既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又可增加能力、美感,使学习生动、活跃、丰富、充满情趣。
(2)合理营养,吃好早饭
孩子大脑发育和活动都很需要营养,这主要靠一日三餐获得,作为父母,尤其应当努力提供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不太重视吃好早饭,认为“早饭可有可无”、“不吃也没事”,有的借口“早晨很忙,来不及吃早点”,这些都是错误的。
早上起床,离上顿饭相隔约12个小时了,就已经是“空腹”了,如果不吃早饭,或吃得很少,到上午第三四节课时,人就空腹达十六七个小时了。这时身体和大脑都处于营养缺乏状态,血糖大幅度下降,出现饥饿感。所需要的营养,多是消耗身体里的“肝糖原”和“肌糖原”来获得。在这种营养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大脑积极活动就有困难,上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懒散、迟滞表现,重了会出现心慌、多汗状况,这种消耗还对青少年身体造成伤害。
所以早饭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不仅要吃主食,还应吃些蛋、奶、肉等食物,以补充脑力劳动需要的蛋白质和脂肪。
(3)注重体育运动,形成锻炼习惯
大脑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器官,它的正常运转需要健康的身体支持和多种物质的供应,氧气是大脑活动需要的主要能源。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血液含氧量,以给大脑充足供氧。
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脏功能,加强给大脑的供血量。可以改善脑血管的弹性,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
体育锻炼时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转移,是脑力劳动的一种积极的休息。
总之,注重锻炼身体,形成锻炼习惯,就能保持旺盛的学习体力和精力。
2.要让孩子在课堂上主动地听课
学生听讲专心与否,确实和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比较大的关系,特级教师的课就是讲得好,能让孩子们一个个瞪圆了眼睛。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找到特级教师来教,水平高的老师也基本上都被名牌学校挖得差不多了。所以,大多数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就只能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念的不是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你必须比重点中学的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同等的成绩。
这份更大的努力,应该付在什么地方?高考考核的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才是值得孩子付出最大力气的地方。同样是做题,有人错了一次就能彻底改过来,有的人却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差别就在于孩子是否让自己的心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而主动学习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脑子里不断地转,想孩子自己应该怎样运用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自己应该从何着手。也就是说,即使老师只讲了10%,自己也要主动思索,找到背后的90%。抱着这种态度听课,不仅老师的每句话都会落进自己的心里,而且还能思考更多、收获更多。主动学习的孩子,从来不会埋怨老师讲得不好,只会担心自己思考得不够深入。这样的孩子听课,怎么还会不专心?
学校是公平的,每个同学上的课一样,做的作业一样。从老师嘴里听到的讲解也一字不差,然而在考试成绩上,却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这并不合理,只能说大部分孩子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班级,排名在十名以外的学生,都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只要能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成绩都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
主动学习,就是当老师每讲出一个知识点,自己都要考虑如何应用,在题目里有多少种变化形式,有什么解题的规律可循。主动学习,就是把老师看成传递知识火炬的人,要努力把火炬放进自己心里,让火焰照亮整个天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让孩子主动学习,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讲的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老师水平各不相同,但都是带给你知识、来帮助你的人。老师都希望学生好,都很尽力,他们每天都在为孩子付出。这样说,可以改变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孩子愿意听课。
(2)告诉孩子不要跟在老师后面走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学习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跟不上,就应该提前预习;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太慢,缺乏吸引力,就应该主动思考得更深。这能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3)训练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较好的途径是由自己来整理学过的知识,这是长时间思考的过程,既能让注意力集中,又能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让孩子给父母讲课
当孩子对老师的授课水平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给父母讲同样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体会到传授知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增加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讲课是一种非常大的付出,从而愿意专心听讲。
(5)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
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讲课是一种劳动,任何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仅仅从礼貌的角度上,也不好意思上课搞小动作。
(6)给孩子算一笔账
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课搞一点小动作,玩得也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讲。
3.听课时一定要与老师的思路“同步”
上课是孩子在老师组织和引导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要提高听课的效率,孩子自己的思路应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走。当老师讲的内容孩子自己已理解和掌握时,不能掉以轻心,思想不能“开小差”。这时专心听课,将已掌握的与老师讲授的进行核对、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加深理解。
把思路理清就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搞清上课时的思维程序、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其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上海优秀学生应自强曾说:“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我已掌握了,但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学到手。我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可见他已使思维从单纯地了解知识上升到学习抽象思维的高度了。
父母要鼓励孩子课堂上思维活动要跟上老师的思路。有经验的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有一套方法。他们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于认识的客观规律的。会听课的孩子,一方面是学知识,一方面就是学思想方法,学处理问题的能力。譬如学三角,有的人对教材没有透彻的分析,往往列出几十个公式,一个个似乎都很重要,都要记住,学起来当然就很吃力。有经验的教师,能从这几十个公式中抓出三个主要恒等式作为“第一线”公式:
有了这三个“第一线公式”,再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其主要性质,很快就可以推出sin2x、cos2x、tg(x+y)、半角公式等三角恒等式这些“第二线”的公式。老师这种思考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孩子在听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一面仔细听,一面开动脑子思考,务必把来龙去脉搞清楚。学会、掌握了这种方法,对孩子是大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死记硬背的工夫,而且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即使老师不在身旁,孩子自己也可以推导、归纳出主要的东西来。
4.告诉孩子有疑问就要向老师请教
大凡做学生的,有不懂之处,应当尽可以地向老师提问,这种及时请教的方式在学习中很有用。老师的回答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完全是针对发问学生的疑惑之处来回答的,按照专用术语的说法,叫“没有冗余信息”。而平时上课,不管学生们懂还是不懂,老师都要讲一遍,有许多内容对个别学生来讲,也许是多余的。
孩子向老师提问,问题解决得也非常及时。在课堂上,注意力完全集中,此时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遇有阻碍之处,非常渴望能够给予排除,经老师一点拨,就能迎刃而解,求知欲望十分强烈时,思维特别活跃。如果时隔多日,再去提问,当然照样也可以得到解答,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有的地方会遗忘,或者陌生,怎么也不及当场解决那么有效。
更为重要的是向老师提问一定要直截了当,就事论事,想清楚了再提问,这样便于老师准确解答。可惜现在很多学生不会提问,要么问题提得大而无当,要么说得含混不清,这就使老师很难回答。因此孩子提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老师的回答效果,提出问题的范围尽可能小些,不能把整册、整章的内容都提出来,这样至少在课堂上老师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回答的。譬如对老师说“我平面几何不懂”,“我文言文不懂”,老师怎么可能把这么大范畴的内容重新讲解一遍呢?可是,如果对老师说:“我文言文中的虚词理解不太到位”,这就要好回答得多,如果说“虚词中‘之’的解释我不会”,那么老师更会讲解分明。此外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还要提得具体清楚,学生与教师提问是不一样的,老师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所以有时设计得曲折迂回。而学生问老师,就应当直奔主题,譬如“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解,而不能那样解?”“这个字为什么只能用在此而不能用在别处?”“这个英语习惯用语到底用在哪些场合?”越清楚地提问,老师的回答也一定会越明确。问得明白,回答自然就有针对性,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洞察他们的学习状况和真实水平,从而有的放矢,最终达到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目的。
5.要求孩子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笔记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笔记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记忆也有很好的效果。
笔记反映了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分析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次序。所以,可以说课堂笔记是学生的信息库和资料库,为学生课后复习和作业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又大都是教材和参考书中所找不到的宝贵内容。
做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和思想开小差,促使学生听课时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同时更能充分调动眼、耳、手、脑四器官的互相配合与协调性,锻炼学生的器官协调能力。
为了帮助孩子做好课堂笔记,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以下几个做笔记的要点:
(1)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孩子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3个:一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2)注意做笔记的方法
课堂笔记要注意5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语、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四是数学、物理、化学,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即可。
(3)注意做笔记的方式
课堂笔记一般分3种情况来记: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所讲授内容的重点记下来;二是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话,定义、公式、论点、论据、结论、概念、时间、地点等,必须准确照抄;三是对不懂的问题和疑点,也要原样记下来,课后好去研究、思考、查对和询问。
(4)注意笔记的内容
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主要内容。
(5)不要只强调记得“漂亮”
有的孩子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本末倒置了。
(6)课后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7)不要抄别人的笔记
有的孩子比较懒惰,自己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了课去抄别人的笔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锻炼自己的总结综合能力。一定要告诉孩子:笔记要自己写,自己做的笔记对自己才有学习效果和意义。
6.笔记也可以直接做在课本上
大家都认为笔记只有做在笔记本上才是规范的,但规范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其实从有效性来讲,将笔记做在课本上也许更便于孩子进行复习,增进记忆。
把笔记做在课本上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复习。记笔记的重要目的是为以后复习迎考做准备,便于整理,便于记忆。孩子把老师讲的要点,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一边听,一边记,一学期下来,所有的精华都留在了课本上,只要打开课本,一目了然,不管他翻到哪一页,哪一章,都有他当时记录的痕迹,复习起来十分方便。现在有的孩子非常粗心大意,虽然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但常常会忘记在什么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东找西找,影响了上课的情绪。有时找不到了,只能用纸替代一下。一学期下来,笔记本里的内容反而残缺不全,断断续续,起不到笔记的真正作用。还有的孩子到了学期末,干脆找不到笔记本了,结果去借别人的笔记看,不是自己的东西,记笔记的效果自然也显现不出来。即使有一本笔记本,拿着笔记本还要对照课本来复习,哪一页,哪一章都要一一对应起来,非常麻烦。相比之下,笔记做在书上,翻到哪里,就可以复习哪里,课文和笔记完全同步。
把笔记做在课本上还有利于提高记忆。这些笔记与课文在一起,孩子会因为经常翻阅书本而得到了更多翻阅笔记的机会,这远比看记在笔记本上的笔记的机会要多得多。众所周知,一个知识点被经常看到,反复次数越多,会有利于记忆。
在课本上做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节约时间。一边要看课本,一边要听课,一边要记笔记,三项活动合并为二项,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笔记做在课本上还不必像在笔记本上那样需要整理,记在书上,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地看下去,一切尽收眼底,这样又可以节省很多课后的时间。
当然在课本上做笔记并非随意涂鸦,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尽量规范。譬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用一条直线,表示内容比较重要,有时用一条波浪线,表示内容比直线更重要;也可以划一条圈线,表示对这内容特别欣赏。同时利用课本上空白处,记录听课内容,对照课文一一排列,将上课的重点要点依次记录下来。据说这种勾画书本的方法古已有之,是中国人的专利。宋代大学者朱熹读书,就常用青、黄、黑等各种色彩笔来勾画,而且非常得意,说唯有这样,才能在书中“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如遇到课本的空白处有限,不够记录的情况,还可以鼓励孩子先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下课之后再贴到相关内容旁边,这样就解决了历史老师说的内容很多根本记不了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需求不会很多,上课时不会经常有大段要记录的内容。
其实这种在课本上做笔记的方法,学生早已普遍使用。存在的往往都具有其合理性,既然学生都在用,家长就应该仔细反省一下,进行一次优劣的权衡,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未免太过武断。
7.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
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时当“收音机”,不做“扬声器”。其表现为态度冷漠,对提问与讨论无动于衷或答非所问,思维进程总是落后于别人。要想在课堂上取得好的成绩,就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是不会把问题讲得非常明白透彻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印象深刻。课堂讨论就是其中一种很有效果的办法,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容易引发思维,获取量大质高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体验课堂学习的情趣。因此,父母鼓励孩子要有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地参与进去。
不管参加哪种类型的讨论,首要的条件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孩子在别人热烈讨论的时候,总是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话说,总是感到自己说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恐怕与事先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有关,所以,要想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有备而行”:
一是要让孩子查看课程表,看看明天学的都是哪些课程。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让孩子预习课文,找出不理解之处,做好标记(可标在课本上,亦可记在笔记本上)。
三是要让孩子先分析一下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记在笔记本上,当参与讨论时把自己的分析与别人的分析进行比较。
四是告诉孩子讨论的问题如果较多,可按重点问题的先后顺序排列,鼓励孩子自己先试想一下解答问题的顺序、方法,记在笔记本上,做到多而不乱。
五是鼓励孩子当老师一提出议题,就要立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打好腹稿,准备发言。如果议题较大,可以先写出发言提纲,把要点列出来。
这几种准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鼓励孩子可以灵活运用。
参与课堂讨论,站起来回答问题,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答对了,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加深印象,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答错了,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修正补充,有利于自己的进取。孩子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相信老师和同学是会欢迎的。当然,在课堂上要有礼貌,禁用过激言辞,发言要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力求言之有据、声音洪亮,使人心悦口服。
8.如果能选择座位,鼓励孩子坐在前排
孩子通常不愿意坐在教室前排,他们害怕老师会提问,因为他们就在老师身边。确实如此,他们会受到提问。但是还有好的一面,老师们会记住他们注意的孩子。当孩子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时,老师就对他们印象很好。老师承认坐在前排的孩子们得到更多注意,这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他们就在那儿。
父母要告诉孩子坐在前排的好处。当你的孩子坐在前面时,因为同样的原因,他更可能学到老师讲到的知识——他就在那儿。那里会更少使他分心的东西,他可以看到板书,他可以听到老师的话,他感觉良好,注意力集中。
而且,坐在前排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如果回答正确,可向老师表明他熟悉所学知识。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可能太高了,但她所受到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誓言。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用5年时间来学习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单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要坐在前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人生的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我们的孩子永远都要坐在前排是当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