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则万不足取。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有一家贮藏水果的冷冻厂突然起火,等到人们把大火扑灭之后,才发现有18箱香蕉被火烤得有点发黄,皮上还沾满了小黑点。老板便把香蕉交到一名员工的手中,让他拿到别的地方去降价出售。
于是,这名员工就在杜鲁茨城最繁华的街道上摆了个水果摊,招呼来来往往的行人,希望能够把这些被烤过的香蕉卖掉。
一开始,无论他怎样解释,都没人理会这些“丑陋的家伙”。无奈之下,这名员工仔细地检查这些变色的香蕉,发现它们不但一点没有变质,而且由于经过了烟熏火烤,吃起来反而别有风味。一个好主意在他的脑袋中诞生了。
第二天一大早,这名员工便开始叫卖:“最新进口的阿根廷香蕉,南美风味,全城独此一家,大家快来买呀!”当摊前围拢的一大堆人都举棋不定时,他注意到一位年轻的小姐有点心动了。他立刻殷勤地将一只剥了皮的香蕉送到她手上,说:“小姐,请你尝尝,我敢保证,你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美味的香蕉。”年轻的小姐一尝,香蕉的风味果然独特,价钱也不贵,而且这名员工还一边卖一边不停地说:“只有这几箱了,要买的赶快了啊。”于是,人们纷纷掏钱购买,18箱香蕉很快销售一空。
后来,这名员工因为能够主动寻找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受到了老板的重用。
变通的思想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员工个人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的生存命运。因一时的应变不及或方法失当而导致的败落在商场中比比皆是。那些已逝去企业交织而成的噩梦,时时在今天的企业与员工的头脑中敲着警钟。
变通,能够缔造双赢。员工通过变通可以取得非凡的业绩,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员工、企业、客户之间多方面的双赢。
变通,证明了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好思路造就一个好出路,改变一个想法,往往就能够创造一份事业的成功。
变通,就是找对方法做对事。寻找巧妙的方法将困难化解于无形,是每一个善于变通者的通用法则。
变通,就是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打破传统才能有所突破,“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做法已经为变通者所摒弃。
变通能够使员工开阔思维,活跃头脑,增长见识,从而获得老板的青睐与重用,乃至加薪晋级。是为员工之赢。变通能够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使问题消弭于无形,使工作的效率倍增。是为工作之赢。变通能够积极地应对企业面临的危机与困境,用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客户的钟爱,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变通是当代员工与企业的多赢艺术。
员工与企业可以说是命运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个人的进步,为了企业的发展,每个员工都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的思维素质与变通的行为能力,只有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及时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主动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一流员工。
变通,就像人生战场上的一柄莫邪剑,锋利无比、锐不可当。但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剑的主人。你,就是这把变通剑的主人,用好它,你就能赢。
还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却怎么也拉不开,为啥?回答是:“那扇门是推开的。”
这样需要变通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有时你会为某一个失败而懊悔,但是如你稍微变通一下,就会是另一个结局。生活是多变的,事物也是多变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你得学会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今是行不通的。学会应变,你将会受益无穷。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做傻事。这些傻事有时会傻到让你吃惊,但你却无法避免。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你的脑筋太直,不会转变思路。
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常常以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来看将来的机会。如果你的过去特别艰苦,你大概就得加倍努力才能看到将来的前途。
但是,经验也常常限制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看不到新东西,创造不出新方法。如果你总是依靠经验,你就限制住了自己。所以,要善于变通,敢于变换过去的做法。
你也许常常抱怨生活平淡,但却不知正是这平淡中蕴藏了许多智慧。这些智慧不是你看书就能够想出来的。而是生活实实在在教给你的。好好留心生活你将会变得聪明。我们对待人、对待事往往习惯于用一些想当然的办法,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办法毫无效果。比如,有时候你多半会严肃、尖锐、语气很重地去批评他人,但是受批评者可能一点也没有把你的话听进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得变通办事的方法,效果肯定就会大不相同。
变通讲究灵活,它不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是时常变换几个角度,并以此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
习惯使你对生活有规律,可以使你少动脑筋,很自然地完成一些事情,习惯使你感到舒畅。但是,习惯也有个很大的害处,就是使你总在老路上走。
很多人会告诉你,做事要有恒心、坚韧,这并没错。但是,你会因此而固执己见,不知不觉中,就会一条路走到黑。事实上,坚持一个方向走到底是不太现实的,就像开车样也要不时地调整方向。有时候环境变化太快,你还得另辟新路,不然定会栽跟斗的。
同样的动作、语言、事情,会使我们的头脑产生一种定势。比如,有人问你:“牛的头朝南,它的尾巴朝哪里?”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朝北。”但合理的答案是“朝下”。要摆脱这种思维定势,需要你发挥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灵魂。有了它,你才能应变自如。
有个成语叫“曲径通幽”,意思是说做事情可以用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强攻硬取往往会遇挫,但“旁敲侧击”却能收到非凡的效果。
你也许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做任何事情喜欢参考别人的做法。很害怕打破常规,不愿意做超出常规的事情,这一点可能不会给你带来意外的麻烦,但也不会给你带来非凡的成功。非凡的成功常常是你突发奇想时获得的。
讲变通,是让你不要墨守成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更好的结果。变通不是朝令夕改,不是故意寻求不同,它只是让你更好地实现目标。
为了更为深入地理解变通的内涵,使我们体会到变通并不仅仅是变通本身的内容而已,我们就以下边的例子稍作分析,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变通丰富多彩的内涵。
春秋时,楚庄王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的车辆,都不能驶到茅门。有一次,楚王紧急召唤太子,天刚下过雨,平地积水难行。太子把车子驶到茅门,连理挡驾,举起兵器刺伤了马匹。太子跑进朝堂向楚王哭诉,楚王让太子由后门离去,只晋升连理的薪俸,并未因此而升连理的官职。
上面的故事是《韩非子》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楚庄王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的车辆都不能驶到茅门,因为茅门是楚庄王专门用来办公的特别地区,这项规定是为了保障楚庄王的安全和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结果因为下雨、积水等变数而发生了故事中的事情。
其实,等太子哭诉之后,楚庄王还对太子说了以下的话:“我是快要退位的老王,你是马上要上任的新王,连理这样做,难道是因为他笨吗?他就不怕因此得罪了你,等你继位后招来祸患吗?这些他肯定知道,但是他为了保护老王而得罪马上要就任的新王,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你懂吗?”为了避免太子为难连理,楚庄王专门让太子从后门出去了。
下面我们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连理不能变通吗?如果你是连理,你又会如何处置?
连理是一定可以变通的。因为,管理其实就是妥协的过程,事情往往就是在妥协后才逐渐协调、逐渐解决的。
如果你是连理,你可能会有以下处理方法:
第1种:照样去刺太子的马,然后假装昏倒。
将智慧用到这种地步,很容易被人识破其不良的动机。就像时下有些人总是在朋友面前说:“你请了我那么多次客,今天总该让我请一次吧。不要客气,尽量吃,今天我做东。”结果等快结束、要结账的时候,他就趴在桌子上醉倒了。等账都付完了,他又大声喊道:“怎么可以你付账,不行,我来。”
第2种:采用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就是准备一部小型的马车,然后对太子说:“请换车,因为这辆车经过了安全检查,我送你到里面去。”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
这个方案其实很难做得到,因为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大多数情况下你根本无从准备。因为时间来不及,配套准备也来不及,再好的点子也没用。你不能对心急如焚的太子说:“稍等一下,我准备一辆车子。”相信太子绝对不会接受,因为一旦耽误了事情就是他的责任,他没有办法向楚王交代。
第3种:把你的衣服拿出来,垫在路上,请太子踩着你的衣服过去。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有效。因为衣服可以洗,可以再买,而机会不可失。这就是一种变通的方法。
楚王为什么只增加了连理的薪俸,却不升他的官职呢?
楚王只增加了连理的薪水,而没提升他的官职,就是表示对他的不满。因为规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会遵守死规定而不动脑筋的人,应变能力一定很差。
对一个人来说,遵守规定只是办事的基础而已,绝不是有能力的表现,而钻法律漏洞那就成了投机取巧。但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才叫变通。变通是很守法的,而法是有弹性的。
万一楚王一怒而杀掉连理,如何是好?
楚王如果一怒之下把连理杀掉,从此以后就没有人有胆量追随他了,所以凡是领导过分严格的企业,往往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没人愿意在领导的威胁下工作。
整个事件究竟谁对谁错?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而且让所有人满意,那答案就是“很难讲”。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够说得清楚,凡是说得清楚就会很倒霉,因为牵一发会动及全身。所以当你被别人提问时,你可以用以下三句话让大家满意——“很难讲”、“看你怎么讲”、“随便你讲”。
对这个故事来说,整个事件谁都有错,但是谁都没有办法。楚王没有错吗?楚王当然有错,楚王如果一方面派人去叫太子,一方面派人去告诉连理今天情况很特殊,请他破例一次,一切不就解决了吗?但是,这种方法楚王不会接受,他会说:“那我当这个国王干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得很周到,我像国王吗?国王就是我发布命令,你们负责具体执行。”
太子没有错吗?既然是太子,马上就要登基当皇帝了,修养还这么差。可是,正是因为他是太子,所以才修养不好的;如果他不是太子,他的修养反而会很好。也许你会反驳这种观点,但一般人对别人和对自己往往习惯使用双重标准。
怎样处置,才能够使整个情况更为圆满?
其实,怎么做都是不圆满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所有人都要忍耐,当然忍耐是有一个限度的。每一个人都要有度的观念,而度是揣度来的。在平日的生活中,一定不要出大错,但可以经常出小错,因为持续的小错可以不断地磨练你,让你很快学会掌握度,然后就会很容易与人协调。
法有弹性是一定要树立的一个观念,要想使事情圆满,还要学会在这个弹性之内坚持衡情论理。讲究情理就是坚持衡情论理,也就是要在法的范围内同时考虑情。圆满就是大家都有面子,故事中的结局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太子首先没有面子,奉旨见父却被搞得灰头土脸;楚庄王也很没有面子,召见自己的儿子还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连理也没有面子,奉公守法结果落到这个下场。就是因为大家都缺乏变通,导致了这样不好的结局产生。天下事没有一件是不能变通的,不能变通只有一个原因——找错人了。
沉默是金,避免口漏风
“沉默是金”表达出了人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简单地说,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孔子告诉子张,想做一个好干部,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吸取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等着请教他人,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这样处世就少后悔,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思来想去,试了许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默默无语,点头称是。这个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有种人做人很消极,对什么都不会用心去想,也很难用心去做,对生活则是一种混日子的态度。也就是第一个金人,对所有一切都不会经过他的思维,更不会付诸行动,左耳进右耳出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一种对生活消极对抗的情绪,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对好的意见和有建设性的提议甚至都懒得去理会,长时间地沉浸在自己固定的思维里面,不想发展也不想突破,做人以过一天算一天论。有的人做人在小处很精明,喜欢着眼于眼前利益,也善于利用一切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博闻,喜欢到处打听,然后不负责任地乱说。有的则是因为头脑简单,凡事不用大脑,喜欢成为闲谈的主角,也许并没有多大的恶意,只不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不会加以分析,说出来的话只是别人简单的重复,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谈到有什么居心,也未必有,只不过有时候太热衷于传播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甚至搞出很多是非,而且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人有时候需要厚道一点,听到的和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片面的言辞会伤人于无形,不负责任的传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这也是第二个金人要告诫人们的:慎重自己的言行。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或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沉默是最好的处事为人的方式。很多时候的很多事,不是谁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有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影响着事态的发展。对很多未经证实的言论最好不要评说,放在肚子里,让不好的传闻止于你的沉默,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所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正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沉默是一种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卡蒂尔有句名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朱自清说得更好:“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又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必要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弃,而是奋进的前奏。人总是在饱经世间的喧嚣和争斗之后,才归于恬淡和平静,才彻悟沉默是无价之宝。
宋代词人黄升曾说:“风流不在谈铎盛,袖手无言味正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样说明了“沉默是金”的道理。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国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发型,国王答道:“沉默型!”国王为什么喜欢沉默,这也是人们多年来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也许,国王的沉默是在思考问题,是在运筹帷幄,是在做高瞻远瞩的前瞻性展望,我们于此只能揣摩揣摩,但我们知道沉默代表一个人的美好品德,代表一个人的韧性,也代表一个人的豁达胸襟。
一个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肯定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个能够听懂千古历史沉默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更懂得沉默,更能理解“沉默是金”!当然,一个真正能够做到沉默的人,也一定有一双慧眼,善于鉴别善恶真假。
麻雀会叫,却没有人喜爱;公鸡每天早上的一次打鸣,就受到人们关注。
大海很深,无论多大的风浪,都不会波及深邃的海底。因为大海很深沉,距离风浪太遥远,又有坚实的海底做依靠。越是地势浅薄,越容易被各种自然现象所侵扰,越是表露到极致。
2500多年前,有一个青年要向苏格拉底学习讲话,每小时收费10块钱。这一个学生见了苏格拉底,喋喋不休,一直叙说讲话如何重要。等他长篇大论说完,苏格拉底叫他先缴学费。他拿出10元,苏格拉底拒绝接受,说:“你要跟我学,要付20元。”青年不解,责问说:“别人都是10元,为什么我要20元呢?”苏格拉底说道:“因为别人我只要教他如何说话,但是对你,我还要教你如何不说话。”可见,不说话比会说话还要重要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有一些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个中的韵味往往荡然无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对他人表示关爱时,默默地给予实际帮助,比口若悬河地表白更显真诚,更具感人魅力。此时,尽管什么都没说,但又仿佛什么都说了,正可谓无声胜有声。
有一种儿童,从早到晚,跳动不停,这是一种病态,即我们常说的“多动症”。过分的工作,过分的劳动,过分的活跃,也像儿童的“多动症”一样,对人生是不健康的。所以,有时候不说一句话的沉默,不起一念的静止,那才是“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雄辩是银”。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包含了那么深的寓意。沉默并不是永远保持沉默,而是要不断地积累、储藏能量,等到合适的机会爆发出来。这样积蓄的力量是无可抵挡的。
战国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为了保存自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暂时向吴王求和,情愿住在石洞里,给吴王喂马、拉马,这是一种沉默;孙膑为了躲过庞涓对他的迫害,故意装疯卖傻,住在猪圈里,这也是一种沉默。沉默是人们在逆境中保护自己的一种好办法。
古语云: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沉默,显示了冷静和清醒;沉默,闪烁着智慧和胆识;沉默,常常具有深沉的理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有理说不清的时候,虽然自己正确但一时不能被人理解的时候,尤其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最好的态度是沉默。这时的沉默,是表示自己态度的最有效方法,也是进行抗争的一种形式。保持沉默,需要沉住气,顶住一切压力,忍耐一切痛苦。需要深谋远虑,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适时适度的沉默,如同春天的播种,孕育着秋后金灿灿的丰收;举措得当的沉默,如同前进路上的阶梯,助你攀登人生的高峰。
沉默是金,因为唯有静下心来,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心地空澄,才能明察秋毫之末,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什么非得保持沉默不可呢?因为,说到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毕竟还都是些“凡人”哪!如果把精力都用在说上了,那什么时候去思考呢?而如果长时期不去思考,不去清淤,那么,思想之泉不就干涸了吗?因此,与其夸夸其谈,不如蓄势待发。那样,不说则已,说出来就一言九鼎,掷地作金石声——沉默正是为了把话说好啊!如此看来,这沉默可真的是金啊!
沉默是金,还因为你恰如其分的沉默,无疑就给别人留下了足够广阔的表演空间,而你则是一个好听众,好观众,这样也无疑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重的。而与此同时,你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多听、多看、多想,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此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能不一击必中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沉默是金”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句饱含着人生感悟的四字真言。其中既有渐上层楼的喜悦,又有明哲保身的无奈与悲哀。所以,四字之重,不啻泰山啊!不是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时时沉默,阿弥陀佛。你也要道,我也要说,削尖脑袋,欲变贫婆?
对“沉默是金”这句话当然也不应机械地去理解,因为很明显,一句话是不可能涵盖一切真理同时又滴水不漏的。经是好经,还得好和尚去念才行。如果一听说“沉默是金”就干脆从此来它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者面对黑恶势力也同样照方抓药,那就显然是“跑偏”了,那样的沉默即使是金,在正直的人眼里可也是分文不值!沉默须是大智大勇者的沉默,那才是真金!
沉默能否成为真金,关键还在于它是否恰到好处。火候不足,内不足以修心养性,外不足以亲切感人。火候过老,显然已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又何来生趣呢?成败在此一刻一念之间,我们都必须好好把握。
“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耐人寻味的真理。
首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以等待猝然爆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贤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功绩。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其次,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本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的滔滔不绝,很容易忽略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思想的核心,随耳一听罢了。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说:“你知道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吗?为的是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蕴蓄着有力的冲击,冬日的沉默更是为了奉献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有古语云:“君子厚积而薄发。”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胜利者的欢呼?人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人们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善于接纳对自己的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忠言逆耳,不受人们欢迎,但批评却能给我们提醒、警示,是一味良药,它能使我们看到错误,并能改正,从而获得进步。
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的第一声哭喊,我们就开始了学习。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到背着书包走进校门,直至走向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无不是在父母与老师的教育与批评中一路走来。一个朋友讲,当年她在幼儿园工作时,由于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小孩的错误,常常是以强硬的态度或教鞭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在成长中的错误,这是极其错误的行为和看法,所以她对家长讲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是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错误,并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从错误中走向正确,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在我们的耐心引导下,会接受我们的批评与指正,从而不断地学到本领。”
古语有云“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样好”,人并非十全十美,在生活中错误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错误,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而不改,一意孤行,这就会使人生之道越走越窄,相反,如果我们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就会获取进步的,因为有批评才能发现错误,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是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一定要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错误并能改正它。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是重视要正确对待批评的。批评是一份爱心、是一片袒露的真诚,能给我们提出批评指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有批评与指正,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批评虽然带刺,但批评却能促进我们反思并能改正错误,有利于我们获取更大的进步,所以说接受正确的批评与指正是进步的前提。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些古人的告诫,是警示我们对待批评要有正确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人们听到批评,往往不能做到如此豁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置之不理。这部分人往往有很强的心里承受能力。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我,我也不上火,各项工作“波澜不惊”,无论好坏,都按原有的轨道继续下去。
第二,自我打击。这部分人有比较谦卑的性格。一旦听到批评的声音,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对自己能否完成工作任务没有信心。长此下去,越来越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工作素养自然不断滑坡。
第三,无所适从。受到上级批评后,不能眼睛向内查找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上的漏洞,而是开始揣摩上级的心思,怀疑上级是否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不满,是否要对自己的岗位做出调整。不能专心工作,犹如惊弓之鸟。
第四,针锋相对。听到批评就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这种过激行为的后果,往往是激化了矛盾,以后再也无人提出不同意见。这无论对自身的提高,还是对本职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上这几种对待批评后的反应,是与虚心接受批评的优良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大家没有摆正心态,没有确立对待不同声音的正确态度。
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个人能力差异、业务知识掌握、理解能力不同等因素影响下,听到批评的声音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冷静并理性地倾听、分析处理、接纳各种批评意见,最终会在这些批评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正确对待批评,不但能进一步完善工作,对自身良好的人格养成也会有莫大帮助。对于企业来讲,也只有广纳众言、在不同的意见中进行取舍,才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我们既不能自我打击,也不能战战兢兢,更不能拍案而起。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倘若有人四处张扬我的短处,即使他是我的仆人,也成了我的主人。我们或许做不到歌德那样高尚,但树立把批评当财富的正确态度,却尤为重要。
做人,要真心做事,少说废话,并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到当事人的宽恕。再上升点层次,不如事先考虑到各种行为规则、做事底线,三思而后行。行事干脆利落,待人坦荡大度,不去犯错误。有错误就要敢于承认,但当事人也要给承认错误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不肯接受别人的错误也是一种过失,一种傲慢。
“前车覆,后车诫”。不敢承认错误、不愿揭露问题就是拒绝进步。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敢于和善于承认错误,并敢于把错误公开。把错误公开,起码有三个好处:
一是明得失。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及问题,只有把问题找准、查实,才能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捂着盖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小错铸成大错,使小纰漏酿成大问题,乃至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二是提高威信。有些同志担心公开认错会“丢面子”、“降低威信”、“影响工作”,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错误的。错误已经犯了、问题已经出了,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不会因为公开承认和认真检讨而加重,但也不会因为有意隐瞒而减轻。相反,错误、过失和问题,只有公开承认、认真检讨、坚决改正,才能表明对待错误有坦诚认真的态度和完善改进的能力,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是坚定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和问题中的教训是一笔宝贵财富,学会利用它,就能多一分经验,多一分从容,多一分理性思考,就能多走群众路线,在集思广益中坚定成就事业的必胜信心。
当我们接受别人的批评时,可能我们都会拒绝接受别人不恰当的批评方式及言语,也会有马上自圆其说的念头和反唇相讥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你无论如何都要克制,因为反击的表现就是你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尽管你也许是无心之失。经常对别人的批评进行直接反驳,你的信誉度会直线地下降,使别人认为你固执己见。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最重要的是断定他人的批评是否对你有价值,不一定所有的批评你都要接受。如果是出于成见的批评,无关紧要的批评,恶意的批评,你根本不用在意;如果是善意的批评,有价值的批评,接受下来又何乐而不为呢?
别人的批评是善意的,有参考价值的,你就应该承认,并考虑接纳他的意见,而且要表示出感谢之意。同时尽可能地按照他的意见进行改正,和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表明你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批评的事情确实不是因为你的原因造成的,你一定非常生气,你一定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尽管你心里很不平衡,你还是要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假若你没有耐心地把话听完,中途打岔,申诉你的理由,你多半会被认为是狡辩,不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他对你的行为也会非常地生气,这样你只会使双方的冲突更加剧烈,而且从此你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往往人们都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对自己意见的不重视,有时即使对方是对的。你认为自己真的没有必要接受批评,可以表示出遗憾的态度,但这和认错不一样,因为这虽然只是一种礼貌,却能显示出你的修养和体谅别人的风度。认真听完他人的批评之后,再提出你的理由、解释你的行为、证明你的看法,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对方仍然不肯原谅你的行为,你也没必要为此太伤神,因为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自信的心态
某公司一位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近十年,他在工作中抱着“我只是被雇来的,做多做少一个样”的态度去做事,经常抱怨工资低,遇事不主动想办法解决,动不动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工作了近十年,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同刚进公司一年的员工差不多,没有工作热情,心情也不好,整天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自己精神不好,弄得大家也不开心。
厌职情绪不仅使我们失去了工作的乐趣,还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应该及早消除它。要消除厌职情绪,就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学会喜欢自己的职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找回一个原本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自己。
当我们长时间地在某一环境下工作之后,很容易成为技术娴熟的工作骨干,但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而琐碎的事务,就有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自己无法左右自己的工作。再加上很少得到上级的表扬,或者经常得到不好的评价,这样就很容易会有一种无助感,从而出现厌职情绪。
其实出现这种情绪,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只知道单一工作,却没有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只要在工作中树立起使命感,明确自己要实现一定的价值的目标,就能在个人工作中产生前进的动力。要在工作中树立起使命感,就会主动地为自己出点儿难题,每天都有难题处理,你自然就会活得充实,坚持不懈下去,你就能发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会感到快乐。
情绪的变化也是导致厌职情绪的原因之一,心态调整不当,就有可能落入情绪忧郁的恶性循环中。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是放松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轻松、明快的乐曲总能把自己带到快乐老家,不管情绪有多不好,只要听一下自己喜欢的曲子,顿时就能感到神清气爽。想办法暂时告别工作中的压力,轻松轻松,不仅能使自己发现生活的乐趣,也能为再次做好工作鼓足干劲。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惟有自信,一个人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或许有人说,我又何尝不想自信呢,可就是自信不起来啊。是啊,怎样才能使自己自信起来呢?我想,还是让我们多看自己的优点、长处,多发现、发掘自己的潜能吧。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限潜能。人不能老是盯着自己的缺点、短处和现在,而要学会欣赏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未来。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落后的人文观念使得多数人用僵化的目光去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认为这是很难改变的。而唯物辩证法早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与事,发展变化才是永恒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应从那种传统观念中觉醒,再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自信的人。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跟人家的优点比,那样才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一定要学会赏识自己,悦纳自己,勉励自己。如果做不到这样,可以想办法,比如,积累自己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坚持写日记,写摘抄;把自己的优点罗列在纸上,同时写一两句能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或是自己的座右铭,贴在墙上等随处可见的地方,天天看到它们,激励自己。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自信,自信就能快乐,快乐就能发掘潜能,就能实现高效。所谓快乐,越快越乐,越乐越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不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其实工作快乐不快乐,自己的心理状态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心态,便有什么样的结果,每个人都希望从工作中获得薪水和快乐,可快乐的工作从哪里来呢?一个快乐的心态,可以使你感受工作的快乐,相反,沉闷的心态,会使你心情烦躁,使你害怕工作,没有勇气击退失败。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推向失败,这便是“心理力量”,要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快乐,与其强压心境,倍感压抑地工作,不如用一种积极自信的心态,永远微笑地去工作。
面对失败和困境,要具有“我能行”的自信心。“我能行”是一种正面信息,是充满自信的具体表现,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这种信息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
吴士宏从一个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年轻女子,成长为一名曾任IBM、微软两个巨型跨国公司的地区负责人,她的经历是很值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的。其实她到IBM公司应聘就很富有传奇色彩。1985年,正在做护士的吴士宏决定去IBM公司应聘,她是一个小人物,来到凤毛麟角的五星级饭店——长城饭店,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对进入IBM公司的渴望终于使她鼓足了勇气,带着自信,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进去,并顺利地通过了两轮笔试和一轮口试,最后来到了主考官面前,主考官问:“你会不会打字?”吴士宏环视了一下四周,考场里并没有一台打字机,她马上回答:“会,您的要求是多少?”凭着这份从容和自信,也顺利进入了IBM公司,并有了今天的骄人业绩。
托马斯·沃森说过:“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若要生存并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原则,可供全体员工遵循,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对此原则充满自信。”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支持强者闯过难关,帮助弱者赢得成功。作为一名精明的领导,你要想有效地调动自己的下属,就要让他们在能够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与自信心的气氛中工作。而作为一个员工,要对工作充满信心、保持热情与精力,这样才会有所成就。
尽自己所能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既能体现人生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的心愿,可是干好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自信心。当艰巨的任务摆在你面前,你能够充满信心地勇敢上前吗?当经历了许多次挫折后,你仍然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说明你有很强的自信心,说明你在干好工作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决定性、实质性的一步。
自信能给人以勇气,使你敢于战胜工作中的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谁都愿意自己出类拔萃,干有趣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挑战人生,要挑战就必须以自信心为前提,如果我们连自信心都没有,能做好一切吗?我们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正因为他本人有极强的自信心,所以才敢在平原君面前夸下海口,当然在他本人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究其原因,是毛遂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信能促使自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遇到各色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的态度如何,是向前还是后退,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自信心。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有些人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怀疑,于是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点,推动中国革命继续向前,难道这不是自信心的推动吗?于是才有了革命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有些人遇到一点小困难和小挑战,或者说课题小变一下,就被新面貌吓倒,甚至望风而逃,于是就说“我不能”、“干不了”。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能’只出自愚蠢人的字典里”。自己失败、退怯首先是被自己所击败,这不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吗?在这样的心态指引下,能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吗?能担当起大任吗?就更不用说创新了,这样的人只能在原地踏步,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所遗弃。
况且自信心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我们的工作要得到领导的认可,首先自己对所做的一切要做到自信,给别人“胸中自有十万雄兵”的感觉,这样领导才会把重任交给你,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别人能不改变对你的看法吗?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必是自信之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说出了“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壮语,正因为项羽有足够的自信才会“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终属楚”。
可是怎样树立自信心呢?我认为首要的条件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那就难怪我们没有自信心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俗话说得好“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阿基米德说出“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是因为他对科学原理的深入掌握;关羽之所以敢独自一人去东吴单刀赴会,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本领。所以我们每个人只有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和才能,我们的自信心才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工作才会越干越好。
凯斯特是一名普通修理工,生活虽然勉强过得去,但离自己的理想还差得很远。有一次,他听说底特律一家维修公司招工,决定前去试一试,希望能够换一份待遇较高的工作。他星期日下午到达底特律,面试时间定在星期一。
吃过晚饭,他独自坐在旅馆房间中,不知为什么,他想了很多,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都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突然间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自己并非一个智力低下的人,为什么至今依然一事无成,毫无出息呢?
他取出纸笔,写下四位自己认识多年、薪水比自己高、工作比自己好的朋友的名字。其中两位曾是他的邻居,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另外两位是他以前的老板。他扪心自问:和这四个人相比,除了工作比他们差以外,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聪明才智?凭良心说,他们实在不比自己高明多少。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反思,他悟出了问题的症结——自我性格情绪的缺陷。在这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他们差了一大截。
虽然是深夜3点钟,但他的头脑却出奇的清醒。觉得自己第一次看清了自己,发现了自己过去很多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冲动,自卑,不能平等地与人交往等等。
整个晚上,他都坐在那儿自我检讨。他发现自从懂事以来,自己就是一个极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无法成功,也从不认为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
于是,他痛下决心,自此而后,绝不再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绝不再自贬身价,一定要完善自己的情绪性格,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二天早晨,他满怀自信前去面试,顺利地被录用了。在他看来,之所以能得到那份工作,与前一晚的沉思和醒悟让自己多了份自信不无关系。
在走马上任的两年内,凯斯特逐渐建立起了好名声,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乐观、机智、主动、热情的人。随之而来的经济不景气,使得个人的情绪因素受到了考验。而这时,凯斯特已是同行业中少数可以做到生意的人之一了。公司进行调整时,分给了凯斯特可观的股份,并且给他加了薪水。
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生活才不会令他失望。对工作充满信心的员工,工作便会赋予生命非凡的意义。许多员工在刚刚进入一家企业时,都会极力地表现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想以此换取上司的信任,从而求得工作的稳定。但是,他们往往过分专注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包括员工行为准则的理解与认同。这样所造成的结果是,尽管他们工作很努力,无可挑剔,却始终与企业风格不相融。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并为员工带来希望的企业,都具有一个强大而具有核心性的企业理念,这一点在美孚石油、IBM、强生、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这个理念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种习惯。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情,比起公司的发展战略、营销宣传、产品的创新,这些远不受他人的关注。但是,对理念的坚持,始终不渝的奉行,才是一个企业得以长存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山姆·沃尔顿,这个名字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在50年的时间里,他把一间小杂货店打造成了商业帝国。在山姆·沃尔顿身上,我们发现了坚持信念带来的无穷力量。每一位走进沃尔玛零售帝国的员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牢记并贯彻执行《员工手册》所列出的各项原则制度,并在工作之中坚信这些行为准则会令自己受益终生。
“行为准则”并不是一个约束,它是一个目标,在时刻提醒我们,我们为什么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它也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个人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为人生带来成功的机会。
在工作中,坚守个人的行为准则,对其充满信心,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到底,这是一名优秀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对工作尽职尽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的核心员工,受到领导的器重;有的人一直忙忙碌碌无所作为,不被人知晓;有的人牢骚满腹,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而到头来却一无是处。那么,是什么造就我们、改变我们的呢?是“工作态度与责任感”!
“态度”是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思路、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责任感”则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我们从第三个人的回答去看我们的工作,想一想当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时也是在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想想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我们也会激动不已,你也会觉得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都那么地具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
另外我们在工作中应该用感恩的心体会工作的乐趣。
还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人愤世嫉俗、心中无法平静,他求见作家海伦·舒克曼,向他请教如何解除令人不快的念头,作家回答:从今天起请你每天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情。刚开始这个人思索很久,才能想出今天有什么感动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大自然产生了好感,进而他发现有许多人和事情值得他感动,到了后来他看见世界上一切都是赐予,一切都是阳光,他的胸怀无限的宽广,从此他没有了抱怨没有了愤恨。所以说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工作,是父母、师长、国家给与了我们一个工作的机会,让我们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应该努力工作。不管环境如何,工作就应该恪守职责,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不浪费时间去分析挑剔别人,只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中,你就会感觉到快乐,就会尽善尽美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一个叫乔治的木匠,他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作,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年老力衰,乔治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乔治自然无法推辞。
乔治已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乔治。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华亭豪宅,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同样一个人,可以盖出华亭好宅,也可以建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不是因为技艺减退,而仅仅是失去了责任感。责任感就是鞭策、激励、监督自己的力量,促使自己在工作上不会有丝毫的懈怠。
做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工作负责其实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们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别人,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而工作。工作的同时我们不仅为自己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还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工作带给我们的是远远超过薪水以外的东西。我们不光是在工作,更不只是为了上司领导而工作,我们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工作,为自己的远大前途努力。所以,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对工作负责,让对生活负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品性。一个人的品性是多年行为习惯的结果,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变得不由自主,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无意识地、反复做同样的事情,最后不这样做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形成了人的品性。所以,我们要养成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习惯,抱定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建立“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让自己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具有优势,勇于承担最艰苦的工作,使自己变得更强壮。
在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有的踏踏实实、勤勉进取;有的悠闲自在、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决定了你的工作成绩。我们不能保证你具有了某种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就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那就是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都应该在职业和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件事情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绝不推脱,而是设法改善。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充满热情的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我们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一旦失去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即使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做得一塌糊涂。一个人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也决定了他工作业绩的好坏。如果你在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推脱,而是设法改善、解决问题,那么你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
在公司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与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竞争对工作的责任感,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感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工作态度越积极,责任感越强,责任心就越大,对工作投入的心血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地更为理想。事实上,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也不管工作多么糟糕,只要你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都能有所作为。开始,你会觉得坚持这种工作态度很不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种态度成为了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而当你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帮助时,你就会一如既往地秉持这种态度做事。
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就是竞争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是你脱颖而出的砝码,对待工作,是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还是敷衍了事,还是得过且过,这一点正是事业成功者和事业失败者的分水岭。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尽心尽责,丝毫不放松努力。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如果你想登上成功阶梯的最高层,你就必须永远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充满责任感;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即使是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当你养成这种工作习惯以后,你就可以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依赖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加薪升职的机会才会落到你的头上。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8小时之内兢兢业业地工作,不出差错,比起那些对待工作马马虎虎、缺乏责任心的人,已经很不错了,他至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员工。但是,这毕竟只是对一个职员最起码的要求,是敬业状态的底线,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平常境界。
在尽职尽责工作的平常状态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工作境界:竭诚竭志。所谓竭诚竭志,就是以满腔的热忱、精益求精的态度、高度敬业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工作,完成一项任务。在工作中不仅做好上级交代的事,而且用心琢磨,融入智慧,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把自己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天下最好的工作成绩,多半是在这种非同凡响的精神状态下取得的。
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昌镐,之所以难以被战胜,除精湛的棋艺和超常稳定的心理状态之外,关键便在于对棋的投入,围棋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能将所有棋外之事抛诸脑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置身黑白世界,用全部心智去搏杀。这种职业境界无人企及,胜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围棋界,李昌镐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竭诚竭志的棋士。
尽心竭力,可以使最枯燥的工作充满乐趣,可以使最平凡的事情变得不平凡,可以把最简单的劳作变成博得满堂喝彩的艺术,而心灵和德行亦随之得到充实、升华。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回忆和他生活了10年之久的德国女房东,她虽只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庭主妇,但因其对家务的尽心,又显得实在不平常:地板和楼道天天打蜡,打磨得油光锃亮。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这种因对工作的尽心和投入给别人所带来的极大愉悦,显然已超越了工作本身,变成美好世界的一部分,值得人长久回味。
尽心竭力,也意味着不需人强迫的超时工作,不斤斤计较于报酬。如果人人都守定自己的8小时,不愿意在8小时之外做哪怕一点更多的工作,这样的企业注定是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的。上个世纪,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显然与大多数日本人对待工作的高度敬业精神有关。他们在公司中往往恪尽职守,而且尽心尽力地帮助公司发展,自觉地融入为其中一员。我曾有机会就近观察一家日本的私人公司,发现晚间下班后很久,许多办公室仍然是灯火通明,许多人仍在那里加班,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而是几乎天天如此。听说日本公司这种司空见惯的加班行为,往往并非老板要求,而是员工自愿的。由此,我们似乎也就不难理解日本公司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它背后的支撑正是员工们的主动精神。
有人曾说过:要把工作当成研究来做。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完成任务或做好工作,而是要认真去琢磨和研究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怎样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取得一种成功和满足感。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工作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对待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往往意味着奉献,你不仅要支出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精力,而且还要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抱定“吃亏”的精神。因为敷衍塞责的人,从功利上讲可能会占到他人的便宜;尽职尽责的人既不沾别人的光,别人也沾不到他的光,他所做的恰恰是他应该做的。而那些真正竭诚竭志的人,则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大家的事当成小家的事,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奉献,在这里再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种行动,我们在曾经感动中国的任长霞、牛玉儒、桂希恩等先进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从许多不知其名的平凡的竭诚竭志人士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只要竭诚竭志地投入,无论做什么,你都会乐在其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时间,我们总是有着责任感的,否则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但让责任感成为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深入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一直坚持下去却十分困难,因为坚持过程中,诱惑太多,不是所有的时候,理智能战胜感情。不是所有的时候,责任感能战胜懒散。不管怎么样,责任必须培养,也完全可以培养。注重工作中的细节有助于责任感的养成。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担负起责任而不只是可以去做。你就会随时为责任而放弃别的东西,而且觉得这种放弃不是很艰难。愿我们都拥有一份责任,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对工作。那样我们的相处就是和谐的,工作就是快乐的!
§§第二章 解读下属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