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1.再喝一碗桃花粥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又是桃花盛开的时节。
赛武当里的桃花湖,专程远道而来赏花的人,川流不息。
而他,却执意要离开。
她没有挽留。
他是一年前来到桃花湖的。
分别的前一夜,她在厨房里忙碌,为他煮一碗爱吃的桃花粥。
桃花是她清晨露水还没有离开之前,到桃花林去摘回来的。天刚麻麻亮,他就出山去买回福建的车票了。她进家门的时候,屋子里空空的。她在厨房里清洗桃花的萼片时,他回来了。
你在做什么呢?他路过楼下的厨房时就这样问她。
“清洗桃花,然后煮粥。”她说的时候,眼泪漫了出来。
他哦了一声,就回到房间收拾东西。
他是她的房客。她是山庄的老板,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了开一家度假山庄,她辞掉城里的工作,来到桃花湖三年多了。
清洗完毕桃花萼片后,她把萼片和大米一起放在砂锅中,加入清水,开始煮了起来。
沸腾的粥锅,白烟缭绕。
他喜欢吃粥,尤其是她煮的桃花粥。其实,她家里的桃花,去年的陈花,还有不少,保存的也很新鲜。只是,是旧花,不是新花。
新花和旧花,好似一个男人,生命中的两个女子。分手的,是旧情,似旧花,味道寡淡。恋着的,是新花,味道清新浓郁。
一边搅粥,她一边想:我不做他生命中的旧花。新花的芬芳才持久迷人。
粥煮好了,她盛了浅浅的一碗。端出来,送进他的房间:“嗨!吃粥吧!”
他接过粥碗,放在桌子上。“给你的。”他递给她一个纸盒。她打开一看,是一瓶价格不菲的眼霜。她喜欢熬夜看小说,总有黑眼圈。他劝过她,不要临睡前看书。她也答应了。可就是一到晚上,就管不住自己。这是他第三次送她眼霜。
他端着一碗粥。碗里,朵朵桃花漂浮在粥面上,向上张着,像还盛开在桃树上一样,花瓣透明鲜亮,花蕊整齐依旧。吃在嘴里的粥,清香酥软,他都不忍咀嚼。
一碗粥,吃了很久。
看他吃完了。她才说:“再喝一碗吧!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做桃花粥。”
他没有说话,难过的把头扭开了。
2.相识于桃花林
去年桃花湖边的桃花林里,游人如织。看见盛开的桃花,她就特兴奋。因为外婆,她从小喜欢桃花。她外婆是桃农,生前伺候着一源桃林。从小到大,她是吃着外婆的桃花粥长大的。所以她在上大学之前,就拥有了一张王牌的脸——面若桃花。
大学毕业后,也是因为这张面若桃花的脸,她被分配到市内最好的小学教书。但是,她也很倔强。很多有房有车的男子,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她都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她的桃花脸,被人们说成是冰霜脸。只有她自己知道,一张冷艳冰霜的脸下面隐藏着一颗怀春的女儿心。
后来,她干的不开心。于是,就辞职。来到桃花湖,把外婆生前的庄院装修一番,开了一家粥馆。名字叫“桃花养颜粥。”没想到,天南海北来桃花湖游玩的人,都喜欢吃她做的“桃花粥。”她的生意,很快就火爆起来了。
三月十二日,这天是百花诞,她来到桃林,想摘点桃花回去,制干,泡茶,泡酒,煮粥。钻进桃林,满目芳菲,百枝绛点,千树妍喧,红萼锦簇,灿若云霞。她的心情好到了极点。
而此刻,却有个清瘦的高个子男人,坐在树下的草坪上。望着前面的桃花湖,表情黯然神伤,眼睛里像是藏着一条忧伤的河流。
湖光山色,桃花芬芳,与他伤感的眼神,成为强烈的反差。
她问他:“你怎麽不赏花呢?”
我只想坐在桃花林里清静一下,不可以吗?他反问她。
就那么一眼,她确定爱上了他。
绝望沮丧时,寻一片桃花林,采摘花瓣,做书签,是我的最爱。他说。
他抬起头,远远望过去,满眼都是锦团的粉色桃花,如雾似霭,蔓延而来。听他说摘桃花当书签,她的笑容像桃花般灿烂。
分手的时刻,他居然问她哪里有旅馆,吃饭睡觉都很方便的那种。她满怀欣喜地说:“跟着我来吧!”。
3.你是我的房客
春暖三月,相思如水。
她第一次知道:爱上一个人,首先就是爱上了他的眼睛。是他忧伤的眸光,融化了她久久冰冻的心灵。
记得她带他回来的时候,他一眼就相中了庄院二楼向阳的那个房间。推开窗户,桃花湖和山边的桃花林,尽收眼底。他没有还价,租了下来。租期一年。她惊奇:“时间可不短?”
“我需要疗伤。”他悠悠地回答。
吃过桃花粥吗?我给你煮去了。她说完就进了厨房。他撵了进来,桃花还可以煮粥?
是的。桃花粥从唐朝就开始盛行了。最先是皇帝喜欢吃,然后才传到民间。桃花酒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我外公生前就爱一口桃花酒。嗨,你还别说,喝了桃花酒,人就是显得年轻。要不,古书上咋就说‘细饮桃花酒,笑疑桃脸开。’呢?我外公去世的时候,99岁的老人脸上皮肤却如桃花般粉嫩。
她心里乐开了花。这个可爱的离婚男人,居然这么乖,这么听话。
她选好上等的糯米洗净,入锅熬煮。等粥煮开了,再放入新鲜的桃花,枸杞,大枣,以及适量的蜂蜜、红糖。然后,她静心地搅拌着锅里的粥,让那些桃花的香气在粉白米粒的锅里上下翻滚着,渐渐融合成胭脂般可人的色泽。煮粥的时候,她一点都不急躁。外婆告诉过她,女人的爱情,如粥,需要慢慢煮。时间越长,香味越醇!等粥完全沸腾之后,她再用慢火细细煮着,煮出了一室的温暖香气。
他被粥的香气吸引而来。
她盛一碗粥给他。
桃花粥?是那天采摘的新鲜桃花吗?他的脸上写满了柔柔地温情。
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桃花粥,粥的口感和滋味,已经镌刻到他的味蕾深处。此刻,爱情的春色便也融入他的心中了。
4.你会忘记桃花粥吗
晴朗的日子,她和他一起出摘桃花。回来之后煮桃花粥,做桃花酒。两颗寂寞的心,因为桃花,渐渐靠拢。走出桃林时,他和她十指相扣:“我的桃花妖精,我希望你‘细饮桃花酒,笑疑桃脸开。’”
她陶醉在他深情地目光里。
他接到前妻的电话,说孩子生病要做手术,需要他回去签字。这是他来桃花湖的第二年春天。他把电话的内容都告诉了她。前妻是在他生病之后,提出离婚的。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把家产都给了妻儿。在父母的资助下,两年后,他的病慢慢康复了。在准备东山再起之时,他向父母提出,希望到北方寻找一个有山有水的村庄疗养一年,再回生意的江湖打拼。
于是,他来到了赛武当的桃花湖,与她偶然相识并相知。可是,来到桃花湖住下后,他有了新的思路。他央求母亲给他邮来一捆捆旅游开发类的书籍。一年里,看完了几十本专业书,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然后,关于如何保护桃花湖原生植物的计划书出炉了。
就在这个时候,前妻来了电话,为了孩子,他争取她的意见。
她说你回吧!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回之前,再吃一碗我做的桃花粥。
她去厨房,找出去年的陈桃花和今年的新桃花,兑在一起煮了一碗粥,要他吃完。他嘴里含着一口粥说:“这粥,两种味道?”
两种桃花,煮出的粥,就是两种不同的味道。陈桃花和新陈花,就似两个女人,白玫瑰和红玫瑰,妻子和恋人。
你会忘记桃花粥吗?
子夜时分,他就轻轻地推开她虚掩的门,潜入房间。
她半靠在一个暗红色的布娃娃身上,读张爱玲的爱情小说。
他穿着一身性感的内衣,问她:“房门为我留着吗?”
温柔的橘黄色灯光下,他坐在床沿边,她半靠着。他拉着她的手,两人的目光像干柴遇到烈火,爱情的火焰在两颗怦怦直跳的心房里燃烧;又像分散多年后在河道的拐弯处偶然相遇的两条小鱼,一直缠绵着,缠绵着,水乳交融,不愿分开。
良久,她轻言细语地说:“到床上睡吧”。
他搂着她鱼腰般的身子,附在她的耳边呢喃:“刘桃花,你是冰清玉洁的女子,把自己的第一次留到新婚之夜吧!”
她脸上的笑容像桃花盛开时的嫣然,让他怜爱疼惜。
他揪着她的耳坠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桃花妖精,等着你的新郎来娶你。”
他低下头,吻着她的额头。两张盛开得桃花一般笑容的脸蛋,在柔和的灯光里,变成了一个圆圈,印在玫红色的碎花枕套上。
清晨,桃花湖边,他向她辞别。
你回吧!祝福你,破镜重圆,合家欢乐,白头偕老!
谢谢你的祝福!刘桃花。等我!我会回来的。然后,他把一个包裹交给她:“替我保存那些宏伟的计划书。”
你不用回来了,曲国源。她含着眼泪说。不过,她的眼泪,急着上车的他没有看见。
他背着一个包上了车。客车绝尘而去。
她觉得这一场爱情,就像满树的桃花,花开花落之后,却不能结出圆满的果实。
伤心的泪水,像桃花湖的桃花雨,被风吹散,飘落在桃花林的山山岭岭。
5.桃花林里的婚礼
一直没有他的音讯。
三个月后,她已经从伤心的淤泥里爬了出来。
半年后,看见他再次踏进桃花湖,她喜极而泣。他拥着她说:“亲爱的,我回来了。”
这次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父母,退休在家的厅级老干部。
两情情愿,两家的父母都见面了。她的父母开始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家有独女,不能远嫁,她母亲的观念。
他的父亲说,不是远嫁,是近娶。我们把家底都拿来了,还贷了一笔款,支持儿子来“川东鄂西”建一个《自然植被保护区》,目的是稳定幽静神秘的世外桃源赛武当的生态系统,让上千种的植物,野生脊椎动物,鸟类,鱼类,以及昆虫类,栖息在一个自然安稳,和谐良好的环境中。
她呢?婚后,依然是桃花粥的老板娘。
这个想法,得到她父母的赞赏。
他们的婚礼很快定下来了。
第三年,三月十二——百花诞。他们在桃花湖的桃花林里举办婚礼。婚礼的主题是“亲近自然·亲近桃花。”
喜庆的婚礼上,她家里煮了一大锅桃花粥。娘家的亲人,每人都喝了一碗桃花粥。新娘子也喝了一碗冒着香气的桃花粥才能出门。
迎亲的队伍就站在桃林之外。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新娘打扮的特别妩媚,一张面若桃花的脸,始终挂着桃花般灿烂的笑容。送亲的队伍站在桃林深处,一起吟唱着一首祝贺新婚的歌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然后,走出桃花林。新娘的母亲,站在桃花树下唱嫁,歌声优美吉祥,像含苞欲放的桃花,在枝头飞舞,慢慢舒展花瓣,慢慢吐露芬芳。
有游客出于好奇,追赶着一个送亲的阿姨问:“发亲的时候,你们怎么还要朗诵《诗经·国风·南风》里的诗作《桃夭》呢?娘家人不是哭嫁,而是笑脸唱嫁?”
她回头告诉游客:“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子、青葱茂盛的桃叶,是用来祝福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希望他们的爱情像桃花般绚丽,桃子般实在,桃树般长青!唱嫁是赛武当的新习俗,意思是希望他们未来的日子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恩爱和睦,白头偕老!”
赛武当的山水含笑,草木含情,山水草木一起送给他们的祝福,也如桃花般美好。
《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