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登基做皇帝是有所谓的四大辅臣的。为什么说“所谓的”呢?因为四大辅臣是孝庄皇太后宣布的,她说顺治死之前说的。可是顺治到底说没说过,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但是孝庄这么说,谁也不能跟她抬杠啊,只能当成是顺治的遗嘱了。
辅助康熙的是哪四大领导班子呢?第一个是主掌内务府的索尼,他主管内部事务,用现在的话讲他就是国安局局长。第二个是多尔衮势力的代表人物苏克萨哈。为什么会要让多尔衮势力的代表人物进来?为了权力的平衡。因为满清有八旗,每一旗必须有一个代表人物在领导班子里,如果没有那几旗人马就会闹事,八旗就会分裂,搞不好帝国就会崩摧,所以一定要有苏克萨哈进来。而他既然是多尔衮势力的代表人物,那么他必然跟康熙他们家形成天然的冲突,所以康熙家必须要有一个人在这个班子里维护其利益,这个人就是老臣鳌拜。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一个凑数的遏必隆。这样一来,八旗都有代表人物在领导班子里面。
在这四个老头里,索尼是与世无争的,只管国家安全,别的事他不管,也不多说话;遏必隆也是这个态度。最难熬的是鳌拜跟苏克萨哈两人,为什么?他俩一个代表皇太极家的势力,一个代表多尔衮的势力,他俩必然会有冲突。所以这两个老头坐在一起郁闷呢。两人就商量说:咱俩可千万不能有冲突,尽管咱俩代表的势力不同,可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咱们一定要搞好关系,这么着,咱们联姻吧。
于是鳌拜儿子就娶苏克萨哈的女儿,两家成了亲家。可是他们两个人的努力,被历史证明是无效的。为什么?他们背后不是一个人,而是都代表其背后的势力集团。这些势力集团的所有权力诉求和政治诉求,必须通过他俩体现出来。最后,两个人还是形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冲突。
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小康熙皇帝坐龙椅上笑嘻嘻地看着,也不管,一直到鳌拜要把苏克萨哈抓起来关到监狱里。这时,康熙出来了,他决定要表现出自己的英明神武,把自己扮演成明君、仁慈之君。
鳌拜心里是很清楚的,皇帝要演红脸,我鳌拜则要演白脸,一起配合着把这一出戏演好,绝对不能给别人以可趁之机。就这样,鳌拜和康熙一唱一和,由鳌拜来扮这个恶人,把这些人全得罪光,然后康熙登场做明君。
到了康熙十六岁这一年,鳌拜的政治价值就已经利用尽了。这时正是考验一个政治家良知的时候,即考验康熙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头权力动物。此时的康熙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他还无法做出选择。而太皇太后孝庄,她却是一头地地道道的雌性权力动物。她提出来无论如何要铲除鳌拜。理由是什么?鳌拜太忠诚。因为你忠诚才能打掉你,你不忠诚你早跑了,上哪儿打你去。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帝王的权力秘密:如果你想事业小有所成,那么你需要朋友;如果你想事业大有所成,那么你需要敌人。
可是康熙是皇帝,谁敢做他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敌人,就要制造敌人。之所以选择鳌拜,就因为他是最趁手的敌人:他没有防备,他忠心,铲除他,他也不敢有任何怨言,他也明白这个政治游戏、这个规则的万恶之处。
就是在这种规则之下,康熙做出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勾当:把鳌拜铲除掉了。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所有的史书都在讴歌康熙是如何英明果敢地打掉鳌拜的,它们为何回避这是一起冤狱呢?为什么不肯把真相大白于天下呢?这是因为,它和岳飞冤死之案一样,它们不希望世人知道这些帝王的真相,试图传达给世人一个明君的形象。告诉你皇帝是好人,所以继续磕头吧。
但其实这是一个险恶的帝王游戏:制造敌人并铲除他,然后显示自己的赫赫武功。在康熙的政绩簿上,擒鳌拜是第一项,而这第一项就是一桩冤案。
从这桩冤案开始,康熙逐渐形成了险恶的人格,走上了一条做一个坏人的不归之路。怎么样的坏人呢?他处心积虑地要害别人,因为他是皇帝,他想害你就可以给你栽个罪名,然后他又添了一笔历史功绩,你是没地儿讲理去的。
(第六章)吴三桂,帝王权力的牺牲品
如果说铲除鳌拜是康熙的第一次权谋试水的话,那么吴三桂就是第二个牺牲品。前面已经叙述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一系列事件,除此之外,吴三桂还替清朝平定了南明王朝,所以他被封在云南,坐镇天南,手握雄兵。而到康熙执政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六十岁了。六十岁老头可以退休抱孙子了,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政治野心,也不可能有任何军事图谋。但正是因为你吴三桂没有这些野心和图谋,康熙才要对你下手,你有的话康熙早跑了。
康熙的这种帝王智慧,是相当肮脏的,只欺负善良人、老实人。当时康熙对吴三桂是处处刁难,收缴他的大将军印,强迫他离开云南去辽东居住。康熙搞这一系列花样,吴三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躲无可躲,被他杀掉。
万般无奈之下,终于爆发了吴三桂的起兵反清。
在这个事件中,其实透着吴三桂的性格悲剧。纵观吴三桂的一生,他统兵百万,征伐不断,但是从来没有屠城的记录,他不杀老百姓。正是因为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才被康熙盯上。因为你善良,你善良你就以为别人也善良,可是你错了,你身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随时有一个更险恶的政治权力在盯着你。
吴三桂不幸沦为这个政治权力的牺牲品,当杀人的刀子奔他去的时候,他已经躲无可躲了,只能被迫起兵。吴三桂的叛乱是清史康熙朝的一件大事,这次叛乱基本上彻底搅乱了康熙的天下。实事求是地说,在军事实力的对峙上,康熙是不成熟的,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但是康熙有年龄优势,他年轻着呢。康熙之所以选择吴三桂做对手,也是精心算过他的年龄的——我算算你还能活几天,估计你活不了几天了,那我就这几天欺负你,把你打成坏蛋;你反抗了正好可以指责你是坏蛋,你不是坏蛋你反抗什么?等到你反抗的时候,我出动兵马把你活活地耗死。
吴三桂等人起兵,史称三藩之乱。在这三藩之乱中,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再加上台湾的郑经,以及包括朝鲜等各方面势力,都在配合吴三桂。最支持吴三桂的是大雪山的达赖,因为达赖到北京城参见皇帝的时候与吴三桂见过面,达赖最欣赏的就是吴三桂。一身武学的军人,没有丝毫的坏心眼,对老百姓是爱民如子,这样的人佛家喜欢。
可佛家喜欢康熙不喜欢。在康、吴双方军事对峙的过程中,达赖前后给康熙写过几封信,要求康熙放弃跟吴三桂对抗的立场。可康熙怎么会放弃?他和吴三桂已经大战起来了,已经形成军事对峙了。
就在双方对峙的过程中,康熙再次暴露了他的一个性格。什么性格呢?
(第七章)黑色的康熙,黑色的历史
笔记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一次,康熙带了一帮皇后妃子宫女,在水池子边钓王八。突然一个王八咬着钩,正拉线准备钓上来的时候,发现这王八张嘴一吐,把钩吐出来跑了。其中一个妃子是个年轻小女孩,非常高兴地拍手说:“王八跑了。”这时候皇后就回头冲着康熙笑了一笑。康熙心里就多想了:她为什么冲我笑?她笑我是王八吗?于是,从那以后就开始冷落皇后。这说明康熙是极度敏感的。
康熙当了一辈子皇帝,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到了晚年,他有一大堆儿子,什么大阿哥、二阿哥,总之是一大堆。最早的时候,康熙是打算让大阿哥继位的,立了他为太子。可是谁也没想到康熙寿命太长了,他在皇位上一坐就是六十年。谁能等六十年?所以在这六十年漫长的等待中,众皇子们全都长大了,开始争权夺利。因此,康熙就需要解决继承人的问题。
于是有一天,康熙宣布大家开会,说:朕迟早也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现在就先把未来的接班人定下来吧,你们大家看看谁合适。结果大臣们和很多阿哥,都一致推举八皇子。
当时康熙就毛了:原来就在我这么一疏神的时候,老八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君无戏言,但这句话对康熙是不奏效的,可以说,康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戏言。众大臣推举八皇子的结果是:八皇子被圈禁,其支持者也被圈禁。有的大臣死得非常惨,比方说马奇,他被六枚大铁钉活活钉死在狱里。
同样的事例还有一桩,就在吴三桂死后,康熙向吴三桂手下的将士发出了招降令,任何人,只要投降,则既往不咎。
这话已经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皇帝的话谁还能怀疑?于是吴三桂的部将纷纷投降。可是投降的结果是什么?叛军头头们被拉到闹市上千刀万剐,妻子女儿被送入妓院,而追随吴三桂的二十万将士,则悉数被流放西伯利亚。
可以说,康熙皇帝这一辈子,过着说了不算、出尔反尔的愉快生活。正是因为他说了不算,才没法跟他斗,因为你永远无法确定他说的是真是假。
这就是历史,但它不是民众心目中的史实解读。
民众心目中的解读是这样的:康熙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鳌拜是一个奸臣,吴三桂那更是一个大汉奸。
当这三个定语记录于历史,康熙的政治定位确定之后,整个历史就没有了,剩下来的只有空洞的政治符号。
但是通过康熙与鳌拜、康熙与吴三桂这一系列的争斗,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人或人性,是没有是非善恶的,导致人性趋于恶的只有一样东西——权力。
试想一下,如果康熙不是为了权力,那么他对鳌拜绝对做不出来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对自己家的老管家,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下这种毒手。
可是因为有了权力的诱惑,他就下得了手,而且下手的时候没有丝毫愧疚。
用现在的话说,当初铲除你这个反动集团是正确的,现在给你平反也是正确的,横竖你倒霉。
这种政治观念错在什么地方?就是它不把人当人看,也不把自己当人看,它把每个人简化成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有知觉的人。
我们解读这段历史,回顾这段历史,所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只有过滤了权力,才能得到对我们有益的社会规则和有益于我们人性向善的方面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