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一般都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同时,也具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古人说:“智人者明,自知者智。”事物的变化在于时势和人的变化,知道时事和人的变化,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成功打下好的基础。
“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的确是成功者要掌握的一条金科玉律。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诸葛亮
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不是他有超人的能力,而在于他知时,也就是知时事,所以,他为刘备设计的“三分天下之略”只是一个远景,一个可能实现的目标,而真正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断的摔打。
在取得三足鼎立之后,诸葛亮起用了一批新人,像蒋琬等人后来都成了蜀国的栋梁之才。
益州安定之后,刘备使军师诸葛亮拟治国条例,诸葛亮拟的刑法很重。法正对此有不同意见,他对诸葛亮说:“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宽厚的恩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诸葛亮说:“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的法律暴虐,万民都怨恨,所以,高祖以宽仁得民心而得天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法律松弛荒废;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以位,位极则残;顺以恩,恩竭则慢。因此弊端由此而生。我们今天用威法治天下,法行则知恩;限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齐用,上下有节。为治道。”
法正之所以拜服,是因诸葛亮说得有理。用法是宽是严,只可因时因事而异,绝不能拘于一格。
诸葛亮以法治蜀,并不是说人治已不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里,一般来说法治是表、人治是里,决定性的是人治。
封建帝王,就是国家,就是法律,一切决定于帝王的意志。即便是他制定的法律,如不合己意,一道圣旨便可推翻。如果谁要是触犯龙颜,按法罪不该死,君要他死,他不得不死。君主的权力超过了一切,确实可以为所欲为。就是仁君如刘备也不例外,他冤杀彭羕就是证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蜀国之小,却与中原大国抗衡近半个世纪之久,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个胜利。
虽然,从军事上来说,蜀国最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但比起“唯才是举”的曹魏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与更迭来,蜀国在这方面却从未出过事,一个傻傻的阿斗居然在动乱的年代坐了几十年的江山,这显然与诸葛亮的政治意图是相同的。
洞若观火的政治预测历来被传统智谋视为较高的境界。政治预测比军事上的预测需要更大的智慧,它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若有一点差失,将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笑话。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的是能一把抓住问题要害的本领,这需要一个人有知人、知己、知时事的能力,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只要你拥有了所需要的指标,你会发觉,当你站在这些知识之上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是通过一些抽象的数据,得出你所认为的最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