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信守承诺的男人更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而那些把骗人和说谎当成自作聪明和一种娱乐的男人,人们就会把他看成是一个心口不一、以假乱真的人,没有人会愿意听信他的话语。
公元前310年,发生在齐宣王大殿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让我们熟知了南郭先生其人其事。这一历史故事情节的现代版雷同演绎不时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于是可谓典型的“三无”人员(无技能证、无上岗证、无用工证明)的南郭先生的故事再次引起了世人的争议。“滥竽充数”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的,任何的弄虚作假都是要被揭穿的。回过头来直击现代人的内心,就此故事更深刻的感受在于我们对“诚信”意识的探讨与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诚实、守信一直是华夏民族引以自豪的品格。“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这种优秀文化熏陶了我们几千年。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涤荡,人们突然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就连被称为净土的校园,考试作弊、欺骗老师家长等不诚信的现象也在部分同学身上突显,屡有发生。
很多人都听过《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孩子,每天在山坡上放羊。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感到很无聊,就冲着在坡下田里工作的村民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村民们一听都拿着农具纷纷跑来,跑到那儿一看,哪有狼,原来是孩子在骗他们的。就这样被这个说谎的孩子捉弄了两三回,村民们非常气愤,再也不相信那孩子的话了。结果狼真的来了,尽管放羊的孩子一遍又一遍拼命的呼救,可根本没有人再来帮助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真诚与信赖,是连接人们友谊的纽带。一个品格正直、真实诚恳的男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信赖。那么,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人们都会主动上前为他排忧解难。男人如果对人生与生活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把骗人和说谎当成自作聪明和一种娱乐,人们就会把他看成是一个心口不一、以假乱真的人,没有人再愿意听信他的话语。
“诚信”是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诚——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信用,信任,不欺诈坑弱,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用。二者紧密结合体现了现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有着特殊的社会普适性和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能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