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北面有2000年落成的玄奘三藏院,占地113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4100多万元。全院由三个院落:西院主殿名光明室,主要展现玄奘法师从出生到40岁的经历,突出求学、取经的动人事迹;东院主殿名般若堂,主要陈列玄奘法师译经、弘法,培育人才,直到圆寂的经历;中院主殿名大遍觉堂,供奉玄奘法师铜像及顶骨舍利。各殿堂分别陈列有雕塑、壁画、图片、文献资料,宣示了玄奘法师一生功德及其崇高理想和道德风尚。
大慈恩寺里的大雁塔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系唐永徽三年(652年)为安置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64.5米,共7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旷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关于雁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5层方塔,后改造为7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10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褚遂良所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7.西安兴教寺
兴教寺是玄奘的归葬地。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的长安县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后,于四月十四日葬于白鹿原。据史书记载,京师及附近州县送葬者有百万之众,葬后着丧服守墓者有三万多人。唐高宗二年(669年)又改葬为樊川凤栖原,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也先后来寺瞻仰玄奘塔。
唐末,兴教寺因战乱被烧毁,唯一幸存的是玄奘和他两位弟子的舍利塔,东边是玄奘上坐弟子圆测的舍利塔,西边是玄奘另一位上坐弟子窥基的舍利塔。
玄奘塔高23米,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共5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5米。塔面作枋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3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塔底层北面壁上镶嵌着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刘珂撰文,僧建初书丹。整个塔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庄重稳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相当的地位。
窥基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圆测圆寂后,初葬于河南洛阳龙门香山寺,后来其弟子迁葬于陕西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丰德寺迁葬部分遗骨于玄奘塔侧。玄奘弟子有上千人,怎么唯独这两人能享有此等荣誉?
传说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就在大慈恩寺内潜心译经,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然而单靠他一人何年何月才能译完600多部经卷呢?于是玄奘想物色几个有志于佛学研究的人,能将自己的事业继承下去。一天玄奘在外散步,偶然遇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少年,经询问,得知他是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儿。玄奘想收他为徒,太宗知道后,赐他法名窥基。他聪慧好学,刻苦钻研佛经,很快学会了梵文。后来,他不但成为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而且撰写了多部佛学著作。
宋朝时,兴教寺“殿宇法制,精密庄严”。明清时,几废几兴。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焚,唯三座灵塔幸存。
8.紫阁山·紫阁峪·紫阁寺
据史料记载,玄奘顶骨当年迁播紫阁寺。
位于户县境内终南山北的紫阁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留下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游览之后,就有了“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紫阁峪也是佛教圣地。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573年,和尚法藏就进入紫阁山,独立禅房静修,紫阁山中便有了佛事活动。但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玄奘法师生前曾经云游终南山紫阁峪,而的确有志书记载,公元880年,即玄奘去世之后216年,兴教寺塔毁于黄巢起义战火,兴教寺的僧人为了保护玄奘遗骨不受损坏,将玄奘遗骨携带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又过了108年,即988年(宋端拱元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为建塔归于寺”(见南京《健康志》),这样,玄奘法师的顶骨就迁到了南京。千百年来,一代伟人与“紫阁寺”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有关紫阁寺的资料却非常之少,使得玄奘与紫阁寺的关系扑朔迷离。甚至,人们无法确认“紫阁寺”究竟在什么地方?长安兴教寺玄奘塔是否还埋有玄奘遗骨?紫阁寺遗址是否还留有玄奘的遗骨?
在终南山脉,唯有户县有一座山峰名日紫阁山,一条峪名叫紫阁峪。然而峪中的寺院却叫宝林寺,并非紫阁寺,塔名敬德塔,也没有记载此寺、塔与玄奘有何联系。假如玄奘法师与现在的紫阁峪结缘,那这里又将是玄奘法师的一个重要的纪念圣地。
按照常理,紫阁山、紫阁峪与紫阁寺应该有因缘关系。终南山北坡山峪众多,山峰巍峨。假若紫阁寺不在紫阁峪中、紫阁山下,而在其他山峪之中,有悖于常理。正因为历史资料中偏偏漏记了这部分资料,才使得当今不少专家学者陷入纷争之中。
2003年11月,户县政府召开了“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邀请国内及台湾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还实地考察了紫阁峪。紫阁峪里的确有佛教寺院遗址,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塔。但遗憾的是,虽然专家们认为有三大理由推断现在佛教寺院遗址就是紫阁寺遗址,但最终也没有得出能够信服人的确凿证据。而时隔几天,长安兴教寺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举行研讨会,公然挑战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说玄奘法师的遗体至今还在兴教寺塔内。
其实,有争论未必是坏事,至少让人们对玄奘法师这一世界名人加深了印象。玄奘法师属于全世界,他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名人,在与他有缘(即使是传说)的地方举办学术研讨会,或者建立纪念场馆,让人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这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有裨益的。
9.以玄奘法师命名的佛教寺院
印度玄奘寺该寺位于加尔各答市,1971年由旅印华侨出资建造。寺院占地12亩,完全按照传统中国寺院式样建造,前后三进殿堂,寺门悬挂中文“玄奘寺”匾额一块。
台湾玄奘寺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青龙岗日月潭畔的青龙山麓,1960年开工建设,1964年落成。这里三面临潭,风景幽静。玄奘寺面对山清水秀的日月潭,建筑典雅简朴,无一般庙宇的豪华装饰,内部布置落落大方,充满圣洁肃穆之风。玄奘寺共有3层,一层正殿建筑结构采用中西合一的方式,但仍不失佛寺所给予人的亲切感,此殿门楣上有“玄奘殿”3个大字。三层的殿堂,供奉玄奘的舍利子和玄奘宝塔,这里也是玄奘寺的经典文库重地。二层是供奉玄奘法师佛位的主殿。寺院内有巨幅立碑“大唐玄奘法师传”,恭录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寺的牌楼、旁门,非常明显具有大陆建造的风范。寺的下方,有一面大型的佛雕石壁,主要展现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所走的线路及停留的地点。寺外两侧的草地上,遍植花木,环境清幽雅致。寺内钟声鸣奏,清香飘动。寺后青龙山顶有高45米的慈恩塔,加上海拔955米的青龙山,正好高度为1000米,是日月潭景区的最高点。
鄙师市玄奘寺位于玄奘故里河南省郾师市缑氏镇唐僧寺村北,紧傍207国道,距玄奘故里4公里,始建于北魏年间,原名灵岩寺,因玄奘法师幼年曾经多次到该寺聆听佛法,后来改名为玄奘寺。
玄奘寺坐北向南,成长方形院落,东西宽90余米,南北长130余米,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此为山门(含钟、鼓楼)、玉佛阁、大雄宝殿,院西侧为念佛堂、斋房及寮房,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殿貌巍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风铃叮当,院内松柏成林,翠竹花园,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念佛诵经,上殿过堂,讲经弘法,学修一体化,已成为信众修学及观光游览的圣地。
南京玄奘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区九华山,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
建国后,南京市政府为保护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在九华山上广植树木,1956年辟为九华山公园。1964年园林部门拨款重建倒塌成废墟的小九华寺,1981年后,又相继恢复了甘露亭、阆风亭等景点和建筑。2003年,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及区建设局在小九华山重修寺庙,命名为玄奘寺,由栖霞古寺监院传真法师住持管理,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真慈大和尚为方丈。2005年9月,在玄奘寺成立了南京玄奘学术文化研究中心,这是江苏地区第一家由僧人创办,以玄奘寺为依托,以佛教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
10.玄奘顶骨供奉地
据史料记载,玄奘法师于公元664年二月初五在铜川玉华寺圆寂后,于四月十四日葬于白鹿原,京城诸州送葬的人达到百万余人。由于玄奘墓地势较高,唐高宗每次上朝,在大明宫都可远远看见他的墓碑,感到十分伤感,便于总章二年(669年),下旨将玄奘迁葬于樊川北原,即今日的兴教寺。
公元880年,兴教寺僧人将玄奘遗骨由兴教寺迁葬至紫阁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金陵(今南京市)天禧寺(始建于公元247年东吴赤乌十年,称建初寺,迭经更名长干寺、天禧寺、大报恩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朝山来到终南山紫阁寺,看到寺颓塔倾。可政在这里发现了玄奘顶骨,他亲自背负顶骨,迎请到金陵天禧寺供奉。直到宋天圣五年(1027年)二月五日,在天禧寺东岗建塔,安葬了玄奘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