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老一代企业家中,安德鲁·梅隆不愧是一个“热衷于机会”的人,但他也是通过冒险把握住了机会的。梅隆的一生中经营过银行、石油、钢铁、铝品等,其中有两件事最值得称道。
1889年的一天,三位不知姓名的青年人站在梅隆的面前,问是否愿意替他们偿还银行的一项4000美元的款子,他们手里拿着一块银蜡色的金属,告诉梅隆这就是铝,声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可行的电解生产法,只是没有资金,因此他们在到处寻找投资人。
梅隆凭着他锐利的眼光,预感到这在将来会大有前途,于是,马上答应为他们偿还4000美元的债务,并很快给他们的匹兹堡电解铝公司投了资金,将生产资本升至100万美元,梅隆掌握了60%的股份。果然,只两年多时间,这家公司就控制了北美的铝生产。
类似的事情在1895年还发生过一次。一位曾与爱迪生共事10年之久的发明家爱德华特·艾奇逊找到梅隆,手里拿着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刚砂”,由于资金不足,请求资助,梅隆也是凭直觉迅速预感到这一发明的重要商业前景,所以答应艾奇逊的请求,拿出12.5万美元资助,并取得了相当一部分股份,以后这项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性市场,他既不能凭借行政权力进行经营,也得不到行政权力的庇护,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进行拼搏。企业家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瞬息万变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加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使得企业家任何一项重大经营决策都受到客观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他们必须在风险中寻找机会。
一个房产开发商多次投资冒险都以大获全胜而收场,开发商说,他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他敢于冒险。他在选择一个投资项目时,如果别人都说可行,这就不是机会,别人都能看见的机会不是机会。
他每次选择的都是别人说不行的项目,只有别人还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的机会才是黄金机会,尽管这样做冒险,但不冒险就没有赢,只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险。
工作与生活永远是变化无穷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不断上市,新科技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但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我们调整心情,重新适应。
面对改变,意味着对某些旧习惯和老状态的挑战,如果你紧守着过去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并且相信“我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尝试新事物就会威胁到你的安全感。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冒险则成为通向强者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的。
伯恩斯教授曾进行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0000美元至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
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显然较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余的人为高。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说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我们所说的“追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
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带来失败的后果。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导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做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伯恩斯教授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接着她列出6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造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
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伯恩斯指出:“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便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造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