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艰难的岁月中,面临着长期的、巨大的、复杂的困难,多数人总是灰心丧气,对前途,对未来缺乏甚至失去信心。然而,强者与伟人,却总是坚信艰难终会过去,明天会好起来。这种坚定的信念,对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无疑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犹如灯塔指引着航程,火把照亮着夜空。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生坎坷曲折,曾经“三落三起”。那三次“落”,可以说让邓小平备尝了艰难岁月的艰辛。特别是第二次“落”,可谓是一落千丈:从党的总书记,变成了“文化大革命”专政对象;从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变成平民百姓,而且被疏散到江西省新建县一个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
到江西后,邓小平被安排在南昌附近望城岗的原步兵学校校长小楼。他与夫人卓琳和继母夏培根互相体贴、照料,争着做家务活。三人中的壮劳力是时年65岁的邓小平,所以那些清扫拖地、劈柴砸煤之类的工作,自然由他来做。
邓小平为人性格内向,沉寂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在江西那段时间,他就主动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陶冶情操。
邓小平生活很有规律,他们夫妇每天上午去工厂劳动。从住地到工厂,约1500米,来回约5000步。下午则在步校校园里,种种菜,看看书。但每天中午午睡后,邓小平必须围着自己住的“将军楼”走上三四十圈,约5000步。这样,邓小平每天步行大约1万步。他在院子里散步,总是低着头,迈着轻快的步子,深深地陷入沉思。他是在沉默中积累力量,在沉默中思考国家的命运。
对一位身经百战且年事已高的老同志来说,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十分艰难的了。光阴荏苒,岁月如流。邓小平在这里一呆就是3年多。然而,尽管生活艰辛,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严谨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坚信艰难终会过去。
正如他后来所说:“我是‘三下三上’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也正如德国作家乌利?弗朗茨在撰写的邓小平的传记中所写的,他“用非凡的能力战胜了政治上的三起三落和无数阴谋诡计,并且每次都向生命的目标更接近一步。在我们的世纪里,我在东方和西方都没见过像邓小平那样走过如此崎岖曲折的生活道路、却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家。”
邓小平的非凡经历以及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岁月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坚定信念,对每个有志于打造成功人生的人来说,永远是楷模,是标杆。
坚定的信念不仅能使伟人走出人生的低谷,再铸人生的辉煌,还能指引普通人走出困境,获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