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慢活理念的人们开始创造着一种慢生活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将会很快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还是写信吧”,在不少的社区,许多有引领时尚的小店开始写着这样一句话。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驻足。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这句直白的话,也不仅仅是门外印有可爱熊猫图案的圆形灯箱和店内干净的白色柜台,还有这类店的名字,“熊猫慢递”。
有一家“熊猫慢递”的小店最先提供这类信件投递服务,但是,它不讲究“快”,讲究的是“慢”: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可以是1个月后、1年后,甚至10年后或者更晚。
在这家慢递小店开张1年多后的今天,已经有两万多封信被郑重地托付在这里,等待着投递它们的那个特定日期的到来。
在大多数人紧赶慢赶地追逐着时代节奏的同时,有些人却在刻意地将自己的生活变慢。“慢递”就是这样被催生。
慢递业务一点点火了起来,现在,不少小店的慢递项目,每周至少有几万件。
几万件慢递的背后,有多个故事在上演:
“一个小伙子,去年10月要结婚,当时找到我们说,想给妻子写一封信,保存50年,一直到他们金婚的时候。当时我们听到他这个想法,都惊呆了。”如今,这封寄往2059年的信,还安静地躺在保存柜里。
还有刚上学的小孩,给母亲10年后的生日写祝福;怀孕的女人,写给将出生的儿子;一位患癌症的台湾老人也给未出生的孙子寄了一张慢递的明信片;一个年轻人希望父亲在2046年读到自己对他说的话……
在写信成为一种稀罕事的年代,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模糊了时间概念,增加了温情。“在大家做什么都要抢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种慢的概念。不是说让你的一切全部慢下来,是提供一个空间,体会一种情绪抚慰。”
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慢”是指没有汽车电话的18世纪,出门要靠晃晃悠悠的马车,信息要靠磨磨蹭蹭的信件。那时候有“古时候闲荡的人”,“游手好闲的英雄”。而到了20世纪,那些悠闲“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
“慢旅游”的实践者吴昊,俨然就是这个年代离经叛道的“游手好闲的英雄”。一辆自行车一个背包,他随时都可以上路。
吴昊第一次骑自行车长途旅行,是在大一暑假。从兰州骑到敦煌,1200多公里,坐飞机大约是90分钟,吴昊用了一个月,“每一寸土地都是用车轮丈量的”。每天早上,吴昊会睡到自然醒,看到留恋的风景,会选择留下来多待一两天。从兰州出发,中间停了十几站,武威、张掖、嘉峪关……晃晃悠悠骑了一个月,才骑到了敦煌。
骑行的每一分钟,对吴先生来说,都是一次直面自己内心的过程。“路上每一个热情的笑脸,转角遇见的风景,路边偶然看见的一朵野花,都会让我很享受。”
随后,每逢寒暑假,吴先生总要骑车长途旅行一次。大二暑假他骑到青海湖,青海湖边磕着头的朝圣者对他说加油;在一个叫黑马河的小镇,他抬头看到布满星星的夜空;路上碰到志同道合的车友。
“人生就像踩单车,一边奋斗,一边享受。”这是吴先生的QQ签名,据说距离他上一次换签名,也至少有一年多了。背上背囊,离开城市,拒绝景点,走走停停,这是吴先生这类“慢游一族”的口号。
慢餐之后,走进慢城
有一家在世界闻名的慢餐协会,在国外成立多年之后,目前已发展到中国。这个协会的宗旨是鼓励人们放慢节奏,品尝美食,享受人生。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这是国际慢餐协会的“慢餐宣言”。
“慢餐并不仅仅属于贵族,慢餐也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首先是放慢饮食速度,静心地享受每一道美食;其次是烹饪手法慢,也就是更精细,全部要手工烹制,选料不能用罐头食品,也不能用转基因食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那些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裹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国际慢餐协会中国区副主席赵则鸣这样解释。
国际慢餐协会目前在40多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会员,国际慢餐协会每两年会选择一个城市举办一届“慢餐节”,并设立“慢餐奖”,用来表彰那些在对继承传统食品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们。
我们做什么都很慢
“洗澡很慢,走路很慢,打牌很慢,打游戏很慢,连洗脸刷牙都很慢,我们只想慢慢地生活。”这段“宣言”,来自豆瓣网上一个名为“我们做什么都很慢”的小组,时下,这个小组的组员正在逐日增加。
但是,对“慢下来”,依旧有太多人心怀恐惧。“没人希望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但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一个到处都是竞争者的大环境,在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大都市,慢下来的结果很残酷——被淘汰。”某网友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
像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早在3年前,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1707人参与)就显示,84.0%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
慢下来,就是变懒惰吗?其实不是。著名的慢生活家、《放慢生活脚步》的作者卡罗·奥诺德早已这样解释:“‘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因为,不慢下来,弦绷得太紧,就随时有可能断掉。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专家马凤茹对此就有所担忧。她提议,“人特别累的时候,要给心灵一些时间。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会愿意花上几个小时,去跟朋友吃一顿饭,在一起聊天,只为舒缓和放松。”“生活节奏该快还是该慢,如同人们放风筝,要张弛有度。风筝的线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掉。人如果太快了,生理和心理疾病也会随之而来,人就会崩溃的。而放得太慢,风筝就放不起来。”
“让这个世界乘着火箭你追我赶去吧,我只想静静地倾听心跳。”这是微博上的一个网友的一段话。
§§第七章 限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