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前进中,要想突然停住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暂停下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暂停——对于竞争环境中的每个人来说,是一种锤炼身心品质的学问。
一天晚上,有一位赵先生在公司加班,上司坚持要按他的讲话内容编制工作计划,赵先生“按图索骥”很不耐烦地写着。这时他接到妻子的电话:“你在做什么?”她不耐烦地问,“你知道我们家今天晚上请客,你到底在哪里?”妻子生气了。
听到她的问话,赵先生硬邦邦地答道:“是你约了这些人来吃饭,别怪到我头上。我要加班,你自己去想办法照应,我把事做完了自然会回来。”
挂上电话,走回办公桌旁,赵先生突然明白,刚才自己对妻子的回应完全是消极被动的,语气也是冷冰冰的。她的问题合情合理,她的处境十分尴尬:客人期望自己出现,自己却不在场。自己不但不体谅她,反而做出鲁莽的回答,而这个答复无疑将使问题更加严重。
赵先生反省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犯了错。其实他内心不想这样对待妻子,不愿他们之间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如果赵先生有不同的表现:如果他更有耐心、更了解、更体谅妻子;如果赵先生的出发点是爱护妻子,而非在那种环境下对妻子发脾气,结果会大不相同。
问题在于当时赵先生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反应只是出于那一刻的感受,赵先生深陷在当时情景所导致的情绪里。这些情绪是如此强烈,使他看不到内心真正想做的事。
幸运的是,赵先生迅速地完成了工作。回家的路上,他心里想的全是妻子和她的客人。到了家,客人已经离去,赵先生围着妻子连说几声对不起。很快她的气就消了,就这样,赵先生心中的疙瘩也没了。
我们很容易做出直接的反应,你是否也一样?有时你跳不出当时的情绪,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你想“只要我当时停下来想一想,我就不会有那种反应,不会那样做”。
人们若能依据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做出回应,而非刹那的情绪或情境,家庭生活必会更加美满。我们都需要一个“暂停按钮”,让我们在事发与回应之间迅速按下,暂时定格,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
我们可以发展“暂停”的功能,这样,就能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学会“暂停”。
§§第五章 学会休息